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振钢:科技与人才是我最珍视的两粒种子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8 23:35 2

摘要:“最美科技工作者”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精神面貌的缩影。近日,我省启动2024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省科协特推出“最美”谈“争先”系列宣传报道,邀请“最美科技工作者”围绕“四高四争先”战略部署,谈感受谈体会谈展望,以弘扬自立自强的

○“最美”谈“争先”系列报道

“最美科技工作者”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精神面貌的缩影。近日,我省启动2024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省科协特推出“最美”谈“争先”系列宣传报道,邀请“最美科技工作者”围绕“四高四争先”战略部署,谈感受谈体会谈展望,以弘扬自立自强的“最美”精神、讲好奋勇争先的“最美”故事,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聚焦“四高四争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

40年俯身麦田,10余个小麦良种破土而出,近5亿亩金黄麦浪翻涌成海……这是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用岁月和脚步丈量出的科研争先刻度。

当被问及“最钟爱哪个品种?”

茹振钢说:“科技与人才,才是我这辈子最珍视的两粒种子。”这个充满智慧的“擦边球”,道破了农业科研的终极命题——让良种扎根泥土,就必须让创新精神与人才梯队深植于时代沃土。

面对小麦育种领域高产与优质难以兼顾、抗逆性与适应性矛盾突出的行业瓶颈,茹振钢团队另辟蹊径,通过基因组装技术重构作物遗传密码,成功培育出矮抗58、百农4199等标志性品种。其中,矮抗58作为我国近三十年最具里程碑意义的突破性品种,累计推广超3亿亩,创造增产效益逾300亿元,为端牢中国饭碗提供坚实种源保障。这一系列成果的取得,源于茹振钢“敢为人先、敢涉险滩”的科研精神——他带领团队在实验室与试验田间构建起“三级创新体系”,使科研选题始终紧扣农业发展痛点,科研成果直指生产一线需求。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基,更是乡村振兴的命脉。”茹振钢创新实践“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通过河南省特色行业学院等平台推动校企种质资源双向流动,联合企业共建智能化育种基地与人工气候室,打造“课堂-田间”无缝衔接的实践场景;另一方面,实施定向培养计划,为基层农业主体输送既通理论又精实操的“永久牌”科技人才。这种产教融合机制已培育出大批复合型农业科技人才,他们如星星之火,燎原于中原乡村沃土。

茹振钢深知,科技成果必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他创新“科研单位+合作社+农户”推广模式,在新乡、周口等地建立万亩高产示范方,让农民亲眼见证新品种的增产潜力。通过每年举办百余场技术培训,将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实用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户亩均增收超300元。更进一步,他推动小麦产业向精深加工延伸,引导优质强筋小麦进入食品工业领域,实现从“卖原粮”到“卖商品”的价值跃升,带动农业产业链现代化转型。

面向省委“四高四争先”战略部署,茹振钢正谋划更宏大的创新版图:深化农业与工业科技跨领域协同,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支持科研人员扎根生产一线突破关键技术;完善“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让更多创新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在他看来,科技兴农永无止境,“每一粒种子的突破,都是新征程的起点”。

从实验室到广袤田野,茹振钢以科学家之智、教育者之诚、耕耘者之毅,将科技与人才两粒种子播撒在中原大地。他用金色麦浪绘就的丰收图景,不仅诠释着科技工作者的初心使命,更为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河南方案”。在这条永不停歇的科技兴农之路上,他始终是那个永葆赤子之心的麦田守望者。

茹振钢,男,汉族,中共党员,1958年12月出生,河南沁阳人,党的十九大代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原学者、河南省优秀专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现任河南省小麦研究会副理事长、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庄巧生小麦研究贡献奖、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等奖励,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19年,入选河南省首届”最美科技工作者“。

从事小麦育种科研工作44年来,茹振钢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河南省项目等20余项。培育并推广了百农64、矮抗58、百农418、百农4199、百农1316、百农5819等一系列小麦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4亿多亩。其中,矮抗58作为我国近三十年来最具突破性的小麦品种,已累计推广3亿多亩,实现增产效益300多亿元,荣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新品种百农4199具有麦香味优质品质,近6年累计种植5000多万亩,近四年被农业农村部遴选为主导品种,2023年被列入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2024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来源:河南科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