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婚不育,会是当下年轻人的‘生存最优解’?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8 22:52 2

摘要:4月25日,民政部《2025一季度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结婚登记数量,去年一季度是196.6万对,今年少了15.9万对。

年轻人愈发不愿意结婚,是因为钱吗?

4月25日,民政部《2025一季度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结婚登记数量,去年一季度是196.6万对,今年少了15.9万对。

紧随其后,4月26日,各地发钱鼓励结婚、生育的新闻就上了热搜。难道在官方视角中,结婚率低的主要原因是‘钱’,老百姓没钱才不愿意结婚吗?钱当然是主要因素,但并不是全部。

如果大家仔细观察,会发现不婚不育这事,其实在高收入人群中比例似乎更高些,高收入男性不着急,高收入女性独立感更强,对婚育这事也不那么热衷。反而是占多数的普通收入人群,对婚育的需求更大些。

所以,这事跟钱有关系,但不是最关键的。咱们来看几个数据: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80后、90后、00后存活人口分别为2.15亿、1.78亿、1.55亿。

育龄女性方面,2025年20-40岁女性数量,比2020年减少1400多万。女性的减少,进一步加剧了性别比例失衡,造成20-40岁适婚男性比女性多出1750万。

另外,结婚年龄也在推迟:2010年结婚年龄男性平均为25.75岁,女性为24岁。2020年时男性为29.38岁,女性为27.95岁。

总有人说年轻人不结婚,晚结婚是倒反天罡。可实际上,晚婚不是叛逆,是年轻人对现实的妥协,是他们生存的最优解。

结婚年龄推迟,和结婚率降低,原因大体上是相同的:再经济压力之上,文化和观念的颠覆,都在重塑年轻人的婚恋观。

首先,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尤其是短视频的冲击,一方面增加了年轻人恐婚情结,另一方面改变不断地刺激改变着他们的婚恋态度。

短视频的出现,把婚姻中的鸡毛蒜皮都扒了出来,展示在年轻人面前。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两口子吵架,生育孩子的心酸等。

看看现在白天要工作,下班要带孩子,孩子生病时输液打针熬夜陪护,上学后为成绩操心,为教育内卷花钱,补习班接送的中年已婚人群,这些生活场景,哪一个看上去幸福、快乐?整天看这些的年轻人,就像站在笼子外,看着关在笼子里的中年人一样,他肯定不会想跳进牢笼。

短视频出现以前,人们对于婚姻的观念更多是:到了年龄就得结婚。80后大多还有这样的观念,因为生活环境到处都是这样的认识,潜移默化的就被影响着。

但是移动互联网和短视频的出现(2010年之后),让这样的婚姻观念发生了改变,必须结婚的认知受到了质疑。

如果说网络上婚姻的鸡零狗碎,让年轻人恐惧的话,那而网络中追求独立、享受生命等思想的传入,很快就得到了年轻人的认可和追捧。

因为现在这一代年轻人,是在‘鸡娃’热潮中长大,童年最苦的一代孩子,同时伴随着高校扩招,他们大多接受过更好的教育。于是,很魔幻的一幕出现了。

他们因为童年缺乏快乐,所以对痛苦的感知异常敏感。进入社会工作后,又被恶劣的职场环境所折磨,成年后的生活和生命依然体会不到快乐,于是很容易认同‘生命需要享受’的观念。

这种‘享受生命’的思潮,轻易变瓦解了‘必婚’的千年信仰。

在工资只能够养活自己的情况下,爱情、婚姻、孩子、未来,对于他们来说,不是虚无缥缈,而是痛苦加成。

婚姻再男性看来,是彩礼、车、房,是几十、上百万的支出,对于女性而言,代表着身心上的巨大付出,以及时间上十多年的捆绑。

再这些恐惧的支配下,不婚不育不是叛逆,而是生存的最优解。

不用我说,大家对此应该都深有体会。近些年每年上千万的大学毕业生,社会上根本没有那么多工作岗位,于是我们看到了博士当中小学教师、送外卖、养猪、考编,博士都这样了,其他人能好到哪去?

为了讨得一份工作,他们只能降低薪资要求,妥协着接受加班、单休等压榨。

网络上盛行00后整顿职场,现实里他们被迫接受不公。‘你不干,有的是人干’,这句话面前,谁能不低头。

不是不想抬头,是活下去的信念让他们没底气说不。他们拿着不高的收入,除去吃喝租房,几乎剩不下什么钱。

有人觉得他们被手机侵害了,只知道刷视频、玩游戏。可实际上,是因为没啥钱不敢出门。

随便去个超市,百十块没了却买不到多少东西;和朋友逛个街、聚个会,人均没个一两百下不来。而躺在家里,一方面可以省钱,另一方面是为了给自己充电,第二天才有力气当‘牛马’。

职场内卷卷走了青春,也卷走了对婚姻的期待。结婚率降低的更深层次原因,来自于对未来不确定。

大学生毕业就23、4岁了,刚毕业时他们被职场嫌弃没经验,除了少数头部高校毕业生,大多数拿着3000-5000的工资。

另一面,有经验的人却面临着35岁职场危机,被嫌弃年龄大、工资要求高,甚至正常地照顾老人孩子,都被认为是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被家庭分心。

