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你觉得让孩子开心就好的做法可能在悄悄透支孩子未来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8 11:25 2

摘要:前段时间孩子的老师一周内找了妈妈4次,基本上每天都是不同的问题,总结下来就是:孩子上课找别的小朋友说话/上课不听课玩铅笔橡皮/在学校测试不答卷/放学收拾东西拖拉耽误时间。那段时间孩子妈妈整个人都焦虑了,每天都在想自己孩子变成坏孩子了怎么办怎么办?也不知道她是在

前段时间孩子的老师一周内找了妈妈4次,基本上每天都是不同的问题,总结下来就是:孩子上课找别的小朋友说话/上课不听课玩铅笔橡皮/在学校测试不答卷/放学收拾东西拖拉耽误时间。那段时间孩子妈妈整个人都焦虑了,每天都在想自己孩子变成坏孩子了怎么办怎么办?也不知道她是在哪里刷到了ADHD,说我们孩子肯定也是这个原因,非要让我带着去医院检查一下。

关于孩子的事情我自然也不敢怠慢,约了一位比较有经验的医生,赶去医院的路上又赶紧查询了解一下关于ADHD的相关资料: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英文全称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过度活跃和冲动行为,这些症状会影响日常生活、学习或工作。

到了医院,医生和孩子单独观察聊了一段时间,当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等待医生宣判时,医生的回答让我们都意想不到:孩子很健康!没有问题! 当我们不解的追问医生,那为什么孩子在学校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医生的回答也让我们很难反驳:这个年龄的孩子本来就很活泼好动,是我们家长太过于焦虑了!还有一问题我们憋在心里没好意思问出来:“那为什么别的孩子上课不这样?”

回去的路上我就不停的思考,不停的为孩子在学校的行为找原因,甚至还想到了是不是因为我们家孩子没有上幼小衔接,直接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导致上课不适应呢?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孩子妈妈,孩子妈妈直接回了我一句:这都下半学期了,要不适应的话上半学期也不这样啊!

是呀!那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回家翻阅查找了很多的资料,对照我们家庭和孩子的实际情况,最后总结出来了一些我个人比较信服的原因:

明白了这个问题以后,我开始反思,之前老师反馈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不好,我和妈妈不论是怀疑孩子“生病”还是怀疑环境不适应,都是在为自己开脱!完全没有思考我们家长自身的原因。当我把这个结论告诉孩子妈妈时候,妈妈和我想象的反应是一样的:我也没做错什么啊!我对孩子很好!我该做的都做了呀!

就拿我来说吧,下班以后我偶尔也会玩玩游戏消遣,孩子难免会看到会好奇,如果想让孩子完全避免接触到电子游戏,那我只能每次都等他睡觉以后才能玩。因为自己的自私加上当时觉得孩子适当玩玩游戏也没什么影响,没准还能锻炼思考能力的心态,我让孩子接触到了游戏。

当然在我们家游戏不是随便玩,我和妈妈研究给孩子制定了一系列规定:学校表现好/考试满分/作业写完/这些都可以作为游戏时间的奖励,只有孩子做到了这些,他才有游戏时间。那段时间我和孩子也确实一起玩的很开心,直到之前我也一直没有意识到这会有什么问题,反而觉得用游戏作为对孩子的激励效果明显!

现在想,其实这就是懒!作为家长的我,因为偷懒,所以定了这么一个自己觉得简单,“见效快”的规定。却忽视了这么做会带来什么结果!

游戏确实好玩!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对游戏的诱惑都无法抵挡!为什么?

因为游戏可以让大脑快速分泌大量的多巴胺!会让人产生强烈的愉悦感!孩子玩游戏的表现当然非常开心,但问题是:如果孩子习惯了这种“高刺激,快反馈”的快乐。大脑就会渐渐的产生“抗性”,就需要更多更强的刺激,带来更多的快乐,才能满足。一旦接触到学习,看书这种“低刺激,延迟反馈”的活动,就会觉得无聊,抵触,甚至暴躁。

虽然玩游戏并不是没有任何好处,但如果接触的时间太多,一旦孩子的大脑已经适应了这种刺激,对于孩子来说明显是弊大于利!这可能也是我们家孩子上学期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反而下学期才开始暴露的原因。因为孩子习惯了「即时反馈」的满足,对于「延迟反馈」的事情都会不感兴趣。

现在回想起来,有次我带他去游乐园,孩子看到喜欢的小玩具几十块一个,我告诉他,同样的钱我在网上可以给你买个7-8个回来,但是你得等上两三天,当我让孩子在这两种情况去做选择的时候——孩子还是会毫不犹豫的选现在买一个玩!

当然游戏并非是万恶之首!它只是「即时反馈」中比较明显容易被发现的一种,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家长更多的会在无意间选择给孩子提供「即时反馈」的奖励!

「即时的反馈」让孩子获得了开心,家长也可以省一些力气。比如给孩子买一个新玩具让孩子去玩,自己就可以借机放松一会。

相比直接买一个新玩具,更好的做法是带孩子做手工或者买积木玩具,家长和孩子一起做,既有陪伴,又能让孩子感受「延迟的反馈」带来的快乐!

在网上,一位北京大学的父亲在家长群里分享了一段话,引发了热议。他说:“我们家的教育原则是"小学前不消耗孩子的能量”。“不是不让他学习,而是不让任何人用刷题报班、比较,把他的精神干掉”。他说真正的“学霸”不是从小刷题刷出来的,而是"能量高"的孩子:他们好奇有趣,自驱、学习力强、恢复力强。这种能量,来自于健康的大脑、丰富的兴趣、充沛的精力、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而这恰恰合是过度摄入多巴胺,最容易被摧毁的能力。

关于怎么选择和调节孩子的日常,我也总结了一些“经验”,篇幅太多,我集合整理一下,下一篇再发。分享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和孩子有帮助,希望能点赞帮我支持一下,非常感谢!

来源:进击的馒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