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汽车行业迈向电动化与智能化的今天,只要车上装满“冰箱彩电大沙发”等舒适配置,就可以被标榜为“豪华”车,而“品质”与“安全”似乎渐渐不再是车企们重点宣传的方向。
在汽车行业迈向电动化与智能化的今天,只要车上装满“冰箱彩电大沙发”等舒适配置,就可以被标榜为“豪华”车,而“品质”与“安全”似乎渐渐不再是车企们重点宣传的方向。
当下,随着消费者购车理性回归,对于品质的需求也愈发强烈。他们并不需要非昙花一现的“快消品”,具备豪华高品质的“耐用安全”才是第一选择。
但“造车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或许只有那些凭借足够耐力推动企业永续发展的长期主义者,才深有体会。当然,最早以“豪华”进入中国市场的一汽奥迪则有着极高的发言权。
一、看不见的测试才是实力的底气
在车上,一个错误的反馈、一个延迟的感知,可能就是一场事故。所以车企的创新更要严谨,更要有无数的测试,无数的标准。一汽奥迪在产品交付前做了无数的测试和实验,确认在实验后依旧保持稳定才交付到用户手中,让用户使用1年甚至10年都有着一样的使用体验。
在占地3.2万平方米的碰撞中心,价值2亿元的试验设备正进行着超越行业标准的安全验证。这里不仅完整覆盖C-NCAP、C-IASI标准规定的所有碰撞试验,还有一些高于国标和行业标准的奥迪标准碰撞试验,在上市之前奥迪品牌车型往往要进行高达100次的碰撞实验,耗费40余台碰撞实验车。
在一汽-大众试验场,一汽奥迪的任何一款车型投放市场前,进行道路耐久强化试验以及道路耐久交变试验,耐久强化试验区1:1复制德国大众埃拉试验场EVP试验区,按照大众集团全球标准,“浓缩”了世界上最恶劣的16种特殊路面,总长度2.4km,包含铁饼路、比利时路、坑洼路、泥浆池、盐水池等,更多考量的是整车底盘强度和车身的刚度。在耐久交变试验区,还要经受58组弯道、28种特殊路况考验,试车员连跑8个多月,共计10万公里,相当于普通用户日常驾驶的30万公里。通过这一系列的测试全过程模拟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每一种驾驶路况,验证车辆在特殊工况下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机械振动测试,一汽奥迪除了按国标标准外,还按照自己的标准再次进行测试,各个轴的强度都达到国标 3 倍以上,总测试时长172小时,差不多相当于车跑30万公里。
一汽奥迪针对电池包做了197项实验,这比国标多了179项。在生产时,每一个电池包100%经过下线检测。在国标基础上,又额外加了300多项实验。每一块电池都得通过436项检测,全程把控生产制造的品质。
在电池包穿刺实验时,用钢针扎穿电池后,5分钟内不准冒火给出充足逃生时间。还有火烧试验:一汽奥迪将电池包在明火中放置 70 秒,再用隔热板将明火与电池包隔开,继续烘烤 60 秒。试验要求电池在离开火源后,不能发生自燃现象,并且各项基本功能能够正常运转。这样来保障不被周边的起火的模组引燃。
另外,一汽奥迪还对纯电车型零部件的测试标准极其严格,包含500多项试验。例如滑车试验,奥迪把电池放在滑台上,然后滑台突然急停。这急停的时候,加速度能达到 60g(国标15 - 28g),相当于F22战斗机最大加速度的9倍。而且,一汽奥迪要求经过测试后,电池包不管是结构还是性能,一点变化都不能有,就算是塑料件这种比较容易坏的地方,也绝对不能出现裂痕。
还有底部撞击试验,是将电池固定在台架上,利用电机或气缸驱动滑块,从垂直方向撞击电池底部,模拟车辆托底的情况。撞击的能量达到150焦耳,相当于一公斤重物从15米高处坠落。在这项试验中,电池表面允许出现凹痕,但必须具备持续正常充放电的能力,同时热管理系统也要能保持正常运作。
在浸水测试中,国家标准是把电池包在1米深的水里泡30分钟,泡完之后不能有电解液漏出来,功能还得正常。一汽奥迪不仅是水浸,还加上了温度冲击。先把电池包升温到55℃,然后在30秒内把它浸到5℃的冷水里,泡5分钟,再拿出来加热,就这样反复循环,持续大概120小时。一汽奥迪在这些测试上这么严格,就是为了给消费者造出更安全、更可靠的车。
