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故乡,心灵深处的归所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8 18:54 2

摘要:故乡充满生机温情,承载回忆梦想。在时光长河的幽谧角落,我魂牵梦萦的故乡盛家沟,像一册泛黄的线装书,静静躺在乌梅山的臂弯里。这个自明朝永乐年间得名的村落,用“盛”字作注脚,将六百年的烟火故事写在青石垒砌的寨墙上,写在银杏飘金的落叶间,写在乌梅熟透的枝头颤,写在电

故乡充满生机温情,承载回忆梦想。在时光长河的幽谧角落,我魂牵梦萦的故乡盛家沟,像一册泛黄的线装书,静静躺在乌梅山的臂弯里。这个自明朝永乐年间得名的村落,用“盛”字作注脚,将六百年的烟火故事写在青石垒砌的寨墙上,写在银杏飘金的落叶间,写在乌梅熟透的枝头颤,写在电站轰鸣的机轮中。

我的故乡盛家沟,是地处川东北的一个普通乡村,一个充满生机与温情,承载着我无数回忆与思念的地方。

乌梅山的四季是盛家沟的底色。春日,粉白的乌梅花与嫩绿新芽相互映衬,花香四溢,惹得蜂蝶在花枝间忙碌穿梭;夏日,繁茂的枝叶织就一片清凉天地,青涩果实悄然在叶间生长;秋季,紫黑色的乌梅果挂满枝头,果香弥漫;冬季,银装素裹的乌梅山宁静而圣洁,像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炊烟袅袅中,盛家沟平凡田野藏着生活的诗篇,在这底色上泼洒出农耕文明的绚丽画卷。春播时,农民们弯下腰,将希望的种子播撒进泥土,他们的身影在暖阳下拉得悠长,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剪影;秋收时,稻谷坠地的脆响,仿佛是大地奏响的丰收乐章;冬藏时,酒坊新封的酒坛以朱砂题写"福"字,如列队的红衣侍女,期待启程远行。散发的酒香弥漫在空气中,那是家的味道,是温暖的记忆。

盛家沟的历史,如岁月长卷,乡野传奇镌刻。自明朝便翻开扉页,李、王、张、陈、胡等家族用犁铧刻写岁月。石墙青瓦的木屋错落而立,木窗雕花精致细腻,仍可窥见旧日匠人的巧思,那是乡村手工艺文化的结晶,凝聚着先辈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 。

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总有唠不完的乡音絮语。张家租借了李家的耕牛,王家替陈家修缮了漏雨的屋瓦,这份淳朴的乡情,比任何史书都更鲜活地记录着村庄的灵魂。邻里互助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传统美德,它让这个村庄充满温暖,维系着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地灵人杰的盛家沟,走出过抗日营长的铮铮铁骨,彰显着家国情怀;走出过商界精英的非凡谋略,展现着进取雄心 ;走出过悬壶医圣的仁心仁术,传递着医者大爱;更滋养了无数木匠、石匠、瓦匠的巧手匠心,传承着古老的技艺文化。改革开放后,年轻人带着家乡的韧劲闯荡四方,各行各业,人才辈出。从政的,他们秉持初心,为人民服务;教书的,他们在知识的田野里辛勤耕耘;经商的,他们凭借出色智慧和勇气,在商场上拼搏。而留在田埂上的父辈们,依然用皴裂的手掌摩挲着土地的温度,他们的皱纹里藏着半个世纪的旱涝风霜,脊梁却始终如乌梅山的岩石般挺直,坚守着对土地的热爱和对传统农耕生活的执着。

曾记否,东侧峰巅之上,曾有一座古寨半边寨,又名“玉龙寨”。它以青条石为笔,写就六百年的守护史诗。五米高的石墙蜿蜒1500多米,观察孔里凝固着警惕的目光,土炮孔中封存着硝烟的记忆。墙内祭祀堂的残垣,仍能触摸到兵戈与香火交替的温度。

如今寨墙爬满藤蔓,如同老人手背暴起的青筋。盛家沟人仍会在清明攀上寨墙,孩子们捡拾着从石缝跌落的野栗,老人则对着斑驳的土炮孔喃喃,那些抵御土匪的惊心动魄,早已化作茶余饭后的传奇。

水电星火,点亮乡村曙光。鸡公洞与陡滩塘的两座水电站,是盛家沟人用脊梁撑起的星辰。20世纪60年代的夜晚,煤油灯下,村干部用皴裂的手指划过水电图纸,他们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石匠们锤凿引水渠的叮当声,惊飞了林间的夜枭。没有水泥,就用糯米浆混着石灰砌石;缺乏技术,全凭翻烂的《农村水电手册》摸索。

当电灯第一次在茅屋亮起,七十多岁的陈奶奶颤巍巍地伸手触碰灯泡,泪珠在沟壑纵横的脸上折射出细碎的光。电站不仅照亮了村庄的夜晚,更让打米机的轰鸣取代了石臼的闷响。如今中门堰水电站的钢铁身躯取代了老电站,但那些夯土筑坝的号子声,仍在老辈人的梦里回响。

银杏皂角,生命轮回诗篇。老银杏树倒下那年,全村人都来送别。三十米高的身躯轰然倒地时,震落了树洞里安家的斑鸠。木匠老李将树干剖成板材,修建在村委会三间办公用房的门楑上,至今可见树木的指纹。那年新栽的银杏苗,今已亭亭如盖,秋日仍会下一场黄金雨,只是捡白果的孩子换成了快递员的儿子,他们用手机拍下落叶,发到抖音标记乡愁。

皂角树的命运更显慈悲。当洗衣机进驻农家,再无人需要它的果实涤衣,它却因“古树名木”的铜牌重获新生。每到春天,抬眼望去,古老皂角树枝桠纵横,密密麻麻停歇着数以百计的白鹤。它们白羽胜雪,或悠然梳理羽毛,或振翅欲飞,洁白身影与翠绿枝叶交织,鸣叫声此起彼伏,蔚为壮观 。春日的嫩芽成了游客相机里的诗行,夏日里树荫下纳凉的阿婆,总会给城里孩子讲“用皂角洗头”的故事。老树以新的方式活着,如同盛家沟的呼吸,古老却未曾停滞,见证着乡村生活的变迁,也传承着乡村的自然文化和民俗记忆。

清明回乡祭祖,看见光伏板像镜子铺满后山,倒映着玉龙寨的残墙。穿汉服直播的姑娘们走过田埂,惊起白鹤掠过皂角树梢。祠堂前的孩子们不再玩我们当年的滚铁环,但他们智能手表里存储的乡愁,或许正以另一种频率振动。

盛家沟终究是慈悲的。它允许我把童年埋进乌梅山的腐殖土,又慷慨地让新时代的根系从中汲取养分。当暮色染红玉龙寨的轮廓,我忽然懂得:所谓故乡,不过是大地允许我们以时光为针,将记忆绣进它永恒的锦缎。

盛家沟,是我心灵的归所,是我永远的牵挂,是我生命的根,是我灵魂的栖息地。

审阅:廖林

简评:故乡景美情浓,历史悠久,文字很有表现力。

终审:严景新

作者:李中洪,高级教师。三尺讲台献青春,执教近四十年,桃李满天下。工作之余,热爱写作、钟情山河,用感悟充实人生,在教育与生活里尽显风采 。

今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免费上刊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投稿邮箱:zxm789654@126.com

声明: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来源:中国乡村美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