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在线网·长篇小说】向北的冻土(连载40—完结)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8 16:55 2

摘要:尝到甜头的乡亲们开始三三两两找上门来。这个说“万顺娃,给叔留半亩地的菜种”。那个道“万顺啊,帮婶看看这土适不适合种那个西洋菜”。万顺每天天不亮就骑着那辆叮当作响的自行车,挨家挨户指导。新引进的羽衣甘蓝在高原阳光下泛着紫光,村里的妇女们摘菜时总忍不住掐一片嫩叶尝

第四十章

尝到甜头的乡亲们开始三三两两找上门来。这个说“万顺娃,给叔留半亩地的菜种”。那个道“万顺啊,帮婶看看这土适不适合种那个西洋菜”。万顺每天天不亮就骑着那辆叮当作响的自行车,挨家挨户指导。新引进的羽衣甘蓝在高原阳光下泛着紫光,村里的妇女们摘菜时总忍不住掐一片嫩叶尝尝,啧啧称奇:“这洋菜叶子比肉还香哩!”

老支书纳廷栋蹲在地头,看着自家大棚里水灵灵的西红柿,笑得脸上的褶子能夹住麦粒:“万顺,你这技术真神了!往年这时候还在愁春荒,现在倒能往城里卖菜了。”

万顺却盯着远处荒芜的山坡出神。这些年村里年轻人往外跑,撂荒的地越来越多,野草长得比人还高。他想起了大学时张教授说过的话:“高原昼夜温差大,农作物生长周期长,种出的作物营养价值更高。”

“叔,我还是想按当初的想法试试种藜麦。当时我们单位王局说过,藜麦技术在其他县已经很成熟,咱们应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晚饭时,万顺突然开口。

玉富手里的筷子顿了顿:“就是你说的那个金贵粮食?”

“嗯,比小麦值钱多了。”万顺掏出手机,给继父看其他县的山区种植视频,“我看跟咱们一条路分开的柳子沟就有很多荒地,可以找他们租赁土地,正好试试这藜麦。”

第一年种藜麦,父子俩吃了大亏。播种早了,苗刚冒头就遭了霜打;播种晚了,又赶不上雨季。收获时,金灿灿的穗子倒是好看,可产量还不到人家的一半。

“不碍事。”玉富捧着晒干的藜麦,像捧着金元宝,“就这,也比种麦子强。”

金顺望着玉富和万顺,比亲父子还亲。无论种植什么玉富总是站在万顺这边,两个人有商有量。满桂幸福的表情总是洋溢在脸上。

万顺白天在地里忙活,晚上就趴在炕上研究网上的种植技术。他发现邻县那边用滴灌,水量比纳家庄充沛。他利用前些年村里修建的水窖,将雨水储存,春季时引到藜麦地。慢慢地,产量上来了,可新的烦恼又来了,这么好的东西,卖给谁?

只要听到某个地方有展销会,万顺就带上藜麦往会场赶。风里雨里地累的又黑又瘦,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努力下,藜麦终于有了销路。也在农业局的牵头下,县里的展销会上,万顺的藜麦摊前总是最热闹。城里人捏起一粒放在嘴里嚼,眼睛立马就亮了:“这个好!比超市卖的香多了!”有个戴眼镜的客商连着来了三趟,最后拍板:“有多少要多少,价钱好商量。”

万顺不光在本省销售藜麦,还靠着大学同学的关系,把销路铺到了外省去。

合作社挂牌那天,村委会院里挤满了人。万顺站在磨盘上讲话,声音有些发抖:“咱‘高原富硒红’不光是种地,往后还要办加工厂,让藜麦变成饼干、面条……”

底下有人起哄:“万顺,别整那些虚的,先说说今年能分多少钱!”

