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华夏大地的历史版图中,邢台是一座闪耀着独特文化光芒的城市。它的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期,黄帝“凿井筑邑”,以井邑合为邢,开启了这片土地的文明进程。黄帝的功绩不仅在于奠定了城市的雏形,其“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的理念,更是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埋下
文:丹枫飞云
在华夏大地的历史版图中,邢台是一座闪耀着独特文化光芒的城市。它的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期,黄帝“凿井筑邑”,以井邑合为邢,开启了这片土地的文明进程。黄帝的功绩不仅在于奠定了城市的雏形,其“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的理念,更是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埋下了深厚的根基。而老子,这位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在邢台西部的广阳山隐居讲学,将“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千古哲思留于此。黄帝与老子的思想,共同构成了“黄老思想”,成为中国道教思想的根源,也让邢台与道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干言岗,黄帝迁居邢台时期,曾躬耕于此,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邢台,百泉竞流,相传黄帝在此发现了地下水的秘密,教民凿井筑邑,即为邢。轩辕黄帝被尊为华夏人文之祖。
广阳山,这座位于邢台的山峰,因老子而充满了神秘的道家气息。山腰处的老君洞,是老子修行布道的地方,在这片山水之间,老子将他对宇宙、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化作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如同一颗智慧的种子,在邢台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老子也是道教的太上老君、太上道祖,这里也是全国第二个老子文化之乡。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思想在邢台不断发展成熟壮大。战国时期,云梦山水帘洞相传成为王禅老祖修行讲学的场所,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风云人物皆出自于此。他们的故事,不仅展现了道家思想在政治、军事领域的应用,也让道教文化在邢台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东汉时期,邢台巨鹿人张角创立太平道,以黄天为上神,信奉黄帝和老子,提出“致太平”的理想。太平道的兴起,标志着道教在邢台从思想传播走向了有组织的宗教实践,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邢台也是中国道教的两大起源地之一,张角被尊为大贤良师、太平道祖。
唐代,皇室尊老子为祖,道教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邢州刺史李质在邢州龙兴观刻唐玄宗亲注的道德经幢,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当时对道教的尊崇,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这座历经千年风雨的道德经幢,依然矗立在邢台的清风游园内,见证着这座城市与道教的深厚渊源。据悉,全国仅有三尊道德经幢。
邢台的道教文化在岁月长河中不断传承发展,诸多神话人物与邢台渊源颇深。张果老,八仙之一,号通玄先生,其历史原型是道教丹道大师张果,邢台广宗人。唐玄宗敕封张果为仙翁,改邢州五峰山为仙翁山 ,并修建栖霞观。传说张果老常倒骑白驴,云游四方,为民间八仙之一。曹国舅,八仙中最后一位被列入仙班的神仙,其历史原型为宋代国舅曹佾,邢台宁晋人,曹皇后之弟。
在邢台,周公与桃花女的传说家喻户晓,他们是真武大帝座下金童玉女转世,汉族传统婚嫁形式很多源于二人结婚斗法的故事,邢台市信都区南石门镇的周公村和桃花村就是这个传说的发源地,在全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婚俗文化 。
邢台北武当山是道教界的北武当,武当之名始于隋代,全国最早,是真武大帝二次羽化修行之地,传说真武大帝与碧霞元君曾斗法于北武当山和小西天鼎梅山。山脚的道庄村是张三丰隐居之地。
邢台的和合二仙、牛郎织女传说,也为这座城市的信仰文化添上一抹温情色彩。他们的形象常出现在邢台的民俗活动与民间艺术中,寓意着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反映了邢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与道教文化相互辉映的,是邢台悠久而灿烂的佛教文化。
