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 年 10 月 24 日,地平线以 18 倍超额认购登陆港交所,成为近三年中国科技公司境外上市规模最大案例。挪威主权财富基金、特斯拉前第一大股东柏基等国际资本的涌入,印证其 “中国智驾技术代言人” 地位。创始人余凯在 2025 极客公园大会上重申:“3
2024 年 10 月 24 日,地平线以 18 倍超额认购登陆港交所,成为近三年中国科技公司境外上市规模最大案例。挪威主权财富基金、特斯拉前第一大股东柏基等国际资本的涌入,印证其 “中国智驾技术代言人” 地位。创始人余凯在 2025 极客公园大会上重申:“3 年技术拐点,5 年 L4 大规模落地。” 这个曾被视为 “疯狂” 的预言,正随 2025 年征程 6 芯片量产、HSD 系统上车而成为行业共识。
然而,行业繁荣背后暗流涌动 ——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高速事故致 3 人死亡、国家工信部紧急整顿智驾夸大宣传等事件,暴露出技术落地的复杂性与监管滞后的矛盾。
2015 年,当共享经济席卷中国,余凯放弃互联网高薪,一头扎进智能驾驶芯片的无人区。彼时行业沉迷模式创新,他却看透本质:中国车企愿为芯片付费,却吝于软件投入,唯有 “算法 + 硬件” 协同才能构建壁垒。
余凯
车规级芯片 5 年研发周期虽长,却让初创公司与巨头站在同一起跑线 —— 时间,成了最公平的竞争货币。团队从 0 起步,2019 年推出首款车规芯片 “征程 3” 时,电动化浪潮正盛,智能化尚处萌芽。但余凯坚信:“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
这种超前布局在 2020 年迎来转机,随蔚来、小鹏等新势力崛起,地平线成为唯一能与 Mobileye、英伟达抗衡的中国玩家。
2024 年数据显示,其在中国辅助驾驶芯片市场份额跃升至 33.97%,登顶第一,累计出货量超 800 万套,覆盖 200 余款车型。
地平线的逆周期选择并非孤例。
2017 年成立的希迪智驾,在商用车自动驾驶领域经历 “死亡谷” 考验。2020 年,这家公司将开放道路技术迁移至矿山场景,用两台 20 年车龄的燃油矿卡完成技术验证,最终在江苏句容台泥水泥矿实现全无人驾驶编组作业。
网络新闻
2024年,其无人驾驶矿卡在黑山露天煤矿与 800 多台有人驾驶车辆混编,创造全球最大规模无人驾驶作业纪录。希迪智驾的突围印证了余凯的判断:“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非共识中坚守初心,时间终会奖励那些看得更远、熬得更久的人。”
上市后的地平线加速释放技术势能。2025 年 4 月产品发布会成为行业里程碑:新一代征程 6P 芯片算力达 560TOPS,能效比 1.5TOPS/W,专为端到端大模型优化;L2 城区辅助驾驶系统 HSD 实现感知精度超人类 10 倍、决策延迟 0.1 秒,通过 “弹夹系统” 让硬件可插拔、软件可升级,用户后期升级成本降低 60%。
网络新闻
商业落地同步爆发:与奇瑞达成 HSD 全球首发,星途车型 2025 年 9 月量产;大众集团深化合作,基于 HSD 研发 L2++ 技术,2026 年落地旗下车型。
截至 2025 年 Q1,地平线合作车企超 40 家,覆盖中国前十大整车厂,征程 6 系列获超 20 家车企定点,预计年内搭载超 100 款车型。技术创新更获国际认可,HSD 交互界面摘得 2025 年 iF 设计大奖,成为首个获此荣誉的中国智驾系统。
对比案例:英伟达的生态霸权
地平线的技术跃迁与英伟达的生态构建形成镜像。
这家 GPU 巨头通过 CUDA 平台构建开发者生态,占据数据中心 GPU 市场 98% 份额。其策略与地平线的 “弹夹系统” 异曲同工 ——“技术创新是矛,生态壁垒是盾。” 但地平线更强调本土化适配:与大众合资的酷睿程团队已达 500 人,中国智驾技术首次进入国际车企核心供应链,改写全球产业链格局。
