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和周光召、高伯龙是同一个大学宿舍走出的三位院士,他是“哈军工”成立后的首批教员,他为了国家需要毅然转行、扎根水声科研事业近70载。他是杨士莪,从水声科学的拓荒者到海洋强国的筑梦人,作为老一辈“哈军工”人的杰出代表,他用一生践行了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对事
他和周光召、高伯龙是同一个大学宿舍走出的三位院士,他是“哈军工”成立后的首批教员,他为了国家需要毅然转行、扎根水声科研事业近70载。他是杨士莪,从水声科学的拓荒者到海洋强国的筑梦人,作为老一辈“哈军工”人的杰出代表,他用一生践行了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
12月6日,“时代楷模”杨士莪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国防科大举行。报告团成员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张石梅、水声工程学院副院长张海刚、水声工程学院副教授郭俊媛、“哈军工”纪念馆志愿讲解员郝兆辰先后作报告,他们用朴实生动的语言、真实感人的事例,共同回顾和感悟杨士莪院士走过的峥嵘岁月。
地理上跨越南北,但精神内核一脉相承。从北国雪原到湘江之畔,以传承弘扬“哈军工”精神为己任的新时代国防科大人,聆听杨士莪院士一生听海、为国奉献的故事,感受着“哈军工”精神超越时空、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被深深地感动着、鼓舞着、激励着,愈发坚定了决心,要把“哈军工”精神发扬光大、为新时代强国强军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感悟至诚报国的赤子之心
“1950年,杨士莪响应党的号召,毅然从清华大学肄业,投身人民海军建设。后来又奉调北上,作为第一批教员参与‘哈军工’筹建。他说'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随着报告团成员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张石梅对杨士莪院士投身国家事业、扎根水声领域历程的讲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逐渐展露在国防科大人面前。
“杨先生与我的老师高伯龙先生不仅是同寝同学,又同为‘哈军工’的老师,他们那一代人虽历经坎坷,但都以国家为重,无论干什么,都是为了服从国家需要,都在各自领域深耕一辈子,为我国国防事业燃尽自己。”聆听报告会的前沿交叉学科学院某系讲师王国臣深有感触地说。在他看来,杨士莪为了填补水声科技的国内空白而毅然转行,和高伯龙放弃心爱的理论物理、投身激光陀螺领域的经历,是何其相似。他说:“作为新时代的科教工作者,我要学习老一辈‘哈军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沿着老师开拓的激光陀螺事业,脚踏实地干下去,为强军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践行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杨士莪锚定未来,绘下蓝图:中国的水声技术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人问他:‘你的目标会不会有些好高骛远?’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不立这个标杆在那儿,不向这个方向努力,我们就永远上不去!’”当报告团成员、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副院长张海刚用慷慨激昂的语调,详细回顾杨士莪用一生吹响专业拓展、海上定靶、水声探海三大号角的历程时,观众被集体点燃了。
“要想‘下五洋捉鳖’,拼的就是那股劲儿,搞科研就像打仗,该咬牙的时候一定得咬住。”杨士莪院士掷地有声的话语,令气象海洋学院学员王琳凯心潮澎湃:“老一辈'哈军工'人那种挑战面前不退缩、困难面前不低头的进取姿态令我无比崇敬。作为新时代的‘哈军工’传人,作为一名海洋技术专业的学员,我们站在前辈们开拓的道路上,更要继承先辈精神,不断学习海洋调查新知识、掌握相关新技术、提高海战场环境保障综合素质,为祖国的海洋强国梦奉献自己的青春热血与智慧力量。”
厚植大爱无私的教育情怀
有一种怀念,叫传承。报告会上,杨士莪院士的学生、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副教授郭俊媛分享了杨士莪的育人情怀。“那时候,老师的身体每况愈下,时常后背疼痛难忍……老师在给我们解答问题的时候,暂时忘记了病痛。在他最后的时间里,教学成了他最有效的止疼药。直到老师离开我们的前两个小时,他还在和学生通话讨论科研。”
真实的故事、动人的诉说,让观众热泪盈眶。
“杨士莪生活简朴……一生节俭的老人对教育办学却无比慷慨。2022年,他将多年积蓄300万元全都拿出来捐资助学。”从“哈军工”纪念馆志愿讲解员郝兆辰的讲述中,电子对抗学院教员罗鸣看到了一位名师大家的师道情怀。对于如何严谨治学、潜心育人,她也有了更深感悟:“我们要继承、弘扬老一辈'哈军工'人呕心沥血、哺育桃李的精神,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用脚踏实地的耕耘为我军输送更多勇担胜战重任的新质新域人才。”
“唱支山歌给党听……”报告会现场播放了杨士莪院士在建党百年之际朗声歌唱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带领全场观众一起回顾杨士莪院士作为一名65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的赤子之心、爱国情怀。
杨士莪院士的事迹,是对“绝对忠诚、为军向战、敢为人先、严谨求实、攻坚克难、自信开放”的“哈军工”精神的最好诠释,为新时代国防科大人为军向战、奋进一流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精神所在,就是力量所在。国防科大人将继续为军向战、奋进一流,攻坚克难、拼搏实干,让“哈军工”精神在办成世界一流的实践中熠熠生辉。
作者 | 颜瑾
编辑 | 罗雅岚
来源:国防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