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年2月,惊慌失措的蒋介石紧急任命林遵为其王牌海防第二舰队司令,命其南下驻防长江地区,企图利用这些“水上活动堡垒”和长江天堑,阻止解放军渡江。
1948年解放大军成兵长江北岸,维系蒋家王朝的最后一道生死线岌岌可危。
这年2月,惊慌失措的蒋介石紧急任命林遵为其王牌海防第二舰队司令,命其南下驻防长江地区,企图利用这些“水上活动堡垒”和长江天堑,阻止解放军渡江。
林遵可谓威名赫赫,他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侄孙,曾经留学英德,重创日舰,收复西沙和南沙。
因此,第二舰队成为渡江战役的“拦路虎”,而策反林遵又成为重中之重。
在这种情况下,负责情报策反工作的李克农与杨尚昆急忙请示周恩来派谁去合适?
周恩来不假思索,当即决定启用一个已经与党失联21年的人,并特意指示中共中央情报部驻沪机构负责人吴克坚:
“找到那个人,并告诉他,是我叫他归队的。”
那个人就是郭寿生,时任国民党海军总司令部新闻处上校专员、《海军》月刊社社长。
郭寿生
“新海军运动”奠定了他在海军中的地位
郭寿生1900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一个书香门第,早年命运多舛,先后被过继给二伯父和舅舅抚养。舅舅黄展云曾追随孙中山革命,是同盟会会员,也是后来的国民党元老,因此,郭寿生从小便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1916年7月,海军总长程璧光在上海招生,郭寿生以福建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北洋政府培养海军人才的重要基地——烟台海军学校,从此开启了他的海军生涯。
烟台海军学校
在海校,他演绎了“三部曲”,实现人生的华丽转身,从而奠定了他在海军无可撼动的地位。
这就是周恩来不假思索点名要他归队策反林遵的原因。当然这是后话。
第一部曲,组织读书会,进行思想启蒙。
1919“五四”运动爆发,促使大批爱国青年觉醒,当年底,他组织90名学生罢课南下上海,发起了震动全国的学潮。
回校后,他与同学李之龙(也就是后来的中山舰舰长)等人秘密组织了读书会,大量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资本论入门》等革命书刊,传播革命思想。
1920年底,他又与李之龙以通讯会员的身份参加了李大钊、邓中夏等发起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为当时中国较早接触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人之一,他也由此也结识了邓中夏。
1921年6月,觉醒后的李之龙因不满海军当局克扣军饷,再次发动学潮被开除。7月他来到上海,结识了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等人,并向他们介绍了烟台海军学校学生与军阀统治进行斗争的情况。
就这样,郭寿生和烟台海校的名字深深印在了这些早期共产党人的脑海中。
第二部曲,创办《新海军》,唤起青年学生。
1921年秋天,中共中央派邓中夏到烟台,向郭寿生了解海校开展兵运的情况,随后,中国劳动组织部北方分部也派了王荷波与郭寿生晤谈。不久,在王荷波介绍下,郭寿生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指定他负责在海军中开展团的工作。
为了唤起青年学生的革命热情,壮大团组织的力量,郭寿生在烟台创办了《新海军》月刊。这是党在海军之中最早的宣传读物,从此拉开了新海军运动的序幕。
第三部曲,开展“新海军运动”,为党培养新生力量。
1922年夏天,郭寿生在烟台海军学校修业期满,被派往南京鱼雷枪炮学校学习。在这期间,他担任了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参与了津浦铁路工人运动。1923年,经王荷波、恽代英介绍,郭寿生转为中共党员,这也是烟台第一位。