‘35岁危机’未到,年轻人却已提前学会‘不婚保命’。

女性更惨,23-35这个年龄,恰好是女性生育的黄金期,许多企业因‘此’而歧视女性。没结婚的,企业觉得将来她结婚怀孕,不能解雇还要支付工资,划不来;怀孕生育的,孩子小企业认为工作会分心,孩子大的企业又担心多年不工作,能力落伍。

这就很恶心了:结婚后,如果仅靠男性一人的工作收入,多数都不足以支撑三口之家日常开销,女性必须也得外出工作挣钱,不然这个家就得‘破产’。

可工作,男性就10多年黄金期,女性怎么都被嫌弃。所以你看,不结婚、不生育,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自然而然就成了最优解。

因此,靠发钱提高结婚率,除非发的足够多,否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也带不来改变。

说到婚姻,许多人都忘记了婚姻的本质,以为婚姻是爱情的证明。并不是,婚姻最原始的本质,是为了生育、抚养子女。

几百万年前,那个人和动物没啥区别的时期,咱们跟动物一样没啥羞耻心,到了发情期,在天地之间就把事办了。办完后,雄性拍拍屁股走了,雌性也不会追着雄性要其负责。

怀孕产子,都跟雄性没关系。没办法,那时候没有责任这种观念,更别提养育后代了。

可在那个时代,吃喝靠打猎,万一再有个病什么的,又没啥医疗水平,所以后代存活率很低,并不利于种族延续。

慢慢的,一些‘聪明’的人逐渐意识到,得让雄性承担起养育后代的责任,才能更好的保证种族延续。毕竟雄性力量上有优势,能获取更多的生存物资,主要也就是食物。

于是男性和女性就开始被绑定在一起了,又经过漫长的进化,在后石器时代(距今一万五至五万年前),婚姻的初级形态出现。而后经过夏商周等朝代,一代代地传承、完善,保留下来。

可以说,婚姻制度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人类种族延续至今,并继续延续的几率。

其实在2000年以前,结婚相对简单一些,那时候父母把孩子拉扯大,成人后自由恋爱也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好,适龄男女自然地结婚、生育,很少有人有太多想法。

主要那时候大家普遍都没啥钱,更没啥高深的文化认知,社会也不怎么丰富,人们的欲望很容易满足。老一辈结了婚,即使磕磕绊绊,都能相伴一生,这也是千百年来传承的婚姻观。

所以,婚姻原始的功能,是为了繁衍后代。但随着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婚姻也被注入了更多的含义和内容,比如爱情、物质、幸福。而繁衍的后代也增加了教育、品行、选拔等成长任务。

婚姻,变得复杂。

其实结婚率降低这事,不只发生在咱们这边,那些比咱们更早进入工业化的发达国家,也比咱们更早进入结婚率下降、生育率低的进程。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结婚率便持续下降。1982年间,每千人中有10.6对结婚,2018年,这个数据下降至6.5对。同样的情况在欧洲、日本等多数国家都在发生。

这也许是发展的必然,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如今的结婚率低,生育率下降,就是负面影响之一。

根据外国的经验,结合咱们的国情来分析,这种情况是很难短期改变的。

国家层面和多数人都觉得,结婚降低会给社会带来巨大不安定,会影响国家未来的发展,毕竟咱们的优势就是人口资源带来的巨大生产力。

尤其是咱们国家即将步入老龄化时代,结婚率低必将带来人口负增长,人口总量大幅下跌的结果,届时所产生的影响会更大。

国家层面肯定是能看到这些隐忧的,因此才会在前段时间做出调整,比如结婚不需要户口本,移风易俗建议取消彩礼。如今的发钱鼓励结婚生育,也是在尝试改善。

想要提升结婚率,提高生育率,说简单也简单,让老百姓生活幸福些,对未来充满信心即可。人本来就有繁衍的欲望,现在只是被更大的生存欲望压制着,不敢释放。只要消除老百姓对生存的担忧,结婚率生育率大概率就能得到改善。

只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其实,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么想过,结婚率走低,出生率降低,咱们现在担忧,是基于对当下情景,对未来做出的判断。那有没有可能对未来而言,人口减少可能是一件好事呢?

就比如一些人说的,这个世界资源就这么多,人少了竞争没那么激烈,每个人所能得到的就更多,更容易生存下去。

这种想法未必一定是错的,甚至咱们可以想得更大胆一些。

现在地球总人口接近80亿,如果像灭霸那样弹个响指,随机减少一半,或许未必就是坏事。

咱能能想到的结果可能会有:生产力大幅下降,科技进步速度放缓,探索宇宙进程减速等,但是这些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人类,一定要高速发展,要非常先进的科技吗?那些先进科技有利于人类种族延续吗?

文章最为想跟大家讨论一个问题:人口减少,你觉得有没有可能是一种优胜劣汰的自然平衡机制在起作用?

就像年轻人不结婚,不是不想,而是在生存压力下妥协,只是一种利己的本能而已。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喜欢请三连!

来源:占理儿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