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断增长的经济指数与持续上扬的平安指数交相辉映:2024年,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对政法机关满意率分别达到99.34%和97.26%;全省社会治安呈现“六降一最低”,即刑事案件下降、诈骗案件下降、涉黑涉恶“十类案件”下降、传统侵财案件下降、可防性案件下降、道路交通事
春潮涌动处,江淮展新姿。
2024年,安徽省GDP突破5万亿元大关,五年间实现了从2万亿到5万亿的“三级跳”。
不断增长的经济指数与持续上扬的平安指数交相辉映:2024年,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对政法机关满意率分别达到99.34%和97.26%;全省社会治安呈现“六降一最低”,即刑事案件下降、诈骗案件下降、涉黑涉恶“十类案件”下降、传统侵财案件下降、可防性案件下降、道路交通事故亡人数下降、每十万人命案发案数保持全国最低水平。
从黄山之巅到淮河两岸,安徽多年来坚持高位谋划,建立平安安徽建设工作协调机制,始终在省委领导下全面统筹、协调安排、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项重点工作,不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矛盾纠纷化解体系,为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提供坚强保障。
严打犯罪护民安
强化社会治安防控、深化扫黑除恶斗争、加大惩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力度、严厉打击养老诈骗犯罪、传统犯罪、新型犯罪……一次次回应,一场场行动,安徽以霹雳手段严打违法犯罪活动,彰显了守护人民群众平安的使命与担当。
平安不平安,首先看治安。
省委政法委指导各地各有关单位深入贯彻落实《安徽省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管理办法》,常态化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排查整治。
2024年夏天,夜幕下的庐州城灯火璀璨。“行动!”随着一声令下,合肥市千余名干警如利剑出鞘,对治安复杂区域展开集中清查。安徽其余15个市也纷纷开展“夏季行动”,警灯闪烁织就守护平安的天网。
合肥警方开展“夏季行动”
季节轮转,治安形势也在变。针对冬春治安形势和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规律特点,公安机关扎实开展“冬季行动”,全面强化治安清查、起底排查、社会面巡查和安全宣防,切实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群众满意是平安建设最好的“答卷”。安徽政法机关攥紧打击犯罪“硬拳头”,剑指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违法犯罪,做到老百姓痛恨什么、厌恶什么,就打击什么、铲除什么。
围绕赌博、道路交通安全、命案防控等突出问题,安徽及时对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启动省级督办,督促限期整改。
针对群众深恶痛绝的电信网络诈骗,安徽建强省市县三级实体化运行的反诈中心,大力推进侦查中心建设,强化科技创新提升预警劝阻质效,扎实营造全民反诈浓厚氛围,深入推进打防电信网络诈骗及黑灰产关联犯罪。2024年,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立案数、造成损失数同比分别下降18.3%、6.5%,公诉诈骗犯罪嫌疑人数、资金返还数同比分别上升18.5%、13.5%。
2022年,安徽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自专项行动开展至当年12月底,全省共立案侦办养老诈骗刑事案件619起,破获刑事案件812起,打掉犯罪团伙147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605名。
黑恶势力是平安建设的“毒瘤”,扫除黑恶势力是人民群众的迫切呼声。安徽始终保持对黑恶势力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坚持“一年一个抓手”,不断推动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走深走实。2024年,安徽打掉黑恶犯罪团伙142个,抓获犯罪嫌疑人2690人,破获刑事案件4071起,“查冻扣”涉案财产8.75亿元。
攻坚亮剑,为的是万家灯火。“民之所忧必念之,民之所盼必行之”,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再创新高的背后,是安徽政法机关践行为民初心的实际行动。
深化改革解民忧
在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安徽政法机关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平安的更高要求”为己任,以法治思维破题、以改革动能解题,推动平安建设从“保安全”向“促发展、优服务、护民生”全方位跃升。
省委政法委牵头起草《安徽省平安建设条例》(草案初稿),着眼于以法规形式理顺平安建设体制机制、明晰各方责任,加强风险防控的全链条治理,力求破解瓶颈短板和重点难点问题。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全省组织开展“徽动执行”集中统一行动,聚焦涉企业、涉民生、涉黑恶财产等重点案件,分阶段精心组织,高效系统推进,2024年,开展集中行动874场,中基层法院“一把手”挂帅出征526次,执结案件222345件,执行到位366.72亿元……一次次执行行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
