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第一次购买降噪耳机时,蓝某“万元音质百元价”的测评让我省下半个月工资;2021年选购扫地机器人,一篇对比十款产品的长文让我精准锁定心仪机型。那时的测评圈,是消费者对抗信息不对称的“武器库”。
作为一个数码产品重度用户,我曾是测评内容的忠实信徒。
2018年第一次购买降噪耳机时,蓝某“万元音质百元价”的测评让我省下半个月工资;2021年选购扫地机器人,一篇对比十款产品的长文让我精准锁定心仪机型。那时的测评圈,是消费者对抗信息不对称的“武器库”。
但到了2025年,当我在测评博主蓝某视频下评论“TCL Q10K Pro实测亮度超7000尼特为何被贬”却遭秒删时,过了不久就看到TCL官方给他发出的“不实信息传播”律师函,我猛然惊觉:这个曾让我省钱的行业,正蜕变为吞噬信任的怪兽。
(一) 画质对比的“挑刺”
在TCL Q10L Pro和某信的对比评测中,蓝某简直就是在“挑刺”。他专门挑选特定片源、特定场景、特定镜头,一味针对TCL的画面细节进行放大抹黑,什么拖尾、鬼影,说得好像TCL的画面一塌糊涂。
可当有网友在评论区说TCL控光好时,他竟然还亲自下场反驳,态度强硬得让人觉得他根本就不是在做客观的测评,而是在故意找茬。
(二) 不测评就下结论,太不负责了
蓝某作为公众人物,还经常有倾向性地引导用户舆论,妄下结论说TCL万象分区是“瞎吹牛”。
他连测评都不做,连对比都不做,就直接给TCL的产品下定论,说它不如某信。这种行为简直是太“负责”了!难道他的心里,就没有一条客观公正的底线吗?
(三) 刷新率的双标解读
在TCL的产品评测中,蓝某说288Hz刷新率实用性不大,可对使用同样技术的某信150Hz/330Hz产品却避而不谈,甚至说有点用处。
蓝某说TCL的288Hz刷新率实用性不大
转头就说某信的150Hz/330Hz有点用处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难道刷新率在他嘴里就变成了“看心情”的东西?TCL的不行,金主爸爸的产品就香了?
(四) 画质芯片的双重标准
蓝某拆机TCL T7L Pro时,暗示厂家虚假宣传,说TCL没有独立画质芯片(TSR AI画质芯片对画质进行双重增强是一点不提)。
可当他遇到某信的产品时,虽然它独立画质芯片,他却主动表示这不会影响电视的画质,甚至还说画质不会不好。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难道画质芯片在他眼里也有“亲疏远近”吗?TCL的芯片就是“噱头”,某信的芯片就是“自研之光”?这种双重标准,难道不是在故意制造品牌对立。
(五) 反射率的“文字游戏”
反射率和屏设计、类型,膜(偏光片)相关,一个系列不同尺寸的屏幕供应商通常存在差异。TCL宣传膜材0.5%的反射率符合事实且后续补充了整机参数,可蓝某却针对0.5%的宣传反复质疑,认为这是误导消费者。
但对行业其他品牌同系列不同尺寸、可能存在不同供应商却宣传统一参数的情况,他却闭口不谈。但凡我是TCL的技术人员,我都想把他电脑砸了,然后让他回去好好读书再出来当测评博主。
测评的本质,应是架起技术与消费的桥梁,而非流量狂欢的祭品。希望所有测评圈的大V们珍惜羽翼,并且明白一个道理:“篡改一个数字只需3秒,重建信任却要三十年。”
测评圈的整改之录,或许就从TCL这封律师函开启。
来源:硬核汤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