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聚长安 唱响强国音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8 18:18 2

摘要:灞桥烟柳织春色,秦川万里气象新。4月22日,由中国交通报社和中国交通报刊协会主办、陕西交通控股集团承办的交通建设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座谈会暨公路重大工程新闻宣传“十佳项目”经验交流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

灞桥烟柳织春色,秦川万里气象新。4月22日,由中国交通报社和中国交通报刊协会主办、陕西交通控股集团承办的交通建设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座谈会暨公路重大工程新闻宣传“十佳项目”经验交流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

2015年至今,座谈会已经召开了10年。此次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地交通投资管理、建设施工、勘察设计、产品设备企业及重点工程的宣传工作人员齐聚西安,围绕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升全媒体传播能力、创新话语体系等主题,分享成果、交流经验、凝聚共识,着力开创交通运输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会议现场。

宣传为笔 添彩交通画卷

干好交通运输事业,讲好交通行业故事,重大工程是关键所在。创下10项“全球之最”的深中通道为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世界最长高速隧道——天山胜利隧道通车后将实现缩短新疆南北交通时间的历史性跨越……“中国路”“中国桥”“中国隧”在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新征程中捷报频传,不仅成为一张张亮丽的“中国名片”,更重塑时空距离,让“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逐步照进现实。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新闻宣传则是展示建设成就的“扩音器”。一方面,通过深入报道工程中的技术创新和管理经验,新闻宣传工作为后续项目建设提供借鉴参考;另一方面,生动讲述建设者攻坚克难的动人故事,既激发了全行业创新创造的不懈热情,也让社会公众在情感共鸣中增进对工程建设的理解与支持。

捕捉精彩。

讲好中国交通建设故事,离不开专业化、全媒化、生动化的新闻传播。陕西交控建设管理公司秉持“宣传也是生产力”理念,以“思想热度、传播强度、专业亮度、民生温度”的“四度”宣传方略,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辽宁省高速运营公司对内铸魂,对外亮剑,形成辽宁高速独特的经验,向群众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中交通力借力主流媒体放大品牌声音,打造企业自媒体账号、企业家IP,拉近公司与客户之间的沟通距离,实现品牌价值向市场价值的有效转化;山西三个一号旅游公路通过一系列推介活动与宣传报道,将旅游公路品牌化、形象化、符号化,为交旅融合发展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贵州桥梁集团花江峡谷大桥项目集合一支年轻化的宣传团队,让新闻报道带着“热气腾腾”的“泥巴味儿”,唱响交通建设好声音……

正是行业中新闻宣传人深入一线,用专业视角解读技术突破,用全媒体手段呈现发展历程,钢筋水泥背后的故事才得以更好展现。

精心策划 讲述一线故事

交通建设者奋力拼搏,交通新闻人笔耕不辍。一直以来,报社与交通建设企业和重点工程项目密切联系、深度配合,统筹谋划、共同推进新闻宣传工作,全方位展示了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的成就。

作为全国唯一覆盖公路、水运、运输、铁路、民航、邮政、物流、城市交通等综合交通全领域的行业主流媒体,《中国交通报》以笔为尺,既精准记录着路网延伸、天堑通途的壮阔进程,也深度报道行业变革——从政策解读到一线实践,从技术攻坚到民生脉动,搭建起行业与社会对话的桥梁。同时,报社紧扣国家战略部署,聚焦行业发展前沿,精心策划并高质量完成了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主题活动。

聆听会议。

报社组织的公路重大工程新闻宣传“十佳项目”征集展示活动,启动以来收到500余个项目的报名,覆盖高速公路、桥梁、隧道等公路建设全领域;“公路助力乡村振兴”创新实践优秀案例、公路服务品牌征集展示活动等也在各个领域展现交通发展成就,生动讲述一线奋斗故事,为行业发展凝聚正能量。

“每年中国交通报社都会对我们的重点工程进行全方位跟踪报道,也非常感谢报社对我们企业改革发展、品牌塑造等方面的有力宣传。”中铁十局七公司工会副主席、党群工作部部长余宾瑶表示。

特别是走过10年的交通建设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座谈会,这项活动伴随我国交通运输事业蓬勃发展而成长,搭建起行业交流互鉴的平台,带动全行业实现新闻舆论宣传工作高质量发展。

经验分享 搭建交流平台

“在座的各位都属于交通战线的一份子,我在分享宣传工作心得之余,更期待听一听各位同仁在行业传播中的创新做法和成功经验。”辽宁省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宣传部部长时樱道出了座谈会的价值所在。

