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方数科(300344.SZ)发布公告称,因定期报告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公司收到中国证监会下发的《立案告知书》。这是继2024年安徽证监局多次责令整改后,立方数科面临的又一轮监管风暴。截至4月28日收盘,立方数科股价报7.76元/股,总市值缩水至49.8亿元
立方数科(300344.SZ)发布公告称,因定期报告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公司收到中国证监会下发的《立案告知书》。这是继2024年安徽证监局多次责令整改后,立方数科面临的又一轮监管风暴。截至4月28日收盘,立方数科股价报7.76元/股,总市值缩水至49.8亿元,较2024年高点蒸发超30%。这场由信披违规引发的“信任危机”,不仅暴露了公司内部治理的深层缺陷,更折射出资本市场对合规经营的严苛要求。
一、事件脉络:从监管关注到立案调查的“三级跳”
1.信披违规“伏笔”早现
立方数科的信披问题可追溯至2024年。1月22日,安徽证监局向公司发出首份《监管关注函》,指出其未对智能软件产品业务和2024年新增的超立方智能硬件产品业务开展全面自查,存在核算不规范问题。3月21日,证监局进一步采取行政监管措施,对立方数科责令改正,并对董事长汪逸、董秘项良宝出具警示函。
2.业绩预告“修正”引质疑
2025年4月11日,立方数科发布2024年度业绩预告修正公告,将净利润亏损额从7600万元—9600万元扩大至1亿元—1.2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亏损额从6800万元—8800万元扩大至8500万元—1.05亿元。公司解释称,补提无形资产、商誉减值准备约3000万元导致亏损扩大,但这一“事后修正”行为引发市场对财务核算真实性的质疑。
3.年报延期与立案“双杀”
立方数科原定于4月15日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但因“定期报告编制工作尚未完成”延期至4月29日。4月28日,证监会正式立案调查,使公司成为2025年首家因信披违规被立案的A股上市公司。这一系列事件表明,立方数科的信披问题已从“局部瑕疵”升级为“系统性风险”。
二、违规根源:内控失效与财务造假“阴影”
1.关联交易“暗度陈仓”
据安徽证监局2024年3月披露,立方数科董事长汪逸自2020年至2022年通过他人账户向公司提供借款,但公司未对该关联交易履行审议程序和披露义务。这一行为违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四十八条,暴露出公司治理的重大漏洞。
2.收入确认“随意化”
立方数科部分业务收入确认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规定。例如,智能软件产品业务和超立方智能硬件产品业务的收入核算存在“自查不全面、核算不规范”问题,导致财务信息披露失真。这种“人为调节”收入的行为,可能涉嫌财务造假。
3.内幕信息管理“形同虚设”
立方数科对2022年年报等内幕信息事项的知情人登记范围不完整,仅包括公司内部人员,未包含证券服务机构人员。同时,内幕信息知情人未对登记事项进行确认,董事长和董秘未签署书面确认意见。这种“走过场”的内幕信息管理,为信息泄露和内幕交易提供了土壤。
三、市场影响:投资者信心“崩塌”与行业警示
1.股价与市值“双杀”
立方数科股价自2024年高点已下跌超30%,总市值缩水至49.8亿元。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股东总户数约3.04万户,其中中小投资者占比超80%。立案调查消息公布后,公司股价次日下跌1.77%,投资者“用脚投票”表明市场对信披违规的零容忍态度。
2.融资能力“受阻”
信披违规可能导致立方数科融资能力受限。根据《证券法》规定,被立案调查的公司不得公开发行证券,且可能面临债券发行、并购重组等业务的审批延迟。这对本已业绩承压的立方数科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3.行业“连锁反应”
立方数科事件为资本市场敲响警钟。近年来,A股市场信披违规案件频发,2024年共有127家公司因信披问题被处罚。监管部门对信披违规的“零容忍”态度,将推动上市公司完善内控体系,加强合规管理。
四、破局之道:从“被动整改”到“主动合规”
1.重构内控体系
立方数科需建立“三道防线”:业务部门作为第一道防线,承担合规主体责任;风控部门作为第二道防线,强化事中监督;审计委员会作为第三道防线,确保合规体系有效运行。例如,可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关联交易“穿透式”披露,避免人为干预。
2.财务核算“去人为化”
立方数科应建立智能财务系统,通过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实现收入确认、成本核算的自动化,减少人为判断空间。同时,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对智能软件、硬件业务进行专项审计,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准确。
3.投资者关系“透明化”
立方数科需建立投资者关系管理平台,实时披露重大事项进展。例如,对AI一体机等新兴业务,可通过线上直播、投资者问答会等形式,主动回应市场关切,避免“信息真空”引发的猜测。
结语:合规是上市公司的“生命线”
立方数科信披违规事件,本质是上市公司治理失效与资本市场信任危机的集中爆发。在注册制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信披质量已成为衡量上市公司价值的“试金石”。立方数科需从“被动整改”转向“主动合规”,通过重构内控体系、升级财务核算系统、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重建市场信任。正如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所言:“注册制改革的核心是信息披露,只有让阳光照进资本市场,才能实现‘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立方数科的教训,值得所有上市公司深思。
来源:中国商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