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科技赋能让文物“活”起来?文物保护领域的代表这样说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8 19:54 2

摘要:4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请文物保护领域代表围绕“加强文物保护传承中华文明”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关于如何用科技赋能让文物“活”起来?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副部长、副研究员宋淑霞认为,参观体验方式,不仅提升了游客的互动性和

4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请文物保护领域代表围绕“加强文物保护传承中华文明”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关于如何用科技赋能让文物“活”起来?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副部长、副研究员宋淑霞认为,参观体验方式,不仅提升了游客的互动性和参与感,也真正实现了“窟内文物窟外看”参与式体验项目,极大地提升了文化传播的形式,让游客从一个旁观者成为参与者。吐鲁番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负责人、副研究员王龙认为,科技赋能一方面解决了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遗产利用的难题,也能够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让更多的人体会到千年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参与式体验项目,极大地丰富了文化传播形式

宋淑霞表示,近些年来文物数字化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对于敦煌研究院也是这样的,从20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了数字化工程。怎么样在当下社会通过一些数字化技术,包括一些前沿的科技手段赋能敦煌文化或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她认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这些年,敦煌研究院着力推出“文化+科技”这样一个传播业态,推出了很多参与体验型项目,比如说,推出了“飞天”专题游览线路,还有“寻境敦煌——数字沉浸式体验展”。“飞天”专题游览线路,实际上就是挑选了莫高窟最具代表性的、不同时代有飞天的洞窟,由讲解员带着游客进行参观游览。同时在参观结束之后,结合敦煌的数字化资源,还有华为的河图厘米定位技术,以及虚拟增强技术,在莫高窟打造了一个虚拟孪生世界,游客在跟随讲解员参观完之后,在窟外就可以拿着手机终端和洞窟里面这些珍贵的飞天形象、九色鹿形象进行合影留念。这样的参观体验方式,不仅提升了游客的互动性和参与感,也真正实现了“窟内文物窟外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数字敦煌沉浸感寻境敦煌,它是选取了莫高窟一个非常经典的洞窟,第285号洞窟,因为这个洞窟的室内空间非常小,所以没有办法对游客开放,这是一个不开放洞窟。所以,基于敦煌研究院大量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和数字资源,再结合像VR、三维建模等技术,按照1:1的比例完全复刻了这个洞窟,游客在展馆里面戴上VR眼镜,就可以零距离360度去探索洞窟的每一个细节,甚至和壁画中的人物故事发生互动。这样的参与式体验项目,极大地提升了文化传播的形式,让游客从一个旁观者成为了参与者。这样的活化利用,其实也是真正让我们沉寂千年的文物能够在当代贴近大众生活,真正“活”起来。

宋淑霞提到,未来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也会有更多利用数字化和前沿科技打造的新体验项目,赋能文化弘扬和传播。

拿数据说话,更直观了解文物修复每个阶段

王龙结合新疆在这方面的具体工作谈到了对于科技赋能的看法。

他认为,首先在于科技助力文物保护方面,例如在交河故城等遗址部署湿度传感器的监测,还有崖体位移的监测,通过实时的数据监测,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崖体的变化,壁画是不是受到温湿度影响,有一些细微的差别,这些数据的采集和收集,为后来的珍贵性保护工程提供了非常基础的数据。针对可移动文物,引入了一些微环境控制技术,比如说恒温恒湿的修复室,还有无氧充氮的修复箱,在修复吐鲁番出土的纸质文书、纺织品、皮革品等有机质文物过程当中,也能够通过微环境控制,使文物修复更具科学性,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以往修复师傅是靠个人经验来判断这个文物修复是不是回潮到位,是不是需要开展下一步的技术手段。现在引入这种新的微环境控制技术以后,工作人员通过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通过指标直观地能看到是否达到了相应的修复技术阶段,就像给文物做体检一样,拿着数据说话,更直观地了解文物修复的每一个阶段。

另外,如何让文物活起来这个角度,敦煌研究院引入了高精度数据采集的设备,包括虚拟现实的一些手段,新疆同样也做了一些科技赋能的工作。比如说,在今年4月份刚刚开放的一个雅尔湖石窟,在这个过程当中,就引用了一些高精度扫描,对石窟的壁画进行高清的复原,游客在洞窟内戴上AR眼镜就能够观赏到洞窟的壁画完全修复后的绚丽图景。同时也营造了石窟壁画和群众距离的互动性,拉近了文化遗产和受众的距离。

王龙提到,实际上科技赋能一方面解决了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遗产利用的难题,可以通过科技手段,让更多千年的文化遗产以更多的形式、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现在人民群众当中,也能够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让更多的人体会到千年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记者:李运恒 编辑:孙菲菲 校对:李莉

来源:济南时报-新黄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