会议设置自由发言环节,与会代表围绕媒体融合、品牌塑造、舆情管理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度交流,分享各领域典型案例,剖析行业宣传趋势,大家纷纷表示收获了提升宣传实效的宝贵经验。

围绕宣传创新与新媒体应用这一议题,中交一公局厦金大桥(厦门段)项目宣传专员谭渝攀介绍该项目通过专题报道、纪录片拍摄、现场直播等多元形式,展示多个世界首例和国内首创的突破性成果,彰显项目的科技智慧与硬核实力。其中,《我在海峡建大桥》直播在国内各平台上观看人数超1000万次。

认真记录。

内容为王、品牌致胜,在当前媒介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强化品牌意识已成为突破同质化竞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路径。“在品牌宣传方面,我们开展中冶云春晚、企业开放日等活动。同时编撰19部宣传文集、摄制7集建设钢铁基地的宣传片,制作了原创的微视频、音乐、MV等作品。”中冶集团党群工作部宣传处主办白纯歌表示。

“集团的全媒体传播矩阵由我们自己的团队运维,实现文字、图片、短视频等内容自主生产。今年已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湖北卫视推送20余条自制视频新闻,技术水平得到了主流媒体的认可。”湖北交投集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卢家国分享了他们机制创新的成功案例。

此外,与会代表还从如何建立长效宣传工作机制、尝试政企媒联动、更好承担社会责任等话题展开讨论,对议程设置亟需创新、AI应用缺乏思路、政策解读需求强烈等现实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站在新十年的起点,本次会议为行业新闻宣传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会上的思想碰撞必将助力交通故事传得更远、更广、更动人。

会声

经验分享。

湖北交投以“四个聚焦”唱响高质量发展主旋律,持续发出交投“好声音”。一是聚焦重大项目,展现建设成就。通过系列报道、专题报道、深度报道等,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项目建设的重大意义、建设成果。二是聚焦科技创新,彰显发展活力。注重宣传公路重大工程建设中的科技创新成果,展示湖北交投在智慧交通、绿色交通等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三是聚焦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形象。通过报道项目建设助力乡村振兴、高速公路助力农产品销售等,展示湖北交投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参与公益事业等方面的责任担当。四是聚焦媒体融合,拓展传播渠道。湖北交投在湖北省属国企内第一个设立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配置专业设备,组建了一支由集团职工组成的,涵盖文字、摄影、视频、主播等领域的宣传队伍,建立了“1+6+N”的全媒体传播矩阵。

——湖北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卢家国

我们利用分公司所属各单位的LED显示屏、宣传展板及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等平台进行宣传,畅通信息传播渠道和路径。针对宣传队伍的知识空白、经验盲区,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参加新闻写作、新媒体业务能力培训,找准宣传切入点和着力点。

——内蒙古交通集团呼和浩特分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 韩钧

非常感谢中国交通报社与陕西交通控股集团搭建的交流学习平台,我们公司以“国企开放日”活动为契机,邀请媒体记者深入现场采访报道,实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策划、天天有声音”。5年来,累计在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刊播新闻130余条。

——中铁二十二局五公司党委工作部副部长 唐海洋

通过这次会议,我对重大工程新闻宣传有了新的认识,一是要做“翻译官”而不是“传声筒”,要将专业深刻的工程内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二是坚持“破圈传播”,以短视频、直播等年轻化表达吸引更多受众关注;三是注重“长效叙事”,将工程建设过程转化为系列化、持续性的故事,让项目影响力贯穿建设全程。

——中交一公局集团厦金大桥(厦门段)项目宣传干事 谭渝攀

企业经验

宣传也是生产力

陕西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管理分公司党委副书记、执行总经理 石杰荣

新闻宣传不仅是展示企业形象的窗口,更是凝聚发展合力的重要引擎。近年来,陕西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管理分公司(简称陕西交控建设管理公司)秉持“宣传也是生产力”理念,以“服务大局、凝聚人心、塑造品牌”为己任,以落实“六个交控”为抓手,创新实践“思想热度、传播强度、专业亮度、民生温度”的“四度”宣传策略,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在新媒体时代,要紧跟时代步伐、创新传播方式,让建设故事“传得开、叫得响”。公司与专业视频制作机构合作,在建设项目重大节点、重大活动中,采取图文、视频相结合的制作模式,使宣传稿件更加生动、形象、直观。

