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26日,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上,一台长达28米、重超百吨的“超级冰箱”震撼亮相——由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全球最大万瓦级氦制冷机正式发布!这台能在液氦温度(零下269℃)下实现10000瓦制冷量的国之重器,标志着我
【零下269℃的“中国温度”:全球最大万瓦级氦制冷机首秀引爆科技圈】
2025年4月26日,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上,一台长达28米、重超百吨的“超级冰箱”震撼亮相——由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全球最大万瓦级氦制冷机正式发布!这台能在液氦温度(零下269℃)下实现10000瓦制冷量的国之重器,标志着我国突破超大型低温装备“卡脖子”技术,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该核心能力的国家!
【黑科技参数揭秘:15万转/分钟!中国精度改写行业极限】
这台“极寒心脏”以硬核数据定义新标杆:
- 极速制冷:液化率高达3370升/小时,单台即可满足大型科研装置需求;
- 精密控制:氦气体轴承透平膨胀机转速达10万-15万转/分钟,误差小于0.1毫米,媲美航空发动机精度;
- 全链自主:氦气压缩机、低温换热器等核心部件100%国产化,综合能效比国际同类产品提升12%。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每一步,都是中国标准的胜利!”项目负责人胡忠军研究员如此评价。
【点燃“人造太阳”:可控核聚变装置的核心引擎】
万瓦级氦制冷机是可控核聚变研究的“生命线”,为超导磁体提供极致低温环境。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采用的3台同级别设备均依赖进口,而中国版“极寒心脏”已确定应用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助力核废料处理技术跨越式发展。同步亮相的500瓦级小型制冷机,还将为合肥先进光源(HALF)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提供技术保障,推动生命科学、材料研究进入纳米尺度时代。
【产业蓝图:从液氢储运到量子计算的“低温革命”】
这台设备的意义远超科研领域:
1. 清洁能源破局:液氢储运成本降低40%,推动氢能重卡、氢电联产大规模商用;
2. 量子计算飞跃:为超导量子计算机提供稳定极低温环境,比特数突破千位大关;
3. 医疗设备普惠:核磁共振仪维护成本直降30%,基层医院高端设备覆盖率提升。
据测算,该技术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年产值超200亿元,助力我国在新能源、高端装备领域抢占全球话语权!
- 产学研深度融合:中科院理化所联合20余家产业链企业,攻克柔性密封、超高速轴承等50项关键技术;
- 场景驱动创新:开放合肥光源、EAST核聚变装置等真实场景加速技术验证;
- 政策强力支撑:国家将超低温装备列入“十四五”重大专项,多地设立百亿级产业基金。
从被封锁到全球领跑,万瓦级氦制冷机的诞生,不仅让中国掌握了“创造极寒”的终极能力,更点燃了可控核聚变能源革命的希望之火!
来源:武器进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