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8日至4月30日播出前三集,5月5日播出第四集,四集版纪录片《胡瑗》每天21:30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发现中国》栏目首次播出,敬请收看。
《胡瑗》海报
播出时间
4月28日至4月30日播出前三集,5月5日播出第四集,四集版纪录片《胡瑗》每天21:30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发现中国》栏目首次播出,敬请收看。
这是纪录片《胡瑗》继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的江苏卫视频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央视频、人民日报的人民视频之后的第四轮全国性媒体播出,也是该片以四集形式改编后的第一次播出。
CETV-1(综合教育频道)简 介
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综合频道),是中国国家级专业的综合教育卫视频道,与CCTV-1享受国家广播电视同等政策支持落地的卫星频道,有线电视入网率超过92%,覆盖全国所有省市区,覆盖人口达11. 4亿。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套还通过卫星传送,覆盖中国2千多所高等院校、40多万所中小学。
纪录片《胡瑗》剧照
胡瑗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自孔子之后中国教育史上的又一座高峰。他主张“明体达用”,为宋代新型士人群体打上了鲜明的文化标签;他实施“分斋教学”,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他创新“以儒解易”,为传统儒学嫁接上“本体论”;他倡导“师道尊严”,在帝制时代奏响一曲尊师重道的高妙旋律。
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胡瑗》以生动形象的电视艺术,再现一代大儒胡瑗在思想、教育、学术、军事、音乐等领域的卓越成就,深刻揭示其思想内涵和永恒价值。
四集纪录片《胡瑗》内容简介
第一集 教化之本
公元993年,胡瑗出生于江苏如皋。因祖籍陕西安定堡,世称“安定先生”。他自幼展现出过人的读书天赋,成年后又于泰山攻读十年,学有大成。
在以浮华词赋取士的科举考试中,胡瑗屡试不第。在泰州教授私塾的他在文会堂与范仲淹、滕子京等人相互砥砺,树立了天下志向。范仲淹任苏州知府后,力邀胡瑗南下掌教州学,开启了他教化天下的非凡人生。
第二集 分斋教学
胡瑗执掌苏州府学后,开始首次尝试分斋教学,在传统的儒学经义之外,开设了治事科目。在他受邀到湖州掌教后,分斋教学臻于成熟,共分18斋之多。胡瑗的“苏湖教法”引起了北宋朝廷的关注,在著名的庆历兴学中,苏湖教法被应用于太学,推广到全国官办学校。
在这期间,真才实学的胡瑗还应邀到京城参加宫廷雅乐的制定和调试,并随范仲淹远赴西北前线,投身于宋夏战争中,展现出过人的军事理论和才能。
第三集 千年木铎
公元1052年,60岁的胡瑗进京担任国子监直讲,教授太学。他将太学课程作了调整,由学生根据兴趣分斋选修。他还取消了火禁,实行了学生寄宿制,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被动听课的模式,经常组织学生自由讨论时政,取得了“人人皆乐从”的效果。
当时从学于胡瑗的弟子遍布朝野,欧阳修曾感叹:“礼部贡举,岁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
第四集 明体达用
从本土文化资源中发掘儒学的“本体”,重新振兴儒学,是胡瑗这批宋代学者的历史使命。胡瑗创造性地“以儒解易”,从儒家经典中找寻义理,用生动的故事来重新解释《易经》,为儒学赋予了超越视野。胡瑗的学生程颐直接继承其易理思想,并将“理”的概念本体化、体统化,开辟出理学新境界。
胡瑗将儒学的“圣人之道”析分为“体”“文”“用”三个层面,提出“明体达用”的学术主张。明末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继承胡瑗衣钵,开创了“学贵践履”“经世致用”的新学风,胡瑗的教育思想也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历程。
公元1059年盛夏,胡瑗病逝于杭州,葬于湖州何山之原,谥号“文昭”。分布于全国多地,众多以“安定”为名的学校、街巷、桥梁、祠堂,处处铭刻着人们对胡瑗的深情纪念。
纪录片《胡瑗》由中华文化促进会、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中共如皋市委、如皋市人民政府、江苏九鼎集团、北京中视星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摄制。江苏九鼎集团出品,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夏骏工作室承制。
据悉,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胡瑗》的播出媒体仍在持续延展中。
来源:南通蔡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