公司还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全年发稿40篇。《中国交通报》作为交通运输行业权威媒体,全年刊发公司专题报道14篇,部分项目建设的深度报道,成为行业交流的典范。2024年,公司组织媒体记者5批次共200余人次深入项目一线,全年在省级媒体刊发稿件260余篇,覆盖读者数百万人次。更值得一提的是,京昆高速蒲城至涝峪段改扩建工程获公路重大工程新闻宣传“十佳项目”荣誉,让宣传工作实现了从行业内到社会面的突破。

不仅如此,陕西交控建设管理公司聚焦一线劳动者,在公司新媒体平台开设“劳动者风采”专题,深入采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级劳模等先进人物,编发9期事迹报道,拍摄专题宣传片《最美的荣光》,在公司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同时,关注青年员工成长,开设“梦想新起点 百日启航日志”专栏,以2024年新入职的12名年轻员工的视角,记录他们在基层锻炼的感悟与收获,展现新一代建设者的青春风采。

立体传播回应社会关切

辽宁省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 时樱

自2020年起,辽宁省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自上而下稳步启动新媒体宣传工作,借助政务新媒体兴起之势以及公司运营管理模式优势,联合快手、抖音以政务合作方式建立了包含省公司官方账号、二级分(子)公司官方账号、个人认证主播账号的三级“辽宁高速”媒体矩阵。

公司以服务ETC用户刚性需求为切入点,做深做细“辽宁高速通”ETC服务品牌,形成了8个平台的媒体矩阵。截至目前,“辽宁高速”“辽宁高速通”两大新媒体矩阵成立已近5年,全平台累计粉丝达2530余万,签约主播80名。几年来,这些新媒体账号开通直播2.46万场、发布视频3.2万条、回应公众问题19.2亿个,获得主要新媒体平台全国奖项、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奖项15个。

根据全国首例重载车辆车流密集路段的6车道扩建10车道的“边通车边施工”模式特点,公司在京哈高速沈山改扩建工程中创新重大工程宣传模式,综合运用14种宣传举措,通过线下以及线上新媒体矩阵广泛发布封闭绕行信息、出行引导信息,提供便民咨询和服务,为施工顺利开展提供舆论支撑。

2023年,自京哈高速沈山改扩建工程进入主体施工阶段,官方新媒体账号在重要节点实行全程在线保障,组织16名主播开展“云端陪伴”不间断直播活动,全程进行出行引导、回应公众提问并及时协调处置司乘求助,单次直播最高达到140万人在线,解决问题8万个,得到了社会公众的理解与认可。

同时,公司组织省内多家新闻媒体到京哈高速沈山改扩建工程重点工程一线,深入采访报道保通保畅、施工作业以及道路救援工作亮点,主流媒体发布原创报道156篇。公司及时对项目保通保畅经验进行全面的梳理总结,形成了可复制的工程项目宣传案例范本。

守正创新 智启未来

中交通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孙洁琼

作为深耕交通建设领域32年的综合方案服务商,中交通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交通力)始终秉持“科技为先 创新为魂”的发展理念,在数字经济浪潮下,创新构建了“三维立体传播矩阵”,通过“行业生态共建、打造企业家IP、全员新媒体赋能”三大核心策略,实现了品牌传播的破圈生长。

第一维度是行业生态共建,打造价值传播新范式。中交通力以“三个主动”构建传播生态圈:一是主动承办中国智能交通协会“携手交通强国梦 共创产业数智化”行业论坛、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年会等行业交流活动,并且在2023年牵头组建了陕西省智能交通促进会,通过此类行业交流活动,在上百家主流媒体发布行业发展情况,同时将公司研发成果形成媒体报道“信息蜂巢”,总曝光达上百万次;二是主动联合省市媒体推出“新质生产力”专题报道,对公司智慧交通研发成果宣传起到助推作用,更好地完善产品体系建设。2024年12月,《中国交通报》刊登的《中交通力扎根公路建设 创新驱动发展》专题报道在行业内获得良好传播效果,有效提升了公司文化软实力;三是主动参展,构建多层传播链,公司携自主研发的智慧交通产品参加全国性智能交通论坛、产品展会十余次,大幅度提升了品牌的市场价值以及官方认可度。

第二维度打造企业家IP,构建客户连接新纽带。2024年3月,中交通力开启了打造企业家个人IP计划,开通了抖音、视频号、小红书三个平台的账号,开始以多视角、多角度、多跨度为主线,以“工作VLOG+技术创新+行业科普”为主题拍摄系列短视频,目前累计发布130期原创视频,全网粉丝突破3万,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达130万次,真正实现品牌价值向市场价值的转化。

