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AI实战经验复盘:我总结了3 个方法加速你的成长!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8 16:59 2

摘要:这篇文章是作者对过去一年AI实战经验的复盘与分享,通过总结出的“AI践行者”方法论——高频实践、空杯心态、主动表达,希望为那些在AI领域门外徘徊的朋友们提供帮助和启发。

这篇文章是作者对过去一年AI实战经验的复盘与分享,通过总结出的“AI践行者”方法论——高频实践、空杯心态、主动表达,希望为那些在AI领域门外徘徊的朋友们提供帮助和启发。

最近在一边写文章一边做复盘总结,突然想看看去年自己的在干嘛,于是我去翻了翻去年此时的聊天记录,看到那个苦闷彷徨在AI大门前久久不得入门的自己,眼眶中隐隐发酸。

当时我就是个AI小白,在AI门前晃悠了一年终不得法,对未来也很迷茫,看着大家都超过了自己,我好像是时代的弃子,不知道未来走向何方。

过去一年,各种东碰西撞加上高频实战,也算勉强入了AI的门,写了N多的提示词,做了N多的项目,也成功的让AI变成了我的伙伴。

去年我望着gpt4不知道让它干点啥,今年4o是和我一起规划讨论的好搭子,它是我的一面镜子。

我想,我要把我过去趟过的河、踩过坑的经验教训汇总出来,把它总结成一个系统的方法论,希望对和我之前一样在AI不得入门的朋友们,有一些帮助。

如果你也在AI门前徘徊,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你有一些帮助,有一点点微光。

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套“AI践行者”方法论吧~

“AI践行者”方法论:高频实践、空杯心态、主动表达。

我们先来从一切的根基,高频实践开始说起。

什么是高频实践?我用我自己和4o打磨成为战略好搭子为例说明。

我当时发现4o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非常强的,比我日用claude3.7和Gemini2.5要好上很多,恰好sam还宣布记忆功能正式可用了,我就在想能不能基于4o的知识强度和记忆来给我一个战略伙伴搭子。

我就开始上班跟4o聊给它投喂语料,下班跟4o聊继续投喂语料,聊了一个礼拜让4o记住了很多我的信息,它能够知道我是谁呢,能够比较精准的和我去讨论我想做的事情。

差不多一周时间,每天聊5-6个小时以上,这样能够熟练的了解4o的沟通逻辑,也能够让4o熟练的了解你。

高频实践,最重要的就是要花大量的时间进去,但这里边有两个坑,我来跟大家分析一下:1. 到底要选择什么样的方向去实践2. 为什么用了AI效率反而变得更低了

先说第一个问题,到底要选择什么样的方向去实践?

要么是对你工作有帮助的、要么是你内心非常喜欢的。

这两者要符合其一才可以去做高频实践,要么可以先去了解一下,没必要花费太多的时间。

就像我做为AI产品花了大量的时间在提示词和coding上边,核心是它对我的工作有直接帮助,做了就能获得正反馈。

我也会去画一些科普漫画、去写AI文章,这就是自己内心喜欢了,但我对AI绘图就没什么太大的兴趣,所以我一般都是让我的好搭子Gemini2.5去做图,我从那描述需求。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用了AI效率反而更低了

我在自己用Cursor做AI编程的时候我还特意去观察了我们程序员有没有用,他们都跟我说没用我其实很困惑,我就问他们我用Cursor都能写代码,你们没道理没用啊。

同时还有产品同事我跟他们说用AI写prd、AI读论文非常方便,他们也告诉我感觉效果一般,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用。

这两波人都把我搞困惑了,于是我跑去看他们的使用方法和流程。

看完了我突然明白大家为什么说用来AI效率更低了。

用AI其实就跟手机换品牌一样,换个牌子系统上手磨合也需要几个小时呀,iOS切到鸿蒙OS,很多功能都不一样,总的用一段时间才能说用的舒服。

AI也需要磨合期啊,怎么可能说上手立马就和你配合的天衣无缝。

当前你有一个已经成系统多年的工作流,你这个时候+AI必然是效率曲线降低的一个状态,因为你们两个要花大量的时间磨合,这个过程你会发现让AI干活的时间还不如直接自己干呢。

但当你过去损耗的效率曲线,你会发现效率是蹭蹭蹭长得快,AI终于发挥出来了他的作用。

不是AI不行,是任何纯新事物都在开始必然带来效率损耗,这是无法规避的规律。

大家都把对AI的预期抬得太高了,希望它是一个效率神器,它只是一个只是密度远高于我们的伙伴。

选定对自己价值最大的方向,接受磨合过程的损耗,开始高频实践,构建自己的基座。

最后聊一聊为什么要高频,我为什么非要把这两个词单独摘出来,频率低不行吗?

