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赋能、协会助力、抱团发展—— 姜香飘满致富路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8 17:14 2

摘要:4月22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大通镇的姜田上,姜农老李蹲在地头,小心翼翼地查看白姜的长势情况。当看到土层下冒出了两三厘米、饱满嫩白的姜苗时,他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金会长,快来看!今年的姜苗比去年还要壮实!”

4月22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大通镇的姜田上,姜农老李蹲在地头,小心翼翼地查看白姜的长势情况。当看到土层下冒出了两三厘米、饱满嫩白的姜苗时,他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金会长,快来看!今年的姜苗比去年还要壮实!”

金会长叫金如林,他身兼数职:市白姜研究会副会长、佘家大院生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还是“铜陵白姜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他听到老李的话,快步走来蹲下身,手指轻轻抚过那些嫩苗:“老李啊,通过咱们推广的标准技术操作规程和科技相结合,白姜的产量确实比过去提高了不少。”

铜陵人种植白姜的历史延续了2000多年。从宋代的贡品到如今的“中华老字号”农产品,一块小小的生姜,不仅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更融入铜陵人的味蕾与生活。如今,这片“姜田”依托协会协同联动,正焕发新活力,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选好“领头姜” 带活一方经济

金如林这位乡村振兴“多面手”曾获评“铜都英才”“乡村振兴高级工艺师”等称号,是名副其实的“领头姜”。

“要让铜陵白姜走出去,首先要让姜农富起来。”金如林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投资200余万元创办佘家贡姜非遗馆和佘家贡姜书画院,邀请每个姜农进馆学习,免费向公众开放。馆内不仅完整展示了铜陵白姜的传统制作工艺,还通过书画作品讲述姜文化的千年传承。

更让姜农感动的是,2019年,为更好地推广铜陵白姜种植技术、服务周边姜农,金如林成立郊区生姜协会。协会成立之初,他就立下规矩:不收会员一分钱,所有开支由他个人承担。“会费不收,服务却不能少。”在金如林的带领下,协会推广“姜阁保种”“高畦栽培”“芭茅搭棚”等多项栽培技术,全面提升了会员企业种植水平。会员抱团上阵,发展劲头更足。“过去我们姜农单打独斗,现在有了协会牵头,技术、销路都不用愁了!”老李笑着说。

据统计,2024年,郊区白姜种植面积达700余亩,年产值近1亿元,带动650余户姜农在本地就业,村集体经济增收2000余万元。

打好“文化牌” 培育品牌产业

走进铜陵白姜直销点,包装精美的各类姜制品琳琅满目。这背后,是协会推动的品牌发展战略。

“我们将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一批有影响力和辨识度的品牌性、引领性行业协会商会。”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全面理顺行业协会商会与业务主管单位对应关系的基础上,该部会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积极引导市白姜研究会、市食品行业协会、郊区生姜协会、义安区生姜产业协会协同联动,坚持“党建赋能、品牌助力”的发展路径,精细化生产,抱团式发展,促进会员及周边企业效益共同提升,助力铜陵白姜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要想发展铜陵白姜,我们不仅要产业化,更要品牌化。”金如林介绍,市白姜研究会联合相关部门修订完善《铜陵白姜地理标志产品》地方标准,续签地理标志保护保险合作协议,为品牌保驾护航。在“姜王评选”“姜约大院”等活动中,20余家会员企业携手50余户姜农亮相,共同擦亮“铜陵白姜”金名片。同时,郊区生姜协会积极搭建行业内外交流桥梁,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大学合作,组织农业科技培训、研学、文化传播活动,并联合安徽农业大学成立铜陵白姜科技小院,进行技术推广。

品牌价值正在显现。在各类协会的精心服务下,2023年,铜陵白姜种植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是安徽首个获此殊荣的项目;2024年2月,市佘家贡姜厂“佘家贡”成为我市首个中华老字号品牌。

党建聚力 开启乡村“富裕新程”

郊区生姜协会会员企业——佘家贡姜厂党支部的24名党员既是技术能手,也是致富带头人。这都缘于协会将党建工作要求写入章程,引导会员企业重视支持党建工作。

姜厂党支部成立于2012年,党员主体为协会会员与周边姜农,企业负责人兼任党支部书记,实现党建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我们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为大院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保驾护航,让党建成为产业发展的红色引擎。”金如林介绍,党支部一方面实施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提升白姜品质,另一方面定期组织农户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如今,在党组织和协会的双重推动下,全市白姜种植面积已突破6000亩,开发出糖醋姜、酱汁姜、糖冰姜等80余种产品,总产量超1万吨,年综合产值约10亿元。一块小小的白姜,正串起一条党建引领、协会助力、农民共富的乡村振兴产业链。

文/路璐

来源:铜陵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