1923年底,郭寿生回烟台海校学习舰课。回校后,他继续主办《新海军》月刊,并着手实行新海军运动的计划。
1924年3月4日,他在《中国青年》杂志第22期上发表了《中国海军状况及我们运动的方针》一文,旗帜鲜明地阐述了中国海军的出路和新海军运动的方向就是实现海军现代化,即在海军中注入新的思想,从其根本上得到改造,担当起抵御列强侵略的责任。
这篇檄文说出了广大爱国官兵的心里话,在海军内部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新海军运动开始在海军中蔓延,反抗的矛头指向北洋军阀政府。
新海军运动的兴起,触怒了当局,他们下令查封刚刚出刊四期的《新海军》,妄想将新海军运动扼杀在摇篮中。
《新海军》的停刊后,郭寿生便和同学曾万里、梁序昭等在学校秘密成立了“新海军社”,并将其作为党团的外围组织。
“新海军社”成立后,同学踊跃参加,力量迅速壮大。
根据党的指示,郭寿生又利用“新海军社”为党输送新鲜血液,先后介绍了曾万里、梁序昭、韩廷杰、叶守桢、王靖、柯圣举、林祥光、高如峰、陈训滢、程法侃等人入团。他还把总社固定在烟台,吸收上海、南京等地的海军官兵作为异地还社员,同时,扩大了会员的范围,将会员拓展到海军的练营、舰队、造船所等,从而团结和教育了一大批青年海军军人,为以后争取他们参加革命打下了基础。
1924年1月,国共第一次合作后,郭寿生又协助国民党在烟台和海军学校建立了党部和分部。
由于党在海军内部开展的工作有声有色,1924年初,中央局的陈独秀、王荷波书面指示郭寿生,要求他对烟台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调查。2月9日他向中央局提交了《最近烟台报告》,报告引起党中央高度重视,作为典型材料在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分四部分刊载。这年年底,在烟台海军学校诞生了烟台第一个党小组,成员有郭寿生、曾万里、叶守桢等。
1924年12月,郭寿生从烟台海军学校正式毕业,结束了近八年的海军学生生活,来到驻沪舰队服役。
在上海,他继续推进新海军运动。这项工作也得到了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央派王若飞、刘重民与他联系,并介绍刚从苏联回国的共产党员王介山参加“新海军社”的组织工作,陈独秀、恽代英、王荷波、邓中夏、杨之华(瞿秋白的爱人)也多次在上海与郭寿生会谈,商讨如何发展“新海军社”的组织,以培养和发展革命的武装力量。
在党中央的帮助和指导下,郭寿生在“新海军社”的基础上,又成立了“海军青年军官团”作为“新海军社”的外围组织,并发行了以海军下级军官和士兵作为主要宣传对象的《灯塔》月刊,郭寿生担任主编。
1926年7月,北伐战争节节胜利,为配合战争,郭寿生将新海军社总社从烟台移到了上海,进一步扩大了组织,成立了许多分社。
海军中革命力量的壮大,增强了郭寿生支援北伐的信心。7月中旬,北伐军开进湖南,攻克武汉前后,郭寿生分别策动了各舰队起义,失败后他被密令通缉,不得不躲到侄儿黄东鄂在上海的汇源转运公司。在那里,他利用这一场所继续开展“新海军社”的活动。
上海工人武装起义使他与周恩来结缘
为配合北伐,中共决定发动上海第一次工人武装起义。郭寿生按照中央的指示,安排由“新海军社”控制的军舰参加起义,届时以烟火为号。
1926年10月23日,起义正式爆发,由于焰火失效不能上升,致使“新海军社”控制的军舰没有得到发动的信号,未能参加起义。
第一次工人武装起义失败后,在总结教训时,中央认为,起义之所以失败,海军未能参加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为了做好第二次工人武装起义,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亲自来到上海坐镇策划指挥,为此,他多次接见郭寿生,听取在海军中建立党组织的情况汇报,一起商量策动海军参加起义的工作。
多年之后,郭寿生仍然能回忆起当年往事:
“当时周恩来同志和我就在一张办公桌,面对面地办公,周恩来同志对我的工作很支持,而且对我本人也很了解。”
1927年2月22日,上海工人总罢工转为第二次武装起义,周恩来亲自召集参加指挥起义行动的人员开会,布置任务。他拿着黄浦江地图,计划由郭寿生统率便衣队从黄埔滩水路进军,等待抵达高昌庙的“建威”、“建康”两舰,再从“建威”舰携械登陆,进攻兵工厂,但后来由于时间和路程都出现偏差,原计划无法实现。
