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政策支持,市场化发展更是中医非遗的希望之路?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8 18:16 2

摘要:“非遗”无疑是多如繁星的外治技术项目中的“精华”,很多特色技术在满足体验和疗效差异化的同时,还达到了个性化和可复制的平衡,既能展现本身独特之处也能满足连锁复制需求,甚至部分“非遗”项目还能实现技术工业化,丰富了中医连锁差异化的发展。

“非遗”无疑是多如繁星的外治技术项目中的“精华”,很多特色技术在满足体验和疗效差异化的同时,还达到了个性化和可复制的平衡,既能展现本身独特之处也能满足连锁复制需求,甚至部分“非遗”项目还能实现技术工业化,丰富了中医连锁差异化的发展。

作者:东苍

编辑:东苍

封面来源:豆包AI

本应是诊疗特色和商业价值的宠儿,但非遗就像“名大利小”被束之高阁的“花瓶”,还未能在市场中搅动风云和独领风骚,但其潜力好似苍龙在渊,随着产业化引动和挖掘的力量增大,已有星火燎原的势头。而设法挽救一个非遗项目,根本上是保护了传统医学宝库中的一件瑰宝,但相比只是将其记录保护在文字或是展示在博物馆,可能投身在市场化的大发展中是一种更值得期待的传承方式。

抢救式增长,依然凸显传承危机

2025年3月12日,文化和旅游部官方发布《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其中传统医药类别共有54人,涉及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医诊疗法、中药炮制技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针灸、中医正骨疗法、艾灸疗法等多个项目,其中外治类技术项目数量占比60%以上。

虽然中国传统医药的方剂、疗法不下十万余种,其中仅外治法如针法、灸法、手法推拿等五大类就有百余种技术,而国家级非遗项目却只有100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已公布的6批中,传统医药有182个子项,占比约10%,近年数量呈现明显增长态势,但与中医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还不相称。

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传承,所以传承人的作用非常重要。截至2025年3月,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先后命名了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3999人,其中传统医药类别184人,约占4.6%。由于很多中医诊疗技术需要长期学习并通过实践方能领悟,才能真正掌握,因此有兴趣并有使命感愿意传承的人逐渐减少。有些民间中医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在实践中疗效已经得到证实,但尚未获得国家的认可,这也不利于技艺的传承。我们都明白,增加传承人数量,利于独特中医诊疗技术的传承,但还是要宁缺毋滥,避免鱼龙混杂损坏名声。

在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中,国家级名录多为复合型项目,省级、市级、县级名录则多为单一型项目,而省级、市级和县级名录升级为国家级名录则较为困难。不过,在广大农村、少数民族聚居区或欠发达地区,民间中医在守护当地人健康方面确实起到了关键重要作用。再就是,一些散落在民间的中医绝技、中医药项目有独特疗效,但他们对非遗项目重视不够,也不清楚如何申报非遗项目等,有一些项目散在民间不被人知,有的处在濒临失传的状态。

近年来,虽然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掘力度明显加强,但地方性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仍被保护在医院、门诊、博物馆等环境中,与民众距离较远,科普难度大。因此,应该考虑通过更多展示、普及和研究,特别是市场化的推广应用,促进地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能形成关注和支持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市场化的推广应用是必然方向,而国家政策层面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加大传统医药项目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的比例,加大中医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比例,增加单一型项目在国家级名录中的比例,是对申请者世代传承心血的肯定,也让许多民间中医药人获得了身份归属感。

另外,在增加“民间实用土方”、“少数民族医药”国家级非遗项目,充分发掘民间中医宝贵财富,防止失传,让传统医药成为国家医疗体系的强有力的补充等方面还需要加大功夫,这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各地行业头部品牌、平台、中医类协会或博物馆的作用。结合政策、市场、协会等多方力量,大力促进中医药非遗项目向社会的普及,把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新时代“增值”,起于民间用于基层,特别是在老少边穷地区,中医药治疗和保健方法成本更低,会大大减轻民众的医疗负担。

纵观近10年,我国传统医药非遗保护确实从“抢救性记录”迈向了“创新性发展”,逐步形成了政策引导、科技支撑、市场发展、文化辐射的立体化格局。不过,传承人培养、区域协同、标准化建设、市场化应用仍是未来攻坚重点。唯有坚持“守正创新”,方能将中医药非遗发展为中医行业特色化标签和打造为文化自信的“中国名片”。

少数民族医鲜为人知的非遗外治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标志着非遗保护进入法治化阶段。少数民族医药被明确纳入中医药体系,确立了法律地位。国家出台《“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关于加强新时代少数民族医药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奠定了民族医药在医疗、教育、科研等领域全面发展的政策基础。

少数民族医学是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各民族独特的医疗智慧与文化传承。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325家少数民族医门诊,床位4.29万张,诊疗量达1582.6万人次,较2022年增长3.7%;青海省建立覆盖基层的藏(蒙)医馆198个,藏医医院占比达66.67%。

截至2024年,全国共有民族医医院197所,藏、蒙、维、傣、彝、壮、瑶等民族医学已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临床实践中展现出显著疗效。而且目前还完成了160余部少数民族医药文献的整理,也筛选出了140项适宜技术来推广。

而在项目方面,截至2025年,我国共有36项传统医药类国家级非遗项目,涵盖中医诊法、中药炮制、针灸、少数民族医药等领域。其中民族医药方面的代表性技术包括:蒙医正骨疗法、苗医药癫痫症疗法、瑶族药浴疗法、壮族外治疗法等。

