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红色资源 赓续英烈血脉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9 09:21 2

摘要:烈士纪念设施作为重要的红色资源,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记忆,是党史学习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更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精神丰碑。近年来,三门峡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烈士褒扬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分级分类管理、多元协同聚力,依法依

守护红色资源 赓续英烈血脉

烈士纪念设施作为重要的红色资源,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记忆,是党史学习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更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精神丰碑。近年来,三门峡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烈士褒扬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分级分类管理、多元协同聚力,依法依规推进烈士纪念设施提质改造,持续管好用好红色阵地资源,坚决扛稳扛牢“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守护者”政治责任,让英烈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精细修缮,红色匠心擦亮“英雄地标”

2022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统筹部署和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指导下,市、县两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办法》,以“保护为先、修缮为要、传承为本”为主线,通过系统化普查建档、精准化分类管护、多元化赋能升级,推动全市烈士纪念设施从“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转变。

规划先行,构建分类保护体系。坚持“一园一策”“一墓一档”,按照“底数清、情况明、责任实”的要求,对全域烈士纪念设施进行精准普查,对全市13处烈士陵园、1815座烈士墓(其中有名烈士墓1028座、无名烈士墓787座),以及36座纪念碑、8座纪念馆、6座纪念亭、7处纪念广场、4座纪念塔、2座纪念堂、2座骨灰堂、1处烈士英名墙和8处其他纪念设施,逐一建立数字化台账,并按照“应迁尽迁、集中管护”原则,将145座零散烈士墓统一迁入标准化烈士陵园,实现“散墓成园、集约管护”,同时对444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烈士墓采取“最小干预”原则就地修缮,保留碑体风化痕迹、周边原生植被等历史风貌,让每一处烈士纪念设施都成为“可触摸的历史活教材”。

多元聚力,推进品质提升工程。建立“中央支持、地方筹措、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累计投入8000万元实施烈士纪念设施提质改造工程。其中,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800万元,陕州区、卢氏县等地筹措资金7200万元,全面完成13处烈士陵园基础设施改造、环境景观优化和展陈功能升级。改扩建后的陕州区烈士陵园,通过充实展陈文物、史料,引入声、光、电多媒体设施,极大丰富了展览形式与内容,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烈士纪念设施,成为我市集缅怀祭扫、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传播于一体的重要阵地。

示范引领,激活多维红色价值。为切实发挥省级、市级烈士纪念设施的示范标杆作用,三门峡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制定印发了《关于申报评定第二批市级烈士纪念设施的通知》,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申报评定工作,推动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与价值挖掘深度融合。卢氏县整合县域零散烈士纪念设施与红色场馆等资源,串联打造红色教育精品路线;渑池县聚焦英烈事迹挖掘,将情景党课、互动宣讲、仪式体验等沉浸式教育形式融入纪念活动,推动缅怀追思向精神传承转化升级。经严格审核评定,今年4月,卢氏县烈士陵园、渑池县烈士陵园被市政府批准命名为市级烈士纪念设施。

多元协同,常态长效守护“红色根脉”

产权明晰是长效保护的前提,制度创新是持续管护的关键。三门峡市以“红土产权”专项行动为突破口,构建“法治保障+多元共治”管护新格局。

产权确权,破解历史遗留难题。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联合自然资源、民政等部门成立工作专班,针对烈士纪念设施土地权属不清、规划手续不全等“老大难”问题,创新“政策研读+现场办公+个案突破”工作法,市纪委监委驻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纪检监察组同步介入,建立“周调度、月通报、联合督导”机制,仅用7个月时间,在全省率先完成13处烈士陵园的不动产确权登记,并依法划定保护范围、设立保护标志,从法律层面为红色资源装上“安全锁”。

标准管护,夯实管护法治根基。在强化产权保障的同时,三门峡市同步开展烈士纪念设施提质改造“回头看”行动。严格对标《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办法》,落实“六个一”标准,设置一个醒目标示、完善一份事迹简介、设立一座规范墓碑、勘定一个保护边界、健全一份管理制度、整修一条通行道路。同时,构建“行政+司法+人大”多维监督体系,联合纪检监察机关实地督导烈士纪念设施管护情况,推动问题整改落实;邀请人大部门开展执法检查,协同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督察,压实管护责任,筑牢烈士纪念设施保护法治屏障。

制度创新,建立长效管护体系。制定出台了《三门峡市关于加强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的实施方案》《三门峡市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县、乡、村三级管护责任,建立“定期巡查、及时修缮、动态更新”管护机制,实现基础信息、维护修缮、活动组织等数据的标准化存档管理。通过构建责任明晰、流程规范、数据可溯的制度框架,推动烈士纪念设施管护工作从“经验驱动”向“制度赋能”跃升,形成常态化、可持续的管护机制。

发挥功能,薪火相传映照“红色课堂”

为充分发挥烈士纪念设施“红色基因库”政治优势,全市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深挖本地红色资源的历史价值与时代内涵,通过丰富多元的形式礼赞英烈,推动英烈精神在全社会生根发芽、深入人心。

教育浸润,开展“沉浸式”现场教学。联合团委、少工委、关工委、教体局等部门创新开展“红领巾向英烈致敬·纪念碑下思政课”主题实践活动。邀请“南疆保卫战”老兵、烈士后代、关工委德育报告团成员在烈士陵园、纪念场馆开展沉浸式现场教学。通过仪式教育、情境教学和互动体验,带领青少年在沉浸式的氛围中增进对“先锋、英烈、传承”的深刻理解。今年3月,该活动被《河南日报》、大象新闻等多个平台报道,相关话题浏览量超30万次,成为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生动实践。

全域联动,构建“立体化”传播矩阵。围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一主题,广泛开展“清明祭英烈”系列活动。今年,全市3.28万人次走进烈士陵园,开展祭扫仪式、主题党课、敬献花篮等活动;“云端祭扫”平台开通“为烈士寻亲”“鞠躬献花”“留言追思”等功能,访问量达13万人次,实现“足不出户祭英烈”。同步开展“致敬英烈·关爱烈属”专项行动,深入灵宝市、卢氏县等多个乡(镇)社区,走访慰问10余户烈属家庭,解决优待证办理、安置政策落实等实际问题7件,让“崇尚英烈、关爱烈属”成为城市文明新风尚。

科技赋能,探索“数字化”传承路径。清明节前夕,渑池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河南广播电视台,运用大数据比对、AI数字还原技术,为牺牲77年的续海露烈士寻亲。历时3个月,跨越晋豫两地,走访多个部门和乡(镇),最终找到了烈士的亲人,并通过技术手段复原烈士音容笑貌,实现与亲人的“跨时空对话”。这一创新举措在河南广播电视台“跨越时空的心愿接力”清明节特别节目中播出后,引发社会广泛共鸣,全网点击量超50万次,以科技赋能人文传承,让烈士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全新生命力。

征程万里,初心如磐。三门峡市将始终牢记“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初心使命,以更高标准守护烈士纪念设施,以更实举措讲好英烈故事,以更深的情怀传承英烈精神。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凝聚起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磅礴力量,在新征程上续写烈士褒扬工作的崭新篇章。 (张怡倩 张晓永)

来源:三门峡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