郭寿生冷静应变,果断处置。22日晚,停泊在高昌庙附近的“建威”、“建康”两舰首先起义,向敌方开炮,紧接着鱼雷艇“列字”号、练习舰“应瑞”号也相机开炮,给敌人以巨大的震撼。
为了使参加起义的官兵不受损失,郭寿生以“新海军社”“海军青年军官团”代表身份,携带国民党党部三封信函,只身来到法租界杜美路海军司令杨树庄的寓所,敦促其协助革命。
当时,杨树庄准备召开参谋长以下要员会议,听完郭寿生的来意,又听到隆隆的炮声,心中惊恐万分。他一方面慑于革命的声威,不敢公开与革命为敌,另一方面,又贪恋孙传芳、毕庶澄许诺的几十万犒赏费。但是,眼前的形势逼迫他必须做出抉择,最后,杨树庄只好答应协助革命,宣布起义。
然而,第二次武装起义由于准备不足,又遭到国民党右派的暗中破坏,最终还是失败了,但新海军运动的威力在两次武装起义中都充分地显示出来。
1927年反革命政变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遇失败。大革命的失败并没有使党放弃在海军中的工作,党中央特意派王若飞与郭寿生联系,指示他继续在海军中暂时忍耐,潜伏待机,以保存党在海军中的力量。此后,由于党的工作已全面转入地下,郭寿生就与党失去了联系。
1929年6月,南京政府成立了海军部,郭寿生被安排到了海军部编译处任职,就此潜伏了下来。尽管当局也曾几次怀疑过他的身份,不让他在前线有带兵的机会,好在当时国民党海军掌握在闽系手中,而郭寿生是福建人,几次查察均幸免于难。
1938年1月,海军部改制为海军总司令部,郭寿生出任海军总司令部少校候补专员。尽管此时抗战已经爆发,但郭寿生仍然难有用武之地。3月,郭寿生的舅舅黄展云到重庆,希望蒋介石能同意他到福建去领导抗战。
郭寿生和黄展云的侄子李庚一路陪着舅舅从重庆到武汉。得知李庚是共产党员,黄展云希望李庚能代表他去联络周恩来等中共要员,郭寿生也是大喜过望,希望能借此恢复党组织关系。
很幸运,李庚通过蒋南翔(时任长江局青委副书记)的关系,与周恩来建立了联系,借着这个机会,郭寿生在八路军办事处与周恩来碰了一面。
但周恩来并没有立即同意郭寿生恢复党组织关系的想法,而是将他安排到了南京海军电雷学校从事兵运工作。
这一安排是很巧妙的,因为当时的海军属于闽系管辖,一直不大服管,蒋介石就搞了个归军政部管而不受闽系控制的海军,即后来的海军电雷学校。该校从教官到学员都尽量避免福建籍人。显然周恩来安排郭寿生到海军电雷学校,是希望他借此机会,攀到国民党军高层去。
后来,郭寿生如愿以偿。
解放南京前夕,他被点名要求归队
1948年渡江战役一触即发,于是,便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那么,周恩来为何启用他,除了他在海军中的威望和地位外,更主要的是他与林遵的关系。
林遵
林遵,字遵之,1905年生于福建闽侯的一个海军世家。而郭寿生也是福建闽侯人,他们是同乡。
不仅如此,两家祖上还是世交。郭寿生从小在舅舅黄展云身边长大,黄展云相当于是嗣父,黄展云的岳父就是清末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威海卫海战中自杀殉国。而林遵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侄孙,他的父亲林朝曦也是清末海军艇长,并参加了中日甲午战争,后供职于北洋海军,任海军电雷学校学监,相似的出身更容易让他们走到一起。
1924年,林遵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烟台海军学校,并在那里结识了学兄郭寿生,更主要的是,林遵是《新海军》月刊的忠实读者,也是“新海军社”的成员,可以说,两人是志趣相投、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1928年,林遵毕业后到南京鱼雷枪炮训练班实习,次年又被选派入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深造。1934年,林遵毕业回国,在国民党海军中任航海官、副舰长。1936年,他主持建造了国民政府第一艘自主设计的巡逻舰,为中国海军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7年,他再次赴德国学习潜艇技术,并任国民政府驻德海军联络官。1939年,林遵回国,任国民党海军“永绥”舰代副舰长。