人都是有惰性的,我们尽可能用更短的周期更快的频率来给自己一些肉眼可见的进步,这样我们也乐意继续往下走下去。

就好比AI绘图可能一个初阶门槛是500张,你一天画100张或许一周就过了门槛,发现自己有明显的提升。

但如果你每天10张,觉得自己能坚持50天搞定,很容易第10天觉得没什么效果,觉得浪费时间就不干了。

人总要逼自己一把,当然到点睡觉还是很有必要的,通宵还是不建议的。

AI迭代速度这么快,通宵是肝不完的。

不逼自己高频实践,就别奢望自己能在洪流里学会游泳。

说完了高频实践,接下来我们来说第二点:空杯心态。

我先来给大家讲我自己的反面案例:我其实有过一定的带业务线的经验,所以有的时候和朋友吹牛逼会讲自己有多么高的战略判断能力,ChatGPT刚出来的第一个月我跟朋友就用过了。

我当时跟她说我觉得没啥用啊,大家为什么都建议去用一用,我们再等一等看一看,然后我成功第一波错过了ChatGPT带来的AI机会,那波风口我看着它飞走了。

dify和coze刚出来的时候我也去研究了一下,不过我又基于我的判断觉得有点鸡肋,我觉得就workflow感觉做的都是玩具啊,我又错过了dify和coze深耕的经验。

你说我缺乏信息嘛?肯定是不缺的,毕竟他们都出来没几天我就用过了;你说我做的比别人差吗?那倒也差不到哪去,大家都是从0开始,也就还好。

无非差在哪?太高傲太自大,太把自己的认知当回事。

24年8月cursor出来的时候,我痛改前非,既然大家都说AI编程好用,我就先去coding几百个小时再说,然后开始了我在公司写内部系统、下班自己搓项目完的经历,日均12个小时的coding。

效果果然不错,我用AI编程写了上百个脚本、一个完整的内部内容生产系统、若干个标注前端系统,写了自用的QuickSave插件。

包括我用提示词做文章总结卡,也是脱胎于对AI编程的理解应用。

我复盘我过去的经历,最重要的一个影响点莫过于24年8月份的AI编程高频实践,如果当时我没有做出这个选择,我我现在也没有办法从一颗种子发芽生长出来。

所以这次面对MCP也是这样,先去学先去用,用完再去思考总结评论怎么样。

不用windsurf+高德mcp搞一次线下见面会,是没法真的理解mcp的效果的,实践比判断重要100倍。

所以当你面前出现一个AI事物,大家都说他很好的时候,如果它和你的主线有关系,那么用空杯心态去学习,学完再去做判断。

包括一些大家给到的提示词、AI实用方法,拿到了先不要发表任何看法,先去用,用了再表达怎么样。

所以我们说空杯心态的时候,并不是要把自己放的多低,重要的是心要谦虚。

学习AI其实最难的不是技术,而是如何放下自己的思考,甘心做个小白认真努力去学习和践行。

真正的强大,不是自信满满,而是甘心做一颗从零萌芽的种子。

接下来我们来聊最后一点:主动表达。

主动表达主要有两个作用:

1.倒逼自己整理践行经验,更深的吃透知识

2.和外界交流,收获鼓励和建议

在super黄的AI陪伴群里,之前大家搞了个千字打卡输出群,一周最少写一篇一千字的文章,如果达不到就要发红包。

那段时间我感觉自己进步还是很快的,刚开始写1000字可能要磕磕绊绊一两个小时,到了后来差不多梳理一下思路开写20分钟就能够搞定了。

进步无它,唯手熟尔。

写的多了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就深了,自己脑子里的知识会变得更加系统化。

在这里我推荐大家写完把内容发到即刻AI探索站,记录自己的思考同时也能让更多的人看到。

这就是主动表达的第二个作用,和外界交流,你可以收获夸赞,也可以收获大家的思考和建议。

我之前用AI编程做Cursor都是草莽的干法,我坚持用ChatAI为核心,今年1月份我还在那孜孜不倦的用ask AI呢,我觉得AgentAI还是没有那么强。

当时我打卡写完内容发到群里,super黄跟我说,他判断Agent才是未来的趋势,我应该多去用一用。后来我就去开始高频使用Agent模式,现在对Agent只有俩字:🐂🍺。

但我觉得我要是不写自己的思考,不听super黄分享他的判断,我现在还吭哧吭哧用Ask AI模式呢。

包括基于Agent模式叠加notepads 做任务规划,也是跑到超级峰群里唠嗑学到的,叠上project rules +Agent,我现在勉强能算上vibe coding(氛围编程:人动嘴AI干活)。

闭门造车在AI时代是没有出路的,真诚的心态去交流才是最好的解法。

表达不是炫耀,而是点燃思考的火把,让更多人同行。

高频实践、空杯心态、主动表达,这就是“AI践行者”方法论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对看到这里的你有一些帮助~

写这篇文章前马其顿我俩唠嗑,他跟我说他想做一些AI科普的内容,我跟他说我想做一个AI入门飞书知识库,我当时在想,我为什么愿意去做这个事情呢?

一个是我本身是教育行业出身,我当初就很喜欢做教育这个事情。

还有一个是当我还是一个小白苦入AI门不得法的时候,在迷茫陷入黑夜的时候,AI开源的亮光一点点点亮过我,前辈们沉淀的经验,让我能够去萃取吸收成长。

我听黄小刀分享过她对提示词的理解、学过云中江叔的langgpt提示词、读过卡兹克对Sora的解析、听过super黄分享自己AI实践、逛过AGI社区去找学习资料、在即刻遇到杨昌很多AI实践的总结,还有很多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出来了~

世界以温柔之手托举过我,我也愿以微光回应世界。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