玉富蹲在墙角吧嗒旱烟,突然插话:“急啥?种地跟养娃娃一样,得慢慢来。”众人哄笑起来,笑声惊飞了院外老榆树上的麻雀。

第四十一章

随着地里种的庄稼越来越多,万顺这心里头反倒不踏实了。他蹲在地头,抓起一把土搓了搓,眉头就皱起来了,这山区的地本来皮子薄,再这么可劲儿种下去,非得把地给种“伤”了不可。

“得换个法子,不能光顾着眼前收成,把子孙饭都给吃没了。”他和继父商量着。万顺请教了继父这位庄稼把式后,第二天就张罗着让大伙儿改种大豆、苞米这些养地的庄稼,轮着茬口种,让地也喘口气。这些年回乡创业的人越来越多,其他乡镇的养殖户逐渐形成规模。这时候苞米作为青饲料,需求较高,销量应该不成问题。

他还特意从县农科站讨来些药材种子,当归、黄芪这些新鲜玩意,在地边地角扎下根来,既能挣钱,又能固住水土。

“地养人,人也得养地啊。”玉富和村里几个年长的老汉常常念叨。

“不过,金顺这娃把我们这几个老家伙想不到的问题都提前规划好了。这科学种植就是好!”

这几年,万顺带着大伙儿在地头种上了防风固沙的柠条,荒坡上也点起了耐旱的沙棘。慢慢地,山雀回来了,野兔也多了,连涝坝里的水都比往年清亮了些。据说,有天清晨李有田大叔去麦田遛弯时,还见到了两只鹿。他逢人便咧着嘴笑:“今儿个清早可叫我撞见祥瑞喽!两只梅花鹿,就站在坡上瞅我呢!这可是天大的好兆头,咱这运道啊,旺着哩!”

“万顺啊,你小子现在可是咱们村的这个!”李有田大叔从远处看到万顺,竖着大拇指就来了。咧着嘴笑出一口豁牙:“去年跟你种大棚蔬菜和藜麦,今年改种青饲料。好家伙,信用社那本本都快写不下喽!”说着从兜里掏出皱巴巴的存折,在万顺眼前直晃悠,“昨儿个我给在江苏打工的老四打电话,叫他麻溜儿滚回来种地!”

“我家那几个兔崽子啊,当初念书时不用功,现在只能在外头打工卖力气。让我一年到头也见不了几回孙子和孙女。”李有田蹲在田埂上,和村民拉着话。

“可话说回来,农村娃娃的路也不光只有读书这一条。你看万顺,大学生有那么好的工作都回来种地了,照样干得风生水起。这么一想,我心里头反倒敞亮了。”

“这年头啊,只要肯动脑筋,黄土地里照样能刨出金疙瘩来。种地咋了?种好了照样出息!”你一言我一语,几个村民在大棚外唠着嗑。

合作社院子里,满桂发挥余热,正坐着分拣当归。她心疼自己的儿子为了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累的不成人样,有时还要忍受别人的白眼。蔬菜种出来了,可销量是个难题。藜麦种出来了,这销量也还是个问题。为了打通销量他每天县里县外,乡里乡外的满世界跑。创业以来每天就睡三四个小时的觉,眼睛都充血了。

万顺所受的苦只有她这个当妈的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好在,他克服了一切困难,一步一步坚持了下来。也给村里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商机。

日头透过满桂花白的鬓角,在地上洒下碎银子似的光斑。见儿子过来,她眼角的褶子都笑开了:“顺儿,快来尝尝妈新蒸的藜麦馍。”那馍馍金黄灿亮,冒着热气,一股子粮食特有的香味直往鼻子里钻。

村口新修的水泥路上,小轿车一辆接一辆开进来,再不像从前那样,车轮子一过就扬起老高的黄土面子。万顺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衬衫站在路边,反倒比那些穿西装的还打眼。

“王局,您瞅那边。”万顺指着远处的梯田。夕阳的余晖下,三色藜麦闪烁着红、紫、黄三色光芒,宛如铺了一层璀璨的金箔。“这新品种的藜麦抗折腾,耐冷、耐寒、耐盐碱地、耐贫瘠等良好的耐逆特性。确实适合我们山区种植。”他说这话时,嗓门都不自觉高了几分,就跟小时候头一回帮母亲割完麦子时那个得意劲儿一样。