在特色专科技术发展方面,藏医放血疗法、药浴法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建成藏药方药临床应用评价重点研究室;内蒙古推动蒙医整骨术、蒙药制剂研发,78首蒙医药方剂纳入《古代经典名方目录》;以傣医“四塔五蕴”理论为基础,发展风湿病、皮肤科等特色专科,18首傣医药方剂入选国家目录;维吾尔医药针对白癜风、骨关节病等优势病种,形成独特诊疗方案,5项技术被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

不过,藏医、彝医、傣医整体上是以药物为主,特别是草药和矿物。壮医学外治及食疗养生,主张“药食同源”,开发了针对慢性病的食疗方剂和外治方法,如糖尿病调理方等;蒙医学外治诊疗特色,以“三根学说”(赫依、希拉、巴达干)为核心,结合正骨疗法、烧灼疗法等特色技术,尤其擅长骨伤、脑震荡及皮肤病治疗;瑶医学通过外治外用法调理慢性健康问题,比如泡浴、熏蒸解决妇科问题等。

但在传统医药发展中,少数民族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特别是:人才短缺,民族医临床骨干流失严重,传承人不足,培养周期较长;标准化不足,民族药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部分疗法依赖口传心授;资源越加稀缺,主要因为本身资源有独特要求而且稀缺,而且过度采挖导致部分药用植物濒危等。

对于其中的非遗项目,尤其面临传承人断层问题。传统医药类传承人老龄化严重,青年从业者占比不足30%,部分少数民族医药面临失传风险;区域发展失衡,东部地区非遗项目占比超60%,而西部民族医药资源开发不足,市场化程度低;标准体系滞后,部分非遗技术缺乏现代临床评价标准,制约其纳入医保和国际化进程等问题。

这些问题只有政策+科技+文化+市场商业等组合,才可能在人才和综合价值方面得到充分的挖掘和释放。不过,对于其中明显的专病专科化,特别是外治特色为主的民族医药,对于市场化传承发展的适应能力可能会更强,更具备挖掘和标准化复制发展的潜力和价值。

非遗专病专科有望推动连锁发展

非遗针对专病专科的技术项目,如果具备技术工业化、标准化可复制的特点,这样的项目选择市场化发展,就很大可能打破“名大利小”的境地,很大可能会实现“名利双收”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靠非遗传承人自身很难实现,更多希望在于企业化运作非遗项目的公司,能够实现非遗保护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从这方面来看,国内目前出现一些有代表性的专业发展非遗技术项目的公司。比如其中有一个公司我印象深刻,广西猫头鹰壮瑶医药科技公司。在广西非遗保护发展协会传统医药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他们实现了成功组合壮医思櫑木香疗、壮医妇科宫颈浸泡疗法、天阴阳/药线点灸疗法、经筋疗法、挑痧疗法、滚蛋疗法、银碗排毒疗法等28种壮医和瑶族无痛无创的外治法,对眼疾、妇科病、睡眠障碍、肥胖、鼻炎、生殖健康等23种疾病形成闭环疗法,为专病专科和连锁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体系基础。

这些秉承了“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疗法,专注“中医中药再发现”,深入挖掘传统医药的宝藏,不断挖掘推出更多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疗法和产品,不仅继承了壮瑶民族传统医药的身后底蕴,更通过现代医学理论的指导,实现了对传统医药的科学创新和优化。其独特的疗效和人性化的治疗方式,让人们在享受健康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医药的温暖与关怀。

类似这些“守正创新”且能够应用于广大市场的非遗技术,所具备的文化价值、诊疗价值、经济价值等满足社会综合需求的潜力项目,对于自身的传承和医疗健康体系的丰富,特别是缓减甚至打破当下中医基层同质化发展的局面,可能会是一个新的风口或者窗口机会。

非遗外治法,有望迎来燎原发展

非遗外治技术主要包括推拿、正骨、针灸、艾灸、药敷、泡浴等方式疗法。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数据,截至2024年,全国已有超过180项民族医药技术被列入各级非遗名录,其中约30%通过市场化方式实现规模化应用,但依旧缺乏大规模成势的代表品牌。

非遗的外治法以市场化发展,基层或是最好载体。目前已从过往单一技术推广转向了“政策+科技+文化+产业”的多维融合,部分公立和民营医疗将引进的这些特色外治以市场化应用于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等健康领域,特别是基层医疗和大健康在明显加大应用,但目前形成市场化的头部品牌还比较缺乏,市场空间较大。同时国内部分区域也在推进“传承人+高校”联合的培养模式,如湘西州民族中医院与湖南中医药大学合作开设民族专业等。

从双方需求来讲,非遗项目的传承生命力在于市场,需要被更多目标人群知道和用到,加大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促使更多社会力量和人才传承去参与去推动发展,走向承载最多健康需求的基层就成了必然选择。而对于市场端,特别是要与拥有集采和医保优势的公立医疗拉开差异化,同时从同质化市场中脱颖而出以及想连锁化发展的民营基层医疗,就需要有技术壁垒、疗效交付保障、体验特色、可宣传可复制的诊疗和健康项目产品,非遗领域的外治技术带来的项目和产品体系,就成了一个很有必要的考虑和选择。

从内部建立生态以独有的运营体系、服务体系、人才体系驱动的同质化品牌是一条路径,但需要打磨的周期相对比较长,目前国内在这方面做出成绩的品牌基本都经历了10年左右的时间。而通过引进、复制应用经过临床、政策、市场验证的非遗特色外治技术,以特色技术体系驱动的运营体系,具备聚焦和精准特性,或许可以弯道超车,这是另外一条路。

综合来看,连锁化中医发展的模式和品牌,可能会是非遗外治技术当下的一个优质摇篮。

来源:诊锁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