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技术和创新理念助推胃癌诊疗迈上新征程(上篇)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5 15:33 2

摘要:在刚刚于名古屋落下帷幕的第97届日本胃癌学会年会上,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的周岩冰教授团队全程参加,进行了主旨演讲、专题汇报和壁报交流等活动,分享了我国学者牵头开展的四项临床研究成果,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赞誉,充分展现出中国学者的专业素养与探索精神。我们特

在刚刚于名古屋落下帷幕的第97届日本胃癌学会年会上,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的周岩冰教授团队全程参加,进行了主旨演讲、专题汇报和壁报交流等活动,分享了我国学者牵头开展的四项临床研究成果,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赞誉,充分展现出中国学者的专业素养与探索精神。我们特邀周岩冰教授在现场为我们解析这些研究台前幕后的故事,以飨读者。

专家简介

周岩冰

青岛大学特聘教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博士、博士后研究生导师。青岛大学胃肠肿瘤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院院长,国际医院副院长,医学部外科学系主任,外科教研室主任,附属医院大外科主任,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外科肿瘤学研究员。国家重点临床专科普通外科(建设)学科带头人,国家卫生健康委外科基础技能培训基地负责人。在胃肠肿瘤腹腔镜、机器人手术,综合治疗、围手术期管理及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ANN SURG(外科年鉴)中文版编委,Surgical Endoscop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Science Bulletin、Gastric Cancer 等论文评阅人。CLASS14、16,HIPEC09、GISSG系列临床研究 Leading PI,CLASS13、HIPEC01、RESOLVE、INTRIGUE系列临床研究PI

曹守根

医学博士,纽约大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务部副主任第20批中组部团中央博士服务团成员

学术兼职: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中青年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结直肠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学分急重症外科专家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加速康复外科学会委员中国医促会胃肠外科专委会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胃肠肿瘤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委员会外科学组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结直肠外科专委会委员中日医学科技交流协会消化外科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务工作者协会加速康复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结直肠肛门疾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疼痛学会胃肠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结直肠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会外科学组副组长山东省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学组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结直肠外科委员会常委山东省抗癌协会消化道肿瘤分会常委

孟成

医学博士,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主治医师以第一作者在 Gastric Cancer、EJSO、Surgical Endoscopy ,中华医学系列杂志等高水平期刊杂志发表文章多篇,参与发表高水平 SCI 和中华医学期刊系列杂志 20 余篇研究课题在第 94届,第96 届和第 97 届日本胃癌年会,第 15 届世界胃癌大会,第十七届全国肠外肠内营养会议等会议做专题发言或口头报告BMC Geriatrics、BMC surgery Scientific Report等SCI期刊审稿人

一、机器人胃癌手术有望成为改善接受新辅助治疗临床结局的重要手段

今年,胃癌国际专场备受全球关注。“跨地区胃癌科学领域数字创新的现状与展望”(International Session,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s of Digital Innovation in Gastric Cancer Sciences Across Regions)这一前沿主题,吸引了世界各地众多专家学者的目光。周岩冰教授作了题为“A Multicenter, RCT Study of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Robotic and Laparoscopic Gastrectomy in Neoadjuvant Gastric Cancer(CLASS14,NCT06042998)”的专题报告,该报告基于我国学者牵头开展的国际首个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CLASS14)研究。此项研究聚焦新辅助化疗的胃癌患者,旨在深入探究腹腔镜与机器人手术在这一特定患者群体中的疗效差异。

周岩冰教授详细阐释了该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方法。他指出,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腹腔镜与机器人手术在胃癌治疗领域逐渐崭露头角。然而,两者在新辅助化疗胃癌患者中的疗效究竟如何,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探寻更为精准、有效的治疗方式,研究团队精心设计并开展了此项多中心RCT研究。国内20家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疗中心参与了该研究。研究对象为接受新辅助治疗的胃癌患者,旨在分析两种手术方式在术中安全性、术后恢复情况、肿瘤学预后等方面的差异。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性、随机对照、非劣效性验证设计。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将被随机分配至机器人胃切除组或腹腔镜胃切除组,每组计划纳入300例患者。研究将综合评估两种术式的近期和远期临床结局,涵盖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无病生存期(DFS)及总生存期(OS)等关键指标。