南宫普彤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的佛塔,比洛阳白马寺还早一年建成,堪称中国最早的佛塔之一。它不仅是佛教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更是佛教文化在邢台早期传播的重要见证。如今,普彤塔依然屹立在南宫大地上,成为邢台佛教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后赵时期,首都襄国,石勒信奉佛教,高僧佛图澄是西域龟兹人,到襄国(今邢台市),辅助石勒称帝,建立赵国。石勒、石虎对他极为敬奉,他在赵推行道化,所经州郡建立佛寺达八百九十三所。他以神通力吸引统治阶级崇信,注重戒律,为僧团立下良好传统。其德行与学识为佛教义理传入展开新页,下启鸠摩罗什与道安。门下弟子众多,著名的有道安和尚等。、佛图澄在邢台有许多神异事迹,如“幽州灭火”、“龙岗咒水”等。
始建于后赵石勒年间的开元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无疑是邢台佛教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是禅宗二祖传钵之地、七祖神会大师驻锡之所,更是曹洞宗的重要发源地之一。2008年与2010年,开元寺先后出土《六祖能禅师碑铭》残石,揭示了这里作为黄河以北弘扬六祖慧能顿悟禅法重要道场的历史地位。
道生是东晋南朝时期高僧,出生于今邢台市平乡县。他少年时出家,以慧解著称。东晋元兴三年(404年),与慧睿、慧严等同往长安从鸠摩罗什受学,辅佐译经。提出“一阐提人皆得成佛”,以为众生皆有佛性,主张顿悟,倡导《善不受报论》。其对佛性的解说和顿悟成佛说,对中国佛教涅槃佛性理论发展影响很大。
隋代隋文帝送佛祖舍利于此,唐代唐玄宗敕建为开元寺,五代时期,周世宗柴荣尊拜开元寺主持为师,并敕修大圣塔,供奉僧迦大圣舍利。宋代修建圆照塔,忽必烈修复为十三层的普门塔,高百米,可容千人,为古代河北第一塔,并赐名大开元寺,增列为佛教大开元宗,列为皇家寺院。
唐代巨鹿籍法师僧一行是中国密宗的重要传承者和发展者,密宗二祖。他跟随善无畏、金刚智学习密法,成为密宗的一代宗师。他在长安等地传播密宗教义,培养了众多弟子。
在佛教文化里,邢台还流传着千手观音三皇姑妙善的故事。相传妙善是南和县兴林国妙庄王的三公主,她慈悲为怀,舍身救父,感动天地,最终修成正果,成为千手观音。其故事在邢台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人们心中慈悲与救渡的象征,影响着邢台人民的精神信仰与道德观念 。
邢台天宁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虚照禅师曾于1238年受邀主持该寺,他作为曹洞宗第26世传人,亲传弟子28人,度僧百余众,著名的有刘秉忠、普安法师等,还演派出十六字法系,俗称“刘太保宗”。虚照禅师圆寂后,刘秉忠奏请忽必烈,在邢台天宁寺建虚照禅师明公之塔,大书法家赵孟俯为其书名勒碑
金元时期,邢台净土寺的主持万松行秀为佛界泰斗。万松老人主张禅学与净土宗相结合,认为通过禅修的方法可以达到净土的境界,这种思想对后世佛教修行方法的融合产生了重要影响。万松老人门下弟子众多,其中著名的有耶律楚材等。他的思想和学说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佛教界,也对后世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邢台,佛道两教并非孤立发展,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佛道双修”文化景观。这种交融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思想理念的融合。佛教的“心性修养”与道教的“身体修炼”相互补充,形成了“以佛修性,以道修命”的修行理念。修行者通过佛教的禅定来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的开启,借助道教的内丹修炼、导引之术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从而达到身心的全面升华。
在佛道文化的交融还深刻影响了邢台民众的生活和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邢台人既信奉佛教的慈悲为怀、因果报应,又遵循道教的顺应自然、修身养性。每逢佛教法会与道教斋醮,开元寺的晨钟与道观的暮鼓遥相呼应,不同信仰的民众共同参与祈福活动,展现出包容共生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基因代代相传,使邢台孕育出淳朴善良、豁达包容的民风,也让这座城市在历史的变迁中始终保持着独特的精神内核。
邢台,这座承载着佛宗道源的城市,其“佛道双修”的信仰基因是历史赋予的宝贵财富。从轩辕黄帝凿井筑邑、老子隐居布道到太平道祖张角创立太平道教,从佛教第一塔普彤塔到佛图澄、千手观音、万松老人、僧一行到道观佛仙山的云雾缭绕,邢台见证了佛道两教的发展与融合,也塑造了独特的城市文化和精神风貌。在新时代,我们应当珍视这一文化遗产,让邢台的佛道文化继续传承下去,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来源:古都邢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