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旋转餐厅的玻璃转盘将水晶虾饺转到面前时,我正盯着陈丽华发根处新冒出的白发。她脖子上戴着的金镶玉吊坠突然晃了晃,折射的光斑恰好落在我手腕的卡地亚蓝气球表盘上。
早春与晚秋
一、玻璃转盘上的倒影
旋转餐厅的玻璃转盘将水晶虾饺转到面前时,我正盯着陈丽华发根处新冒出的白发。她脖子上戴着的金镶玉吊坠突然晃了晃,折射的光斑恰好落在我手腕的卡地亚蓝气球表盘上。
"叫奶奶。"陈丽华拍了拍身边少年的肩膀。那孩子校服胸前的"光明中学"刺绣刺得我眼眶发酸——那正是我们母校的校徽,只是布料从粗麻变成了精纺。
二、1990年的粉笔灰
记忆被虾饺的热气熏回1990年早春。十七岁的陈丽华总坐在教室后排织毛衣,棒针碰击声与班主任的《赤壁赋》讲解此起彼伏。那年她带着亲手织的枣红围巾退学嫁人时,我偷换了她的高考志愿表——把师范改成了北大中文系。
"国营棉纺厂的夜班补贴够买三斤鸡蛋呢。"她在退学申请书上按手印时,指甲缝里的棉絮像未化的雪。
三、折叠的时间
出租车穿过霓虹璀璨的CBD时,陈丽华的儿子正发来视频通话。镜头里满月宴的红色背景墙上,"四世同堂"的烫金字下,她刚出生的曾孙女裹着当年那条枣红围巾。
"这是你周阿姨。"她把手机转向我,襁褓中的婴儿突然放声大哭。车载广播恰好在放《年轻的朋友来相会》,1990年我们合唱时,她因怀孕退出了文艺汇演。
四、错位的时针
站在她家老式单元楼的阳台上,我看见对面新楼盘玻璃幕墙映着晚霞,像块巨大的琥珀封存着两个时空。她42岁当奶奶那年,我正在纽约第五大道为女儿挑周岁礼服——那件纯白蕾丝裙的价格,抵得上她儿子当时全年工资。
"当年要是听你的改志愿..."她突然止住话头,往我茶杯里添了两颗枸杞。暮色中,1990年教室后窗那株桃树的影子,正叠印在2023年新栽的广玉兰上。
五、未拆封的信笺
在她珍藏的饼干盒里,我摸到了当年被替换的高考志愿表复印件。泛黄的纸页上,"北京大学"四个字还洇着蓝黑墨水,背面是班主任的批注:"该生作文《我的理想》获市级一等奖"。
窗外的暴雨突然倾盆,水帘中浮现出无数个平行时空:某个版本的她站在未名湖畔,怀里的精装书夹着银杏书签;而此刻真实的她正给曾孙女换尿布,电视机里播放着我担任文学顾问的宫斗剧。
六、倒带的录像带
同学会结束那晚,我在酒店反复观看手机录像。画面里她教曾孙女抓周时,孩子的小手牢牢抓住织了一半的毛线团。镜头扫过满墙全家福,从黑白到彩色的渐变中,她的面容如同时光长河里的摆渡人。
我打开给女儿准备的三十岁生日信,将"早日成家"四个字涂改成"按自己的时钟生长"。窗外的月光漫过1990年的作文本,当年她写的结尾段在记忆里渐渐清晰:"理想应当像棉线,既能织就御寒的衣物,也能绣出星空的模样。"
来源:荷叶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