“全省检察机关共办理涉民生案件2.6万余件,29件案例入选全国典型案例,4个项目入选‘法治为民办实事’省级项目……”检察机关建立“检察院+工会”“检察院+妇联”等协作机制,深化“民声呼应·温暖控申”平台建设,创建185个数据模型,结合办案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1107件,实质性化解民事行政争议1249件,有效回应群众诉求,精准守护民生“温度”。
岳西县检察院干警对一起司法救助案件开展回访工作
省公安厅创新搭建“警政通·畅优办”平台,在全省2493个公安政务服务窗口全覆盖推广应用,在全国率先全系统实现“刷脸”免提交或无需重复提交纸质材料,实现由“群众自证”向“公安认证”的转变。当前,全省公安机关创新推出的“无证明办事”系统,已实现身份证、驾驶证、户口迁移证、结婚证、营业执照等10类高频数据的“刷脸”核验。
安徽司法机关制定《关于常态化机制化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法治诉求的实施意见》,闭环办理省“民声呼应”平台、省创优营商环境为企服务平台转办件389件。组织“十大法治人物”“十大法治事件”“百佳法治民企”年度评选,省、市两级立项实施2024年度“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200个,不断传递法治建设的“温度”。
市民运用“无证明城市”桌面交互终端刷脸办理相关业务
从制度创新到服务下沉,从共建共享到“数字政法”,安徽以法治之力破发展之题、聚治理之智、暖百姓之心,在深化改革中书写着平安建设的时代答卷。
群防群治筑平安
清明假期,黄山风景区上演暖心一幕:游客在公厕不慎摔倒,正在附近工作的义警李培生闻讯立即赶赴现场。经询问在得知游客有低血糖史后,他迅速拿来葡萄糖给其服用,待游客症状缓解后全程护送至索道口。这位在悬崖峭壁上坚守25年的“中国好人”,不仅是黄山生态的守护者,更是无数“江淮义警”的杰出代表。
江淮大地上,“义警蓝”已成为安徽群防群治的生动注脚,这支由保安员、快递小哥、社区工作者等组成的平安力量,用“身边人管身边事”的治理智慧,以各隅“小安”汇聚全域“大安”。
实现从一时平安向长治久安的转变,需要把社会各方面力量充分调动起来,最大限度增加人人参与平安建设的行动自觉,努力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十年磨一剑”,安徽秉承“实战导向、实体运行、实效为先”理念,建立健全综治中心规范化运行与一体化运作工作机制,以常驻、轮驻、随驻等方式统筹调度行业领域主管部门、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资源力量,推动综治中心“高效+闭环”式运行管理,着力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化解”,让群众只进“一扇门”。
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安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抓前端、治未病,通过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不断完善和发展“平安之治”。
省委政法委每季度主持召开全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调度推进会,推动全省各地矛盾纠纷化解提质增效。2024年,全省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98.93%,同比提升0.21个百分点。
安庆市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和谐司法理念有机结合,探索形成矛盾化解“听、辨、劝、借、让、和”“六步走”法则,把“‘六尺巷六步走’调解工作法”运用在家事纠纷、邻里纠纷、合同纠纷等各类民商事案件立案、审判、执行三个阶段,贯穿于诉前、诉中、诉后三个环节,通过“倾听诉求—辨明是非—劝解疏导—借古喻今—互谅互让—握手言和”,实现调解规范化、情理化,推动案结事了人和。
桐城法院运用“六尺巷工作法”调解矛盾纠纷
芜湖市沈巷镇推出预防化解征地拆迁矛盾“三问”工作法,依托镇综治中心,整合征迁办、信访办、司法所、人民法庭等力量,设置“征迁纠纷工作室”,全天候、一站式兜底受理征迁衍生的婚姻家庭、经济债务等各类矛盾纠纷。
马鞍山市建立“导、解、防”机制,在发生医疗纠纷时,第一时间从医院转移至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医院不仅能尽快恢复正常医疗秩序,矛盾纠纷也能有专门的机构受理。
从“盆景”到“风景”,安徽各市强化举措、创新思路,涌现出合肥市“巷导计划”、阜阳市“四事四权”、滁州市皖“枫”苏畅、黄山市“歙事井然”、铜陵市“铜心解纷”等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多元调解工作品牌。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从迎客松下的暖心救助,到市域治理的机制创新,平安安徽建设正实现从“应急式维稳”向“常态化创安”的深刻转变。平安二字,已完全融进市域肌理和百姓生活之中,成为安徽人最深切的感受。
文字丨刘超
责编丨张珩 莫玲玉编辑丨何庭雨
主办单位丨安徽省委政法委
● 王某某,死刑!谢某某,无期!
● 祝贺!安徽79人获全国表彰,含3名政法干警
● 安徽为首批试点!
来源:安徽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