当时正值全面抗战,我国海军舰艇因缺少制空权,在日机的狂轰滥炸下蒙受重创,损失惨重。于是,1940年1月国军组建布雷总队,主要依靠水雷打击日军军舰,林遵被任命为第二布雷游击总队第五大队少校大队长。他改进了布雷的方式,发明了“布雷游击战”的新战法,沉重地打击了日军舰队。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国民党政府决定接收被日军占领的西沙和南沙群岛,并任命林遵为指挥官。次年他带领4艘军舰分两路从上海出发,11月29日抵达了西沙群岛,在岛上竖立了接受纪念碑,并在碑的正面刻了“卫我南疆”四个大字;12月12日另一组抵达了南沙群岛,在岛上发现一座石碑,上面有日本侵略军刻的“大日本帝国”字样,他叫人凿去侵略者留下的痕迹,刻上新命名的岛名“太平岛”,这标志着西沙和南沙群岛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主权碑
12月底,林遵率领舰队返回了广州,各种报纸都大篇幅刊登了中国海军接收西沙、南沙的消息。一时间,林遵成为了民族英雄。
1948年2月,蒋介石任命林遵为海防第二舰队司令,驻防长江地区,把保卫南京的重任交给了他。9月,中共中央社会部驻沪情报组织负责人吴克坚派林亨元联系郭寿生传达周恩来请他归队的指示,郭寿生激动地接受了任务。
郭寿生于是密会老同学林遵,并对他说:
“中共中央周恩来副主席已派人叫我归队,并让我转告你,希望你能站到人民这边来。”
其实,当时林遵已经对腐败的国民党当局失望透顶,在郭寿生的劝说下,林遵萌生了起义的想法。
在郭寿生引荐下,林遵与林亨元见了一面,三人一起就起义的具体事项进行了一番谋划。
时隔多年,林遵对此仍印象深刻:
“我通过与郭寿生、林亨元的会见谈话,与中共中央地下组织建立了直接联系,这也使得我在长夜中看到了曙光,黑暗中看到了光明。”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4月21日拂晓,解放军开始渡江。第二舰队接到了总部的巡逻命令,要求立即出动拦截。林遵以通讯设备故障为由,拖延了两个小时才启航。当军舰驶出港口时,大批解放军部队已经成功登陆北岸。
上午九时,林遵率领25艘舰艇、1271名官兵,在镇江港起义,随后南京、芜湖、上海等海军部队也先后响应,郭寿生多年的地下工作终于发挥了作用,仅仅一天之内,长江下游的主要军港就落入了解放军手中,从而解除了我军渡江作战的直接威胁。
根据资料统计,渡江战役中,通过郭寿生联络的国民党军海军起义就有17起,大小舰艇97艘,起义官兵达38000余人。
4月23日,张爱萍在江苏省泰州白马庙第三野战军东路渡江作战指挥部正式宣告成立华东军区海军,张爱萍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后来,这一天被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成立日。
渡江战役结束后,许多技术骨干选择留下来继续服务,起义部队保存的大量的军事设备和技术资料,也交给了华东军区海军,这些都为海军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9月,华东海军司令部研究委员会成立,郭寿生受邀从上海赶赴南京,出任委员会副主任,并受邀出席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参加了开国大典。
郭寿生一生致力于海军建设,可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才真正有了用武之地。
1955年1月,郭寿生被授予了“三级解放勋章”。
1967年3月,郭寿生病逝于福州,享年66岁。
郭寿生一生致力于海军现代化建设,当军港之夜的歌声响起时,请记住和致敬这位人民海军的功臣!
来源:木风说奇闻轶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