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些蚕种很特别哦,它们是来自省里的新‘客人’!”八泉村蚕农倪大爷说。就在昨天,2张来自浙江省农科院的优质蚕丝被专用蚕种——“丝棉一号”正式“落户”八泉村的小蚕共育室,未来,将孵化出近56000只蚕宝宝。
今天,走进河山镇八泉村的小蚕共育室内,记者看到芝麻大小的蚁蚕被集中饲养,现场,蚕户正定时喷洒石灰粉消毒,并精准控制温湿度,确保幼蚕健康发育。
“这些蚕种很特别哦,它们是来自省里的新‘客人’!”八泉村蚕农倪大爷说。就在昨天,2张来自浙江省农科院的优质蚕丝被专用蚕种——“丝棉一号”正式“落户”八泉村的小蚕共育室,未来,将孵化出近56000只蚕宝宝。
据了解,为了迎接这些“新居民”,八泉村在小蚕共育室特意腾出了两个空房间。从育蚕到结茧,新蚕种将由村内15位资深蚕户共同照料,其中多位农户拥有50年以上的养蚕经验。此外,来自省农科院的科技特派员还将提供全周期现场技术指导,确保培育工作顺利进行。
“‘丝棉一号’的蚕丝纤度更粗、回弹性更好,平均产量也比普通蚕种高出10%左右。”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与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驻桐科技特派员杜鑫介绍,“该品种已经通过浙江省审定,目前正处于推广阶段。”
八泉村,这个坐落于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浙江桐乡蚕桑文化系统”核心保护区的村落,因其丰富的蚕桑文化资源而闻名。自南宋以来,八泉村的村民便以植桑养蚕、缫丝织绸为业,形成了独特的“轧蚕花”蚕桑文化,深深植根于蚕农的生产生活之中。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八泉村桑蚕丝被·蚕花廿四分”还入围了北京举行的“著名风物·传创典范”首批项目。
“在这里培育新蚕种,有利于发挥‘科技’力量,提升村民养蚕技术,并让当地所产的蚕丝被品质跃上新台阶。”杜鑫说。如果此次培育成果良好,他们计划后续送来更多新蚕种。
再过一个月,蚕宝宝结茧后,“丝棉一号”蚕茧的一部分将被送往省农科院进行专业检测,其余蚕茧则会优先在八泉村化作一床床温暖而柔软的蚕丝被。
河山镇相关负责人说,此次新蚕种的到来,离不开“博士村长”顾兴国的牵线搭桥。作为浙江省农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全省首批文化特派员,顾兴国去年入驻八泉村后,为乡村“建档”,为文化“立项”,还引入了跨省研学队伍、省级专家智库等资源,助力八泉村挖掘和做强蚕桑文化。
今年,他积极响应全省“文化+科技”的号召,与科技特派员团队携手,申请到了2张“丝棉一号”优质蚕种。顾兴国表示:“接下来,我计划将传统蚕桑文化与手工制作蚕丝被结合,注册商标、开展企业直播,或邀请科技特派员在小蚕共育室开讲研学课程,通过‘文化+科技’双赋能,推动蚕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