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电”浪潮掀动上海滩 2025车企决战暗藏“生死密码”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8 17:55 4

摘要:4月23日,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以下简称“上海国际车展”)如约拉开帷幕。本届上海国际车展以“拥抱创新,共赢未来”为主题,涵盖乘用车、新能源、智能网联及供应链技术全领域,共邀请到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家中外知名企业参展,展出总面积超过36

当关税风暴掀动汽车市场格局,全球汽车产业站上十字路口。2025上海国际车展的召开恰似指路牌,为全球汽车企业指明了方向。

4月23日,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以下简称“上海国际车展”)如约拉开帷幕。本届上海国际车展以“拥抱创新,共赢未来”为主题,涵盖乘用车、新能源、智能网联及供应链技术全领域,共邀请到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家中外知名企业参展,展出总面积超过36万平方米,相当于50个足球场,首发超百款新车,举办超150场新闻发布会。

2025上海国际车展于4月25日至5月2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

作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风向标,2025上海国际车展表面折射出的是全球车企对中国市场的战略聚焦,其底层更蕴藏了汽车行业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方面的深层变革和市场争战。

如果说2023年上海国际车展举办时,业界还在讨论智电化如何落地,那么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则证明,智电化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1985年以来,每一届上海国际车展,新车都是最大看点,2025年这个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根据主办方统计,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有超过100款新车型在举办的前两日首发上市。

这当中,不乏市场关注度极高的品牌及车型。例如,新势力品牌“蔚小理”三家,都在本次上海国际车展上首发新车,且都不约而同瞄准了纯电SUV市场。其中,蔚来子品牌乐道发布的旗舰款SUV尤为受关注。

除了国产品牌,这次外资品牌在纯电、混动方面的亮点车型也不少,丰田、大众、奥迪等都发布了重磅纯电车型。

中国工业报在2025上海国际车展现场看到,在众多新车中,智电化已经非常普及。如果说2023年上海国际车展举办时,业界还在讨论智电化如何落地,那么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则证明,智电化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红旗汽车展车

据承办方上海国展集团介绍,本次首发新品进一步展示了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中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展现前沿技术与智能汽车的深度融合。

虽然赛道拥挤非常,但“智电”仍是各品牌在市场中得以杀出重围的重要发力点。

“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为主要方向的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汽车产业生态。”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此前表示,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把先发优势转化成产业领先优势,并带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全球化发展,完备的顶层设计、创新驱动的企业、乐于尝鲜的消费者、超大规模的市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并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供应链优势。

不过,这条赛道当下已经非常拥挤,在这场“血战”中谁能胜出已经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工信部相关领导在采访中曾评价:“目前,中国智能新能源汽车赛道上有200多家企业竞争,未来行业洗牌将再所难免。”而中国工业报在2025上海国际车展看到,虽然赛道拥挤非常,但“智电”仍是各品牌在市场得以杀出重围的重要发力点。

丰田汽车展车

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晖指出,在强化本土化经营的同时,丰田更将着眼于在华事业的全产业链提升,推动中国发展速度配套的企业变革,在做到“立全球 更中国”的同时,根据中国市场情况将产品研发的决定权从总部移交到中国。在日本,丰田一直执行“主查(CE)制度”,CE作为车辆研发的责任人,负责从商品企划到研发、生产、销售等一切内容。为了能够在中国制造出让中国消费者满意的产品,丰田将在中国设立“中国首席工程师(Regional-Chief Engineer,RCE)体制”。由中国人担任车辆开发负责人,让充分了解中国市场环境与消费者需求变化的年轻工程师拥有更大的权限,研发全新产品。本次车展上新发布的bZ5/铂智3X就是与现地伙伴携手,由熟知中国独特汽车文化的RCE主导研发的BEV(电动)车型。

在本届上海国际车展上,大众汽车则吹响了规模最大的智能网联汽车“集结号”。在大众汽车展台,包括大众、奥迪等品牌在内,共有超过50款车型亮相。其中7款全球首发车型中,包含了5款新一代智能网联汽车。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表示:“在上海国际车展,我们全面开启战略成果的‘交付模式’。凭借新一代智能网联汽车,我们全方位融入中国客户所处的数字化、智能化的生态系统。”

大众汽车展车

作为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为中国”战略的重要成果,大众品牌此次重点发布了ID. ERA、ID. EVO和ID. AURA三款概念车型,其量产版车型预计将于2026年正式上市。大众汽车集团表示,到2027年,将推出超过20款新能源汽车,涵盖纯电动、插电式混动及增程式车型;到2030年,集团旗下各品牌将在中国市场提供大约30款纯电动车型。

