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话烂梗泛滥,如何让青少年有话“好好说”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8 17:31 2

摘要:近期,在短视频平台,“栓Q”“芭比Q”“你这老六”等粗鄙化、低智化的网络“烂梗”正以病毒式传播的速度渗透校园。某小学教师在作文批改中发现,学生将“我很开心”写成“绝绝子”,将“失败”表述为“芭比Q”,甚至用“修勾”形容小狗。这些看似无害的网络热梗,实则正在以隐

□田昊昕(重庆大学)

近期,在短视频平台,“栓Q”“芭比Q”“你这老六”等粗鄙化、低智化的网络“烂梗”正以病毒式传播的速度渗透校园。某小学教师在作文批改中发现,学生将“我很开心”写成“绝绝子”,将“失败”表述为“芭比Q”,甚至用“修勾”形容小狗。这些看似无害的网络热梗,实则正在以隐性的方式侵蚀青少年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摇语言文化的根基。当语言沦为娱乐至死的工具,当表达沦为符号堆砌的狂欢,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深刻的文化危机:这些“黑话烂梗”究竟该何去何从?

据光明网报道,部分学生在写作时出现“词汇枯竭”,遇到复杂情感时只能依赖“666”“YYDS”等词汇。这种表达能力的退化绝非偶然,当“绝了”成为唯一赞美词,当“破防”成为唯一的情绪宣泄口,青少年的词汇库正在被简化为几个符号化的标签。更严重的是,这种语言贫瘠会倒灌至思维层面。大家用“YYDS”替代“永远的神”,用“栓Q”替代“停止请求”,必然是一种将思维简化为低阶的符号游戏。如若任其发展,青少年必将在这场潜移默化的文化荼毒中丧失对语言美感的感知力。

泱泱华夏,浩浩千秋。方块字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基因库。“黑话烂梗”对语言生态的污染,更是一种对文化传承的破坏。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调研显示,部分中学生将“鸡你太美”等低俗谐音梗视为“幽默表达”,更有甚者,认为“老六”“细狗”等攻击性词汇属于无伤大雅的玩笑。这种认知偏差背后,是语言审美意趣的全面崩塌。当“媛”被异化为“佛媛”“骑媛”的讽刺符号,当“修狗”成为宠物的通用代称,语言文明的诗意与庄重正在逐渐消失。

更为严重的是,这些“烂梗”暗含的歪曲导向正在扭曲青少年的正确认知。调查表明,接触“丧文化”烂梗较多的学生,其抑郁倾向要明显高出普通学生。“废柴”“躺平”等词汇的滥用,实则是将消极情绪合法化,使青少年在娱乐至死的氛围中失去奋斗动力与内在驱动力。当语言文字被“黑话”渗透,文化中千百年来沉淀的理性精神、人文关怀与道德准则,都在娱乐化浪潮中逐渐褪色,与我们渐行渐远。

“黑话烂梗”的流行正在制造多重社会危机。不仅加剧了代际隔阂与社会割裂,更使得青少年间出现了一种语言上的“贫困”。家长与子女的对话沦为“鸡同鸭讲”“对牛弹琴”,教师在作文批改中不得不添加“语言净化”的备注,这种困境反映出文化传承的完全断裂。当语言沦为一种即时性的娱乐工具,其承载的深度思考与文化积淀功能亦与我们渐行渐远。

若任其发展,汉语的“意美、音美、形美”终将被“黑话烂梗”的粗鄙化、碎片化消解。当“芭比Q”取代“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哲理表达,当“尊嘟”消解“真实”的严肃性,语言的文化厚度被压缩至最低限度。这种趋势若不遏制,将导致我们不仅失去最为优雅庄重的表达方式,更会使得人们遗忘语言背后真正的精神内核。

面对这场语言危机,需要多方协同,久久为功。中央网信办于2024年10月起开展的“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已取得初步成效,但需进一步强化平台责任,对热搜榜单、短视频评论区等重点环节应当建立一种“黑名单”机制。同时,学校应将语言规范教育作为孩子们的“必修课”,通过经典诵读、规范写作训练重建语言美感。在家中,家长们也需主动学习网络文化,用对话而非禁止的方式循循善诱,逐步引导孩子们分辨语言的“雅俗边界”。

终有一天,当高中生们在作文中写下“拒绝用‘绝绝子’敷衍情感,我选择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描绘秋日”时,我们看到了语言觉醒的曙光。这种对语言美感的追求,正是抵御文化浅薄化的有力武器。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年轮,镌刻着人类的精神轨迹。当“黑话烂梗”试图将语言异化为娱乐的工具,我们更需要守护语言的庄重与深度。从规范网络空间到重塑教育理念,从家庭对话到个体觉醒,这场语言保卫战关乎的不仅是表达方式的优雅,还是文化内涵的传承,更是文化自信的光明道路。唯有让诗意般的语言重新流淌在青少年的唇齿之间,我们才能确保文明的火种不被粗鄙的“梗文化”吞噬。

来源:红网·红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