现如今万顺可是“发家致富人”的名人了,县里市里的领导没少往村里跑。水泥路修通了,宽带更流畅了,连省报都登了他的事儿。站在后山梁上往下看,绿油油的庄稼地一眼望不到边,万顺这心里头就跟喝了蜜似的。

一阵小风吹过,带着泥土和青苗的味儿。万顺忽然想起小时候,天刚麻麻亮,母亲就带着他们姐弟几个下地。母亲单薄的身躯在晨光中投下长长的影子。她左臂紧搂着年幼的他,右手攥着磨得发亮的镰刀;大姐一手牵着懵懂的二姐,一手提着暖水瓶和粗布包裹的干粮。娘四个就这样踩着露水,在蜿蜒的田埂上缓缓前行。那时的日子就像永远化不开的浓雾,是母亲用她瘦弱却坚韧的脊背,为这个家撑起了一方晴空。

掏出手机,万顺给张教授发了条消息:“老师,咱们现在有青春38、青麦10号这些好麦种,青杂系列的油菜籽,还有青薯系列的马铃薯,个顶个的耐旱抗冻……”发完消息,他又补了一句:“老师,我还想在村里办个农技培训班,您能给寻摸几个专家不?”

远处传来拖拉机的突突声,地里干活的人们有说有笑。万顺眯着眼望过去,恍惚又看见小时候跟着娘拾麦穗的光景。只是如今,乡亲们的腰板挺直了,笑声也敞亮了。

日头西斜,梯田里的藜麦让风一吹,齐刷刷地点头。万顺知道,这片祖祖辈辈刨食吃的黄土地,就要换个活法了。

尾声

暮色渐浓,院中丁香树的影子斜斜地投在北房青石台子上。今天是中秋节,满桂的女儿女婿、儿子儿媳带着孙子们回纳家庄团圆。

圆圆的月亮高高升起,照满了整个小山村,满桂招呼金顺、银顺把桌子搬向院中央。在桌子的中间端端正正放上圆盘大的月饼,旁边的青瓷碗里盛着清凌凌的井水。周围整齐地摆放着瓜果、点心和零食。她点燃三炷香,插进香炉,青烟袅袅升起。满桂双手合十,轻声念叨着感谢月神赐予甘露,保佑庄稼丰收。感谢这些年风调雨顺,才得以自己的儿子带领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子孙们围在她身后,安静地跟着祭拜,月光洒在供桌上,映出一片祥和。

农家小院灯火通明,三代人齐聚一堂。满桂的小孙子们提着兔儿灯满院疯跑,惊得鸡仔扑棱棱乱飞。一会又跑到奶奶跟前让她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满桂望着自己儿孙满堂的景象,心中充满了满足感。她拉着纳玉富的手,轻声说道:“他叔,咱们这一辈子虽然经历了太多苦难,但最终还是迎来了好日子。”

纳玉富点点头,眼中满是柔情:“是啊,咱们虽然老了,但苦日子终于熬到头了。”风吹过山梁,带来远处拖拉机的轰鸣。

在纳家庄的田野上,金色的麦浪随风起伏,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满桂站在田埂上,望着远方,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知道,未来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写在后面:

在这片向北延伸的高原冻土上,时光如同永不停歇的河流,冲刷着往日的艰辛,也滋养着新生的希望。满桂和纳玉富一家的故事,就像冻土上倔强生长的格桑花,在风雪中绽放,成为那个年代千千万万农民命运的生动写照。他们用骨子里的坚韧、血液里流淌的乐观,以及对土地最朴素的热爱,为后来者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郭延环,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平安区作家协会会员。热爱生活,更热爱文学,闲暇之余写一点小文章,记录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始终相信随时随处会有更好的风景和远方。作品散见于《中国信息报》《海东日报》《河湟》《西海文艺》《平安》等文学期刊。

来源:青海在线网官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