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乳腺肿瘤 “绝缘体”!福建医生点名:这类人患癌风险更高!别低估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9 09:10 3

摘要:乳腺癌是我国女性最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2022年中国乳腺癌新发病例数为35.72万例,在女性癌症中仅次于肺癌,占癌症新发病例数的15.6%。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最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2022年中国乳腺癌新发病例数为35.72万例,在女性癌症中仅次于肺癌,占癌症新发病例数的15.6%。

为了更好地防治乳腺癌,4月23日晚,福建卫生报《大医生开讲》直播间邀请到了福建省肿瘤医院乳腺内科主任医师黄伟炜,乳腺外科主任医师曾毅,乳腺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王丽莉,共同探讨乳腺癌的前沿防治知识,让患者了解更多保乳存育的方法。

(点击图片观看直播回放)年轻不是乳腺肿瘤的“挡箭牌”

年龄是癌症的双刃剑

我国乳腺癌一大特点是发病年龄较西方早约10年。据复旦大学肿瘤医院在2007年至2020年登记的66201例乳腺癌患者的数据显示,我国小于40岁乳腺癌患者占所有乳腺癌比例约14.9%,小于35岁者占6.5%。

黄伟炜在直播中特别提醒,年轻不是乳腺肿瘤的“挡箭牌”。对乳腺健康重视不足、对早期症状认知不够,或者是低估了年轻时期的患癌风险,导致很多年轻女性延迟诊断。因此,特别是有家族史及高危风险的年轻女性要加强体检。

黄伟炜强调年龄是把双刃剑,与年长患者相比,年轻乳腺癌患者的复发和转移风险更高,总体生存率较低。随着年龄增长,肿瘤的发展可能相对趋于惰性,生长速度也比较缓慢。

然而,高龄人群尤其是70岁以上的老人,身体素质较差,难以耐受综合治疗,进而导致治疗效果也会受到一定影响,这也是高龄患者面临的困境。

综合治疗让患者获益最大

保乳让患者活得更自信

“乳腺癌治疗以往都局限于外科手术,但现在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手段丰富,涵盖手术、内科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等,这使得乳腺癌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好,局部复发率也越来越低。”曾毅说。

当患者确诊为乳腺癌后,医生会根据肿瘤大小、分子分型等因素,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新辅助治疗

一般来说,若肿瘤大于5公分或者伴有淋巴结转移,尤其分子分型为三阴型或HER2阳性的患者,即使肿物仅大于2cm都建议进行新辅助治疗,这有助于患者肿瘤的控制、制定后续治疗策略及生存期的延长。

对于Luminal型乳腺癌、肿瘤较小且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会直接进行手术。

此外,“符合条件的乳腺癌患者可选择保乳手术,在保证肿瘤安全切缘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留乳房外形,帮助患者重建生活自信。”曾毅提醒,保乳手术的核心是根治肿瘤与保留外形并重,需严格筛选符合指征的患者。适合保乳的患者需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 患者需明确表达保留乳房的意愿,并充分了解术后需配合放疗及长期随访的必要性。

肿瘤分期符合要求。临床分期为Ⅰ期或Ⅱ期(T1-T2,肿瘤直径≤5cm),且无远处转移。对于肿瘤较大(如3-5cm)但乳房体积较大者,或经新辅助化疗后肿瘤降期至Ⅰ、Ⅱ期者,也可考虑保乳。

可实现阴性切缘。手术需确保肿瘤完整切除且切缘阴性,通俗来讲,就是手术切缘无癌残留。

心态很重要

别让“过度焦虑”成为康复的绊脚石

女性的乳房不仅是生理器官,更承载着女性的自我认同、社会角色和情感价值。因此,乳腺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除了面对疾病本身,还可能经历身体形象改变、社会适应困难、心理创伤等多重挑战。

王丽莉表示,医学上,可以通过保乳手术让乳房外形得以保留,通过重建手术帮助恢复自信。但真正的康复,不仅是身体的痊愈,更是心理的重建。

临床中,许多患者术后会经历焦虑、抑郁、社交退缩等问题,甚至因害怕复发而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需要警惕的是“过度焦虑”对康复的负面影响。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自我实现的预言”,即一个人如果长期沉浸在某种心理状态中,行为会不自觉地朝这个方向靠拢。例如:过度担心复发,导致睡眠差、免疫力下降,反而增加风险;积极面对生活,让心态放松、身体状态更好,更利于长期康复。

那么如何调整心态?王丽莉建议:

●病友互助:如参加“粉红丝带”俱乐部,让患者看到康复的希望;

要有科学认知:乳腺癌的复发风险并非不可控,规范治疗、定期随访是关键;

●转移注意力:多参与社交、培养兴趣爱好,如绘画、摄影等,减少对疾病的过度关注,让生活重新充满正向能量;

●正向引导:家人朋友可以多陪伴、多鼓励,帮助患者建立积极信念。

↓↓↓

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福建卫生报、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支持单位: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刘伟芳

主播:陈香 摄影:郑波

导播:陈筱蔚 摄像:郑波 章立强

助理:陈筱蔚

来源:福建卫生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