而在奥迪展区,首款“去四环标”的AUDI E5 Sportback引发参展者的强烈兴趣,大家纷纷排队体验。上汽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祖似杰表示,依托奥迪的场景化定义和人机交互设计,基于中国消费者偏好和前沿趋势研发的AUDI OS全新奥迪操作系统,实现了座舱交互、生态服务与车辆控制三位一体的协同。同时,通过激光雷达赋能,该系统可无缝应对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及泊车场景,并针对中国复杂交通环境完成深度本土化适配。

上汽通用同样在今年上海国际车展期间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未来的产品和技术。例如,凯迪拉克正式发布旗下高性能V系列首款纯电车型LYRIQ-V。 同时,凯迪拉克还发布了一系列即将于量产车型上投入应用的业内领先技术,包括首款舱内隐藏式激光雷达。首款应用车型VISTIQ,搭载英伟达 NVIDIA DRIVE AGX 车载计算平台,拥有运行NVIDIA DriveOS的DRIVE AGX Orin系统级芯片算力,并基于与Momenta的合作,采用一段式端到端大模型,实现无高精地图的L2级辅助驾驶功能。但就算辅助驾驶再好,凯迪拉克表示:“我们并不打算把方向盘完全交给系统。品牌独创的三级逐级警示DMS驾驶员注意力监测系统,以监测眼球的方式确保驾驶员注意力保持专注,永不放弃对安全的凝视。”

当各车企品牌积极拥抱“智电”之时,对于汽车设计又将带来哪些变化呢?中国一汽全球设计副总裁兼首席创意官贾尔斯·泰勒在接受中国工业报专访时表示,首先,当前大环境发生了改变。之前燃油车时代,我们可能追求高性能和高排放,现在转向绿色纯电或混动平台;其次,消费者也发生了变化。相比于“60后”X世代,以“00后”为代表的Z世代,因为他们从小接触电动化、智能化,所以,他们更关心绿色环保和科技,这也会影响品牌设计;最后,产品和科技也在改变。之前,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护城河”,如欧洲品牌可能由于性能或者工艺等原因会脱颖而出。然而,在科技“平权时代”,所有品牌在技术上逐渐追赶和保持一致的情况下,造型成为吸引消费者购买车辆的主要因素,这也是汽车设计师下一步的挑战。

车厂的诉求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平台化的需求,另一类则是创新。

“智电”趋势之下,汽车已经不能仅仅作为一件单品存在,此时生态圈的价值表现尤为突出。汽车作为一个拥有上万个零部件的工业产品,是多元技术合作的成果,如何更多携手“伙伴”、双向奔赴,对于车企下一步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本届上海国际车展上,中国工业报看到,“外资车企+本土车企”“科技品牌+汽车品牌”等新元素组合格外抢眼。

作为最专注于汽车行业的AI公司,商汤绝影在2025上海国际车展上全面展示了生成式智驾R-UniAD技术方案,并发布近实时在线交互的4D世界模型“绝影开悟2.0”,打造智能驾驶的新路标。与此同时,绝影正全力推进辅助驾驶方案的量产交付。而面向智能座舱,商汤绝影行业首发了专为车载AIOS打造的AI内核“绝影千机”,助力车企打造下一代AIOS(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将“家庭新成员”New Member全新升级。2025上海国际车展现场,很多观众沉浸式体验了New Member多模态识人、深度思考、免唤醒多人多轮对话等功能。

商汤绝影新品推出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不断完善的生态圈建设。商汤绝影智能座舱副总裁许亮接受中国工业报采访时表示:“我们发现,车厂的诉求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平台化的需求,大家都需要安全属性或者用户属性较强的场景。我们在平台上的目标是让性能更好,并降低成本。另一类则是创新,非常个性化的诉求。例如,新品在推广过程中,我们发现,同样的新品面向十个车厂推广,可能只有一家感兴趣,另外几家会表示再等等。每家厂商态度不同,反应出的是他们有自己的架构、想法和流程规划,以及对新品节奏和时间窗口价值的判断。但我们认为,只要产品质量和体验足够优秀,那么,这个产品就是真正刚需的产品。”

作为虚拟芯片厂商的纳芯微则通过与国际领先的汽车Tier 1企业的合作,深入了解行业需求,将自身在芯片开发和定制方面的经验与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产品和解决方案,满足市场差异化创新需求。据纳芯微电子品牌与市场传播经理周蓓蓓介绍:“在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领域,我们已与近 400 家零部件供应商建立深度合作,为其提供完整的芯片解决方案,助力夯实汽车电动化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恰逢上海国际车展创办40周年的重要里程碑。从最初引进国外车型的“技术橱窗”,到如今成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的全球首发阵地,上海国际车展完整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从“市场换技术”的跟随者,到智能化、电动化赛道领跑者的历史性跨越。

当贸易战的关税大棒砸向全球,当智驾平权与智驾安全的呼声此起彼伏……这场“拥抱创新,共赢未来”的盛会,不仅将重新定义中国车市的年度走向,更藏着全球车企未来发展的“生死密码”。

来源:中国工业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