第三维度全员新媒体赋能,激活组织传播新动能。公司发展过程中一向重视企业文化及新闻宣传,2007年前后,公司开通企业内刊、网站,确立了文章、视频投稿奖励制度并沿用至今,每年发放稿酬约3万元;2019年前后,公司相继创建公众号、视频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2023年,在各子公司、分公司设立宣传负责人,培养短视频达人,定期组织培训,年底还会对优秀宣传单位给予奖励。

全媒体视角里的“路桥人”

四川路桥党委工作部部长、宣传中心主任 吴佩耕

四川路桥着力构建立体多维的新闻宣传体系,主动构建“媒体朋友圈”,在新闻资源共享中探寻媒企合作的共赢路径,在与主流媒体、自媒体深入合作的同时,利用公司各级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宣传矩阵,实现有效多元传播。

川藏公路是“两路”精神的起点,也是四川路桥的起源。在习近平总书记就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十周年暨“两路”通车70周年之际,公司周密策划、提前部署,开展了系列宣传工作,与主流媒体合作,并配合行业主管单位开展采风活动,挖掘“两路”精神的最新表达,探寻“天路”上的宣传亮点。四川路桥以矩阵思维唱响“两路”精神宣传强音,生动再现“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豪迈气魄,这一宣传案例荣获《中国交通报》2024年交通运输行业融合传播最具创新力案例。

四川路桥从雪域高原走向大江大河,再走向深蓝,在江河湖海上建起一座座大桥,在交通强国的实践中架起连通民心的时代之桥。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冯家坪村溜索改桥和金阳县对坪镇溜索改桥助力四川省彻底告别了“溜索时代”……在宣传策划中,公司以“小切口”切入“大叙事”,聚焦当地群众对项目建设的切身体会、通车后带来的切实便利,讲述路桥人奋战一线的感人故事,收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北极圈内的哈罗格兰德大桥,既是一座与极光相伴的绝美大桥,也是中国智慧出海的典范之桥。公司结合创新实现欧洲标准下的关键桥梁构件国产化、特殊的空间缆索体系建造成型技术等突破,与国内外媒体合作,让世界在惊叹于“极光之桥”的同时,更震撼于中国智慧、中国技术、中国方案,相关视频、报道在海外社交媒体浏览量超千万。

从“两路”精神的火炬手到新时代的交通人,四川路桥通过光影纪实、文学创作、新媒体传播等途径,让建设者的奋斗足迹与家国情怀同频共振,让社会大众注意到硬核工程背后闪耀着的人性光辉,让时代看见平凡英雄的非凡力量。

典型发言

为交旅融合发展提供强大舆论支持

山西省交通运输运行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副主任 赵小鹏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乡宁段。

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自2018年开工建设以来,山西省政府每年都召开全省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建设暨交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推进会,省长每次都亲自出席并讲话。近年来,通过山西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有关“四好农村路”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建设的新闻发布会11次,山西省交通运输厅新闻中心(简称中心)将省政府全力打造三个一号旅游公路的决心、工程建设进程和阶段性成果及时向社会进行播报,较好地回应了民众的关切和期盼。

在做好日常宣传的同时,中心围绕重大建设节点,组织媒体进行集中采访。特别是2023年全省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建设暨交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前后,在做好传统媒体宣传的同时,中心充分运用“网、微、屏、端”新媒体发布相关信息和短视频,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冲上热搜。

近年来,中心突出路的属性和对沿线旅游发展、乡村振兴的带动,坚持《中国交通报》行业宣传的主阵地不动摇,对山西三个一号旅游公路进行了系统的宣传和介绍,累计在《中国交通报》刊发三个一号旅游公路相关内容稿件100余篇,其中4个头版头条、5个专版,使全国人民对山西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全貌有了最直观的认识和感受。

为全面总结推广好旅游公路的建设成效、典型案例和创新做法,擦亮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品牌,营造交旅融合发展良好氛围,中心围绕“踏访黄河、攀登长城、跨越太行,奏响交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时代强音”活动主题,开展系列宣传。2024年,山西省交通运输厅联合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等7家单位制定下发了《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宣传推介活动方案》,安排专项宣传资金252.8万元在全省进行宣传推介,宣传推介设定5个主题,开展49项重点推介活动。通过旅游公路路长访谈、国际越野车巡游及拉力赛、房车自驾游、全线贯通仪式、航拍大赛、新媒体达人打卡、公路音乐节、媒体记者行、主题征文演讲书画活动等形式,将旅游公路品牌化、形象化、符号化,在全社会掀起沿旅游公路游壮美山西的热潮。

