摘要: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4月28日上午在北京举行,2426人受到表彰,包括167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756名全国先进工作者。
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4月28日上午在北京举行,2426人受到表彰,包括167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756名全国先进工作者。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张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外科(二)科护士长王菊莉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并在京接受表彰。
据了解,1950年至2020年,党和国家先后召开了16次全国劳模表彰大会,累计表彰先进个人33708人次。1995年后,每5年召开一次,在逢“五”逢“十”年份的“五一”前夕开展。今年是第17次评选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以“芯”育人
在坚守中锻造“中国芯”
“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我的团队,更属于复旦大学。”张卫说,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不仅是对他的肯定,更是一种鞭策。
深耕集成电路新器件、工艺与材料研究三十载,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担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张卫长期投身自主创新,专注于先进工艺技术和新型存储器等研发工作,在先进铜互连工艺、原子层沉积技术和新型器件等领域成果丰硕。
张卫的时间刻度里,是被教学、科研、管理分成无数板块的日程以及始终如一的勤勉与热忱。2003年,他率先在国内开展原子层沉积技术研究,提出一系列栅介质界面调控方法。2013年,发明了对存储器芯片具有颠覆意义的半浮栅晶体管,研究成果成为我国微电子器件领域60多年来在Science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被国际同行誉为国际集成电路领域的“一个巨大进步”。
他积极研发5-3nm技术节点的器件技术与关键工艺,带领团队在2023年首次实现了3层堆叠纳米线/纳米片的GAA器件沟道结构,为下一步实现堆叠环栅器件打下了坚实基础,实现了长期制约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突破。
潜心科研之外,张卫长期坚守在教学一线。面对学生们求知的眼神,张卫总能将前沿的芯片技术深入浅出。即便再忙,他总会提前到教室调试设备,课后被学生围住追问也总是耐心解答。从教30年来,张卫培养了一大批集成电路领域的优秀人才,学生中有5人成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0多人担任我国集成电路头部企业的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
“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树人,要培养一批核心技术的开拓者、交叉领域的探索者和集成电路产业的领军者,我们必须通过教育,激发青年人深厚的家国情怀以及报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每当青年教师带着项目申请书来请教,他总会逐页圈注修改建议;产学研合作方案摊满桌面,他反复推敲着技术转化路径;各类需要决策的文件千头万绪,他会耐心跟进相关事项。
那些晨昏交替间的步履匆匆,那些在行政、教学、科研间无缝切换的身影,正勾勒出新时代先进工作者最真实的画像:在科技强国的征程上,永远保持奔跑的姿态。
作为我国微电子领域的开拓者,张卫比谁都清楚,所谓“中国芯”的突破,从来不是某个震撼业界的瞬间,而是由无数个平凡的日子堆叠而成。面对我国集成电路先进制造领域面临的“卡脖子”难题,以及高端领军人才不足等问题,他和他的团队也将不懈探索创新,全力投身复旦新工科建设,力求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培育出一批批优秀人才。
创立“中山标准”
毫米之间改写患者命运
“这项荣誉是对我们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所有成员的肯定,是大家一起努力把中心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并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一席之地。我们希望开发一些好的技术,更好地服务广大百姓。”
从事医教研一线工作 33 年,周平红以毫米级的精准技术改写无数患者命运。他建立的内镜微创外科技术体系,使多个传统内镜治疗的禁忌证变为适应证替代外科手术,让内镜从“技术”走向“学术”成为了“学问”(endoscopology)。他领衔的内镜微创“中山标准”,被纳入欧美消化内镜学会(ESGE 和 ASGE)等制定的国际指南 20 部,扭转了“国外专家说了算”格局,有力提升中国消化内镜国际影响力,推动学科跻身国际领先行列。
他以第一完成人开展的项目“内镜微创治疗食管疾病技术体系的创建与推广”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独创“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和“内镜全层切除术”,并在国内率先开展POEM手术(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等系列隧道内镜技术,实现无切口、微创伤根治贲门失弛缓症,其独特的手术方法被命名为“POEM ZHOU”。