周岩冰教授指出,在新辅助化疗治疗的胃癌患者中,腹腔镜与机器人手术在某些方面呈现出各自特点。例如,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中转开腹等重要术中表现,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生活质量和远期生存率等关键指标上,机器人手术可能具备更多优势。这些结果有望为临床医生在面对新辅助化疗胃癌患者时,依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更为合适的手术方式,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国际著名胃癌外科学专家,国际胃癌协会(IGCC)秘书长、韩国国家癌症中心主席、韩国首尔大学医院教授HK Yang教授,日本静冈癌症中心Masanori Terashima教授对CLASS14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该研究有望为微创手术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重要的循证医学依据,尤其是在新辅助治疗后的复杂病例中,机器人手术系统的优势更为明显。此外,他们还指出,该研究结果将进一步推动微创技术在胃癌手术中的标准化应用,成为改善患者临床结局及预后的重要循证医学证据。

研究者之声

周岩冰教授:我们参加了97届日本胃癌年会国际专场,并且就CLASS14研究做了专题报告,引起了大家的高度关注和好评。在中国,每年有将近50万新发胃癌病例,其中大多数是进展期,早期胃癌约占20%左右。中晚期胃癌的外科手术效果不佳,有证据表明进展期胃癌患者进行术前新辅助治疗能够很好地控制肿瘤进展,提高根治程度,改善患者肿瘤相关的预后指标。这项研究由沈琳教授和季加孚教授牵头,为我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患者接受新辅助治疗后,虽然有利于肿瘤控制,但是对患者的全身,包括消化道、造血系统以及许多器官的功能都造成潜在影响,导致外科手术风险增加。例如新辅助治疗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水肿、组织纤维化甚至营养不良导致多器官功能下降等。因此外科手术和围术期的管理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目前微创外科已经成为治疗胃癌的重点手术方式,许多单位都能够开展腔镜下胃癌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术。机器人手术在我国最近十几年取得了长足发展,无论是引进国际上的达芬奇还是拥有国家自主产权的国产机器人研发都在飞速发展,因此许多医生都有机会尝试这些手术平台。针对接受新辅助治疗的患者,机器人能否安全地实施手术是CLASS14研究提出的临床问题。我们需要证实机器人手术的优势,以便在接受新辅助化疗的患者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对照的是腹腔镜手术,前期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相比已经显示其优势。针对这部分患者,我们进行了多中心RCT研究,主要临床终点是患者肿瘤生存相关指标,包括三年无复发生存,次要终点包括患者的三年总生存率、术中表现、术后并发症以及患者恢复等方面。通过观察这些指标,我们可以很好地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机器人手术是否优于传统腹腔镜手术。

目前我们的工作在不断推进,在国内得到了很多专家的鼎力支持和大力配合。我们的研究样本量是600例,每组300台手术,现在已经完成了一半,后续还有一半工作需要完善。预计到明年可能完成所有的入组。将来我们可以把术中的情况、并发症的情况以及患者的恢复情况给大家做详细的汇报和解读。根据初步观察,机器人手术能够胜任这方面的工作,是腹腔镜手术的优秀替代。我们认为机器人有些功能是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无法实现的,这些很可能会转化为我们接受新辅助化疗的途径。胃癌患者临床结局的改善是研究的重要方面,我们期待未来能够将这些数据与大家进行汇报和分享。

二、术前预康复为高龄虚弱胃癌患者改善临床结局提供新的临床证据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快速来临,诸多社会问题随之涌现,其中虚弱(Frailty)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却常常被忽视。它与机体功能下降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加紧密相关,严重影响着老年胃癌患者的围手术期恢复及远期预后。近年来,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已在胃癌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旨在优化围手术期管理,助力患者快速康复。然而,单纯依靠ERAS仍难以全面改善虚弱老年患者术后的功能恢复与预后状况。

术前预康复(Prehabilitation)是一种在围手术期强化患者生理储备的干预手段,其目的在于通过多模式干预,如运动训练、营养支持和心理管理等,提升患者的耐受能力,进而提高术后康复效果。术前预康复与 ERAS相结合,能够形成围手术期全程管理模式,有望进一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提升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

在本次学术年会的工作坊专题报告会上,以“数字化创新时代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的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s in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for Elderly Patients in the Digital Innovation Era)为主题,周岩冰教授进行了题为 “基于监督下的家庭多模态预康复改善高龄虚弱胃癌患者的临床预后: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GISSG+2201(Supervised home-based multimodal prehabilitation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frail elderly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multicentr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GISSG+2201,NCT05352802)”的主旨演讲。

