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是絮语炉火,闲暇之余从事自媒体写作,专注个人成长,分享人生经历、生活感悟,持续发布有温度、有情感的文章,期待你的关注。
我是絮语炉火,闲暇之余从事自媒体写作,专注个人成长,分享人生经历、生活感悟,持续发布有温度、有情感的文章,期待你的关注。
贾平凹在《自在独行》中写道:“亲戚间的缘分,有时候薄如一张纸,捅破了只剩难堪。”
人至暮年,本应活得通透洒脱,却总有人困在亲戚关系的泥潭中,进退两难。
年轻时看重血脉牵连,认为打断骨头连着筋;年过六十方悟透:有些亲戚,走得越勤,伤得越深。
不是人心凉薄,而是岁月教会我们——
与其在消耗中纠缠,不如在清净中自渡。
以下五类亲戚,关系越近越易惹祸上身,聪明人早已默默远离。
一、势利眼亲戚:富时攀附,穷时踩踏
《红楼梦》叹:“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势利眼的亲戚,如同墙头草,永远随着你的境遇摇摆。
你风光时,他们甜言蜜语,摆酒席必邀你坐主位,孩子升学、老人祝寿皆要你表示心意;你落魄时,他们避之不及,连电话都恰好没信号,甚至暗中嘲讽早知他会有今天。
老赵退休前是单位领导,每逢过年,侄儿外甥挤满客厅,连远房表亲都提着礼物来拜年。退休第二年,他因病手术花光积蓄,再过年时,只有一条群发短信:“赵叔,新年快乐!”
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老祖宗早就警告:“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与其被势利眼亲戚当作人脉资源,不如守住三点:
1.富时不显摆,避免成了他人眼红的靶子;
2.穷时不诉苦,不给势利眼踩踏的机会;
3.来往淡如水,逢年过节一句问候足矣。
人到晚年,不必为虚情假意买单。
二、贪便宜亲戚:借钱是习惯,还钱是传说
司马迁犀利直言:“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有一类亲戚,永远把你的付出当作理所应当:
孩子上学要借学费,买房买车要凑首付,连买件新衣都要暗示你表示心意。
最可气的是,他们借钱时痛哭流涕,还钱时装聋作哑,你若催讨,反被扣上小气冷血的帽子。
周姨心疼侄子创业难,把养老钱借出20万,说好三年还清。五年过去,侄子开上豪车,却对她躲躲闪闪。周姨住院急需用钱,侄子竟说:“您没儿女,留着钱也没用,不如再帮我一次。”
心软是病,懂事要命!
《围炉夜话》劝诫:“财不露白,怨不藏心。”
面对贪便宜亲戚,务必牢记三条铁律:
1.救急不救穷,疾病救命可帮,懒惰贪婪不助;
2.借条不能少,亲兄弟明算账,避免日后扯皮;
3.拒绝要果断,宁可当面得罪,不让余生后悔。
你的养老钱,不是亲戚的提款机!
三、是非精亲戚:当面夸你好,背后插你刀
鲁迅冷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有些亲戚像人形喇叭,表面与你亲热,转身就把你家事编成故事四处传播。
他们擅长捧杀:当众夸你儿女孝顺,转头就跟别人嘀咕他家孩子肯定啃老;他们热衷挖坑:一边打听你的退休金,一边向其他亲戚爆料。
李叔把侄女当亲闺女疼,常私下补贴她生活费。某日家族聚会,侄女却当众开玩笑:“我叔的钱不给我花,难道带进棺材?”事后才知,她早向其他亲戚造谣:“老头抠门,连件衣服都舍不得给我买!”
喂饱了白眼狼,寒透了自己的心。
《格言联璧》提醒:“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对付是非精亲戚,必须做到:
1.家事闭口不谈,不给他们添油加醋的素材;
2.夸奖保持警惕,突然的热情往往藏着算计;
守住耳根清净,才能过好晚年清闲。
四、怨气包亲戚:满腹牢骚,把你当情绪垃圾桶
张爱玲犀利道:“中年以后的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一睁开眼,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
更可怕的是,有些亲戚自己活得不如意,便把你当作情绪垃圾桶:
抱怨子女不孝,哭诉配偶冷漠,甚至对社会不公指桑骂槐……他们像黑洞般吸走你的能量,却对你的劝慰嗤之以鼻:“你根本不懂我的苦!”
每次家庭聚餐,表姐必拉着王婶哭诉:“我命苦啊!老公没本事,儿子不争气……”王婶耐心开导两小时,表姐最后抹泪道:“还是你命好,哪像我!”
负能量传染比流感更快,听多了,连自己的夕阳都变得灰暗。
《菜根谭》有言:“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
与怨气包亲戚划清界限,需三步:
1.不主动询问,避免打开抱怨的闸门;
2.不轻易共情,点头微笑比掏心掏肺安全;
3.巧妙转移话题:“听说广场舞队新编了舞,咱们去瞧瞧?”
你的晚年时光,值得浪费在美好事物上。
五、伪善型亲戚:表面热情,背后算计
《庄子》警言:“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最危险的亲戚,往往是笑面虎:
他们记得你的生日,却总在送礼时暗示该换新手机了;他们夸你教子有方,实则想让你帮自家孩子找工作;他们甚至主动提出帮你理财,转眼就把你的积蓄套进陷阱……
陈大爷被表侄的热心感动,将房产过户给他以防身后麻烦,结果表侄立刻卖房卷款消失。
伪善的刀,往往捅得最深最狠。
曾国藩家训:“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
识别伪善亲戚,要看破三招:
1.反常热情必有妖,天上不会掉馅饼;
2.利益话题多绕弯,不接投资理财的话茬;
3.重大决定问子女,别让亲戚插手家产。
晚年守住老本,比虚情假意的热闹更重要。
作者最后想说:
杨绛先生晚年感悟:“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六十岁后,不必活在亲戚的眼光里:
珍惜真心待你的人,一两个知己足慰平生。
烦心的亲戚,该断就断;糟心的事,该忘就忘。
当你学会“薄情”地活,才能深情地享受——
子女承欢膝下的温暖,老伴携手夕阳的浪漫,以及为自己而活的畅快。
来源:絮语炉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