“在长期开展肿瘤切除内镜手术过程当中,我们意识到内镜治疗有必要进一步向外延伸。”正是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周平红带领团队反复探索和总结,逐步建立起了针对不同部位、大小、性质肿瘤切除的内镜技术标准。近年来,他还将“引流”等一些外科理念应用到了内镜手术中,率先提出的内镜微创新理念——ERBEC,使得内镜微创手术更加有效、快速、安全、简便,同时降低内镜手术带来的并发症。
“医学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积累、慢慢向前。当出现(临床)问题,我们会去思考,再付诸行动,最后总结形成成果,这就是中山内镜的‘四勤’精神——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行动、勤于总结。”周平红介绍,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自搬迁至枫林路160号十号楼后,仅今年3月就完成2万多例诊断和治疗。面对日益增长的内镜治疗患者,中心团队在他的带领下齐心协力、精益求精;每当遇到各类疑难杂症,他也总会带头示范、亲自操刀。
随着中山内镜技术声名远播,越来越多国内、国际同行慕名前来交流学习。十多年来,在周平红的推动下,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已开展65期镜微创新技术培训班,其中包括6期由10多个国家、地区医生共同参与的国际培训班。
后继有人,周平红这样评价自己的团队。在这个拥有45名医生的团队中,拥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医生占到三分之一,团队中既有各类高层次人才,也不乏刚从各大知名医学院毕业、成绩名列前茅的“好苗子”。为了让优秀青年人才快速成长起来,甚至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周平红不仅要求他们苦练临床基本功,也为他们定下了每年“四个一”的“小目标”——一项技术、一篇文章、一项专利和一个课题。
“通过多年积累后,他们一定会在临床和科研方面得到很大提升。”周平红说。他也将带领团队继续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用精湛医术守护人民健康,用创新成果服务国家,用医者大爱传递中国温度。
有她在
病人和年轻护士都很安心
19岁成为护士,23岁加入医院抗击非典小组,2008年赶赴汶川地震灾区支援,2020年作为上海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冲去一线,从事临床护理工作25年,面向护佑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重大灾害事件,王菊莉总是冲在最前面。
从普外科、血管外科,到呼吸内科、手术室、内镜室等部门,王菊莉长期负责临床一线护理、带教及管理工作。如今,她从病房一线调任中层管理岗位,成为科护士长。角色的转变并未改变她服务患者的初心,而是以更广阔的视角推动医护服务提升。
对于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上海市优秀青年志愿者”“上海市‘好护士’”等多项荣誉的王菊莉而言,此次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意义非凡,“这不仅是对我个人付出的认可,更是对我们整个集体的肯定”。
2021年,在青浦区总工会和医院党委的支持和帮助下,王菊莉带领团队创办青浦区劳模创新工作室,两年后成功申报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她带领团队做好“传帮带”,成员覆盖“60后”到“90后”的不同年龄段,分层逐级培养,传承经验与技术。工作室对外积极发挥综合性医院的优势,努力提高服务技能、积极开展科普宣传,组织各类义诊活动,将医疗资源下沉到青浦区社区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提升基层医疗水平,“我们希望尽可能地为周边居民提供更多的医疗咨询,拉近和患者之间的距离”。
王菊莉出生于青浦区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为了早些给父母分担生活压力,她选择去读卫校,成为一名护士。一路走来,王菊莉对护士成长过程中会经历的种种喜怒哀乐感同身受。“护理工作需要时间来积累经验,年轻护士必须不断接触患者,努力把技术练得炉火纯青。”在实际工作中,她会给予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护士们额外照顾,给他们更多时间慢慢接受这份工作的节奏和压力。
“不要把病患的不良情绪误解为‘刁难’,要多去了解患者的需求和他们焦虑的真正原因。”由于疾病造成的痛苦,病人有时会产生应激状态,因此王菊莉总是耐心开导年轻护士。许多病患冷静下来后也会主动向护士们道歉和道谢,每到此时,大家就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心里头暖暖的”。
日复一日,每天上班时王菊莉都会去每个科室查看之前布置任务的落实情况,跟踪实施效果并及时反馈,日常工作节奏紧凑而有序。为了提升护士工作效率和满意度,她积极推动护理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升护理工作效率,减轻大家的工作负担,有更多的时间为病人做更多服务。
来源|新华社、全国总工会、复旦工会、中山医院工会、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工会
文字|汪蒙琪 王双艺 丁超逸
责编|章佩林
编辑|符梦苑
来源: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