该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RCT),在中国15家医疗中心展开。研究共纳入36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并按照1:1的比例将其随机分配至术前预康复组(PG)或ERAS组(EG)。研究组(术前预康复组,PG)的患者需接受至少两周的监督式居家“体能锻炼、营养支持、心理调整”为主的多模式术前预康复干预,同时结合ERAS围手术期路径管理。对照组(ERAS组,EG)的患者仅采用传统ERAS路径进行围手术期管理。

研究的主要终点为术后30天内的并发症发生率。次要终点涵盖患者术前功能状态的改变、手术恢复情况、并发症以及其他近期临床结局指标,例如 ICU监护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等。研究结果显示,术前预康复的总体依从性高达93.75%。PG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EG组(17.16% vs. 28.65%,P=0.011),尤其在CDII级并发症和系统并发症方面(P=0.014;P=0.016)优势明显。术前预康复组患者的术前功能状态得到显著改善,在术前6分钟步行测试(6MWT)中,PG组患者相比基线平均增加24米(P

通过这项多中心RCT研究得出结论:监督式居家多模式术前预康复能够增强虚弱老年胃癌患者的生理储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术后快速康复。与单纯的ERAS路径相比,多模式术前康复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手术耐受性和术后恢复能力,为改善此类高危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提供了新的临床依据。

会议主席,来自日本帝京大学医学部外科Takeo Fukagawa教授以及日本大分大学消化外科Takeshi Ebina教授认为,此项研究贴合老龄化社会的背景,聚焦于虚弱老年胃癌患者这一特殊群体。他们指出,虚弱对老年胃癌患者的围手术期恢复及远期预后有着严重影响,同时阐述了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应用过程中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该研究进而引出了术前预康复与ERAS相结合的探讨。整体来看,此选题紧密围绕临床实际问题展开,对于改善老年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大价值。

研究者之声

周岩冰教授:这项研究是一个多中心RCT研究,在山东省胃肠研究协作组的背景下进行,后来又增加了国内的几家其他中心。我们的目标人群是高龄且虚弱的胃癌患者,由于老龄化进程已经成为现实,我们面临的患者大多是高龄老人,体质衰弱甚至伴器官功能不全,这为我们后续的治疗和外科手术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个设想,即在治疗之前给患者进行精准的评估,然后拿出一种科学的办法和临床干预来改善患者的体能状态、功能状态和器官功能以应对我们后续的化疗甚至是外科手术。这是我们讨论的预康复概念,它涵盖患者从诊断到实施包括化疗、外科手术等治疗的整个过程,这也是近几年国际上非常推崇的概念和临床实践。我们需要未雨绸缪,提前将这部分工作归纳凝练成临床问题进行Ⅱ期研究,对比传统数据处理方式,增加针对性的预康复方案,这将有助于改善高龄衰弱老人的手术耐受性、患者恢复状态以及肿瘤相关预后指标等。去年年底我们已经完成数据录入工作,并在日本胃癌年会国际分会场上已经完成数据披露,同时需要与线上专家分享我们的工作情况。研究发现通过预康复处理之后患者的功能得到大幅度提高,手术应对能力也得到改善。患者恢复非常迅速,并发症较传统处理办法明显下降,尤其是呼吸道相关感染的并发症得到较好控制,我们将来可能将其转化为临床实践的高级别医学证据。此外患者住院时间缩短,生活质量指标得到较好改善,这些数据可能成为我们针对特殊人群进行积极处理的有效方法。我们也期待这项工作能够得到广大业内专家的认可和好评,并且成为临床工作的重要部分。

老年化进程超过了我们的预期,这不仅仅是临床实践遇到的问题,国家层面也已经意识到老年人对社会、养老和就医产生的巨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早已经提前规划了健康中国2030,其中一部分是针对老年患者。这方面的工作在国际上有非常好的先例可供借鉴。例如我们的近邻日本,老年人占所有人口的60%~70%,老龄化进程带来的问题在10年前甚至20年前就已经引起了政府的关注,并且得到社会和医疗服务机构的高度重视,使他们的医疗实践得到了非常好的调整。针对老年人就医、接受外科手术以及围术期管理等问题,我们在与国内外很多专家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学习了很多。在中日临床研究专场中,日本专家提出了非常建设性的指导意见,我认为都可以采纳。日本在这方面做得较早,社会也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在中国老龄化问题需要得到政府的进一步高度重视和广大医生、护士以及医院管理者和医保的关注。我们作为临床医生可以通过临床实践、数据分析、高质量临床研究以及数据的收集和获得,为政府和医保决策提供真正的依据。我们能够做的是将这项工作做得更精、更好、更准和更高质量。

来源:肿瘤瞭望消化时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