二、安全守护不掉队
除了严苛的测试外,针对高压系统与车内电子设备可能产生的电磁辐射,一汽奥迪将企业的电磁辐射标准限值设定为低至国标限值的1/700,辐射强度甚至低于工作时的家用微波炉与电吹风,孕妇、儿童及心脏起搏器佩戴者均可安心乘坐。
而在碰撞应急设计上,一汽奥迪创新门把手方案兼顾美学与功能性。在发生碰撞事故时,外门把手能自动弹出红色拉绳,为救援提供机械通道。而车内集成式把手则采用“一拉两用”设计,轻触电子解锁,紧急情况下3秒内两次拉到底即可激活机械开关。这种符合人类本能反应的设计,避免了电子系统失效时的逃生困境,展现了奥迪对“安全冗余”的深刻理解。
在奥迪的造车哲学中,品质的终极体现是对极致的追求。奥迪最新数字高清矩阵LED大灯可投射导航光毯、标记行人、预警危险,将照明升格为交互语言。第二代OLED尾灯在后车逼近时自动触发三角警示,实现车与环境的智能对话。为追求光束毫米级的精准,奥迪斥资2200万元打造的智能灯光系统测试中心,105米隧道地面平整度误差不超过两张A4纸厚度,一款灯需要经过20~30轮的精密调整、反复验证,才能最终达到奥迪的灯光标准。这种“看不见的投入”,正是奥迪品质的底色。
安全品质的诠释同样延伸至用车全周期。一汽奥迪“卓·悦服务Plus”以三重升级重塑服务标准:60分钟快保、8小时钣喷快修,提供高效售后保障;20公里免费取送车、7x24小时救援服务,将效率转化为用户的“时间自由”;维保价格透明公示、旧件展示、线上记录可查,以信息对称打破行业潜规则。同时一汽奥迪还推出了多项售后权益升级,包括7年以上老车主专享钜惠保养与动力总成延保等,让品质服务贯穿车辆生命周期,不止于产品,更成为一种随时可感的安全依赖。
三、油电同智,满足消费者需求
在新能源车型火热的当下,智能化与电动化似乎被强行绑定,燃油车在智能科技方面渐渐落伍。其实,燃油车用户仍然是占据车市基盘的“多数派”,他们同样对先进的智能座舱和组合驾驶辅助体验有着迫切需求。
在此背景下,一汽奥迪认为,智能化技术不应成为电动车的专属标签,因此,一汽奥迪前瞻性地提出“油电同智”战略,旨在打破能源形式与智能体验之间的固有藩篱。这一战略的核心要义在于:无论消费者选择燃油车型还是电动车型,都能享受到同等级别、行业领先的智能化配置与服务。
这一战略的底气,源于奥迪在电子电气架构上的前瞻布局。全新一代车型所搭载的奥迪最新E3 1.2电子电气架构,是实现“油电同智”的核心技术基石。该架构从传统的分布式电子架构升级为先进的域控制器电子架构,具备高算力、高带宽、高安全性以及高度可扩展性等特点。重要的是,这一先进架构将同时应用于PPC豪华燃油平台车型和PPE豪华纯电平台车型。这意味着,无论是一汽奥迪A5L、全新奥迪Q5L等燃油车,还是奥迪A6L e-tron、Q6L e-tron等纯电动车,都将共享相同的智能化“大脑”,能够支持复杂的智能座舱功能、实现无图L2级驾驶辅助能力以及未来持续的OTA升级,确保不同动力形式的车型在智能化体验上达到同一水准。
“油电同智”不仅是一项技术策略,更体现了一汽奥迪对中国市场深刻理解和对消费者需求的尊重。它承认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燃油车与电动车将并行发展,共同满足中国庞大且多元化的汽车消费市场。通过在两大产品线上同步推进智能化升级,一汽奥迪意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辟新赛道,巩固其作为“最懂中国客户的国际豪华品牌”的地位。
尾声……
37年本土化深耕,一汽奥迪用实力证明真正的豪华从未偏离“以人为本”的初心。每一辆新奥迪的背后,是投产前无数次严苛的实地测试验证,是量产后复杂的工艺流程和层层的质量把控,是为用户全生命周期的保驾护航。它不是冰冷的参数堆砌,而是对生命的敬畏、对体验的雕琢,以及对“万一”时刻的未雨绸缪。这种理念,让奥迪在新时代的竞争中,依然保有难以撼动的标杆地位。这也是奥迪品牌作为116年的造车专家的坚持,它用自己执着诠释着安全是奥迪百年不变的基因。
——END——
来源:汽车热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