做好“泥巴味儿”的宣传

贵州桥梁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六安8标花江峡谷大桥项目党支部副书记 张杰

花江峡谷大桥。

花江峡谷大桥全长2890米,主桥跨径1420米,桥面到水面的高度625米。大桥建成后,不仅主跨居山区桥梁世界第一,更将成为新的世界第一高桥,被誉为“横竖都是世界第一”。同时,该桥将建设成为集“桥梁观光+桥梁运动体验+旅游服务”为一体的桥旅融合综合体,努力打造贵州桥旅融合3.0样板。目前大桥总体进度达95%,计划今年下半年通车。

站在世界桥梁之巅,如何让交通建设的声音更加嘹亮,是项目团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从实践中摸索,从摸索中总结经验,在平均“95后”的项目团队里,大家总是喜欢用最接地气、最淳朴、最热情的“泥巴味儿”表达内心的感受。宣传也是一样,让选题策划“带露珠”,让项目宣传“热气腾腾”。

在花江峡谷大桥项目,人人都是宣传员,人人都是助力宣传蓬勃生长的青草,安全科长是摄影主力,财务姐姐是出镜的“门面担当”,工程科负责人是新闻稿件出炉的把关人……在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和贵州省科普讲解大赛的舞台上,花江峡谷大桥项目频频亮相、屡次夺冠,用交通运输行业的科技智慧和独特话语,传播“世界第一高桥”最强音。

项目进场以来,共计受《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媒体报道107次,受《贵州日报》、贵州电视台等省内媒体报道150余次。项目建立了与媒体的常态化联络机制,通过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场景共用的方式,畅通宣传路径,打通传播“快车道”。

项目与媒体携手,针对网站、报纸、电视台等不同主流媒体特点,从文字、照片和视频三个层面精心准备宣传素材,提前沟通对接,形成新闻不过夜的高效传播局面。在与《中国交通报》的合作中,项目团队及时共享最新工程动态,积极投送大桥成长故事,《世界第一高桥成长记》获《中国交通报》整版报道。其次,充分利用私域资源,积极与自媒体、摄影家协会、文学创作团队沟通,形成资源共享大格局。在重要工程节点,如钢桁梁首吊以及大桥合龙,组织集中采访,形成宣传规模大、宣传覆盖面广的“热效应”。

党建引领筑根基 宣传赋能展风采

中交路建华东公司张靖皋长江大桥项目党支部副书记 史丹丹

张靖皋长江大桥北航道南锚碇。

项目建设伊始,中交路建张靖皋长江大桥A3标项目就将“挖掘故事、讲好故事”作为凝聚全体建设者实干力量的关键举措。围绕项目建设成果以及建设背后的人文精神故事,精心策划并推出一系列连续性、多样性的宣传报道,为打造张靖皋长江大桥平安百年品质工程,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障、有力的舆论支持以及强大的精神动力。

面对项目施工的重点与难点,团队成员不断拓展思维,积极探索创新路径,凭借顽强的毅力跨越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在聚焦项目“硬核”技术成果的同时,项目党支部大力加强新闻宣传矩阵建设,采用“科技+故事”双轮驱动的创新模式,构建起全新的传播范式。

针对锚碇施工各阶段,技术团队先后获得专利36项,省部级工法16项,技术影响力国内领先。项目充分挖掘“硬核技术”特点,通过融媒体矩阵进行可视化拆解,运用三维动画、施工延时摄影等新媒体技术“稀释”技术“专业性”,制作了《桥见质量》《大桥建设纪实片》等接地气的短视频,提升技术宣传“渗透力”。

围绕技术“硬核”成就,积极推动创新成果评优评先,在各类大赛中,项目的创新成果屡获佳绩。通过实施“技术IP化”传播策略,将专业施工技术创新转化为公众易于感知的重大工程标识,有效提升了项目在行业内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以技术创新成果作为新闻素材的富矿,项目联合新华社江苏分社开展“走进超级工程,探访中交智造”网上云直播活动。采用党员“真人展示”与科技“现场直击”相结合的形式,近距离展示项目建设成果,以“弹幕互动”取代传统的“单向传播”方式,显著增强了宣传的深度与效果。

在品牌建设层面,项目外部媒体报道量从2023年的7次大幅跃升至2024年的40次。深层地基加固、锚碇封底等关键工程节点,得到中央主流媒体相继报道。项目宣传成果显著,获评《中国交通报》2024年公路重大工程新闻宣传创意创新类“十佳项目”,行业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

责编丨张超群

审核丨卫涛

监制丨陈林

来源:交通发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