网络新闻
蔚来萤火虫的全球征战
2025 年 4 月 19 日,蔚来与地平线合作的首款车型 “萤火虫” 正式上市,标配征程计算方案,128 TOPS 算力配合 24 个高性能感知硬件,智能领航辅助 NOP 覆盖 99% 的高速及城市快速路。
这款面向全球市场的高端智能电动小车,不仅通过中欧双五星安全认证,更搭载地平线 HSD 系统,在狭窄车位泊车等场景展现出超越人类驾驶员的精准度。
蔚来 CEO 李斌直言:“地平线的技术让我们在欧洲市场拥有了与特斯拉竞争的底气。”
小米 SU7 施工路段碰撞致 3 人死亡等事件
行业警示:安全事故与监管重拳
然而,技术狂飙背后暗藏危机。2025 年 3 月 19 日大广高速侧翻事故、3 月 29 日小米 SU7 施工路段碰撞致 3 人死亡等事件,暴露出智驾系统对复杂场景的识别缺陷。
国家工信部紧急出手,2025 年 4 月 16 日明确禁止使用 “自动驾驶”“高阶智驾” 等宣传用语,违规企业或面临刑事追责。
地平线虽未直接涉及事故,但行业整顿倒逼技术迭代 ——HSD 2.0 版本引入 “影子模式” 实时学习用户驾驶习惯,紧急避障响应速度提升至 0.2 秒,比特斯拉 FSD 快 0.1 秒。
站在量产临界点,地平线将目光投向全球:300/600/1200 元梯度的 HSD 方案,把智驾硬件成本控制在 4000 元以内,让 10 万元级家用车也能拥有城区自动驾驶能力,推动 “智驾平权” 落地。
余凯在 2025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强调:“智能驾驶的终极竞争是信任体系的构建。” 地平线推出用户智驾信任度模型,通过透明化 HMI 界面和类人防御性驾驶策略,解决 “敢不敢用” 的心理壁垒。
网络新闻
行业对标:华为的 “车路云” 协同
华为乾昆智驾 ADS 4 在 2025 年上海车展发布,通过 “云端世界引擎 + 车端世界行为模型” 架构实现高速 L3 商用。其全维防碰撞系统 CAS 4.0 覆盖全时速、全方向及全天候场景,与地平线的 HSD 形成差异化竞争。
但地平线更聚焦 “单车智能” 的普惠性 ——“让技术下沉,比追求极致性能更重要。” 例如,HSD 在 2025 年 Q1 的出货量中,70% 来自 15 万元以下车型,而华为 ADS 4 的用户中,85% 为 30 万元以上车型。
网络新闻
竞争压力:Mobileye 与特斯拉的技术围剿
地平线的突围之路并非坦途。Mobileye 于 2025 年 4 月 17 日量产 EyeQ6L 芯片,算力达 EyeQ4M 的 4.5 倍,计划三年内装备 4600 万辆汽车;特斯拉 FSD 累计行驶里程突破 16 亿公里,马斯克宣布年底前推出无人监管版本。
这些对手的技术迭代与生态布局,迫使地平线在保持性价比优势的同时,加速构建 “算法 + 硬件 + 数据” 的闭环壁垒。
从 2015 年的孤独探索到 2025 年的全球瞩目,地平线印证了一个商业真理:真正的价值,诞生于多数人的 “不理解” 中。
余凯
当余凯在上市次日便奔赴客户现场,当团队在 9 年里扛住无数次质疑,他们始终相信:在产业低迷期播下的种子,终将在技术拐点绽放。
正如地平线办公室墙上的标语:“不是看到曙光才坚持,而是坚持才能看到曙光。”
智能驾驶的浪潮中,地平线已从 “中国追赶者” 蜕变为 “全球定义者”。
余凯的终极愿景 ——“让机器的归机器,人的归人”—— 正随技术落地照进现实。这或许就是穿越周期的本质:当别人计算当下,他们计算的是时间的复利;当别人争夺份额,他们构建的是产业的未来。
“在技术的寒冬里,那些敢于埋下时间种子的人,终将在产业的春天收获整个森林。”
【素材源自@开始链接的播客】
来源:小志一直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