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耶律德光,这位在辽代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君主,其登上皇位之路可谓充满了血雨腥风。926 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突然病逝,契丹帝国瞬间陷入了权力的真空,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就此拉开帷幕。
耶律德光,这位在辽代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君主,其登上皇位之路可谓充满了血雨腥风。926 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突然病逝,契丹帝国瞬间陷入了权力的真空,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就此拉开帷幕。
阿保机生前虽已册立长子耶律倍为太子,但次子耶律德光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在朝中积累的势力,同样对皇位志在必得。而此时,一个关键人物的态度,成为了这场权力角逐的决定性因素,她就是阿保机的皇后述律平。述律平偏爱精通骑射的耶律德光,为了让次子顺利登基,她不惜动用铁血手段,对支持耶律倍的势力展开了残酷镇压。
述律平以 “亲赴先帝陵寝相伴” 为由,将百余名支持耶律倍的大臣诛杀。这种血腥的手段,让整个朝廷都笼罩在一片恐惧之中。然而,她的行为也引发了一些人的强烈反抗。当汉臣赵思温站出来,反诘述律平 “太后最亲先帝,为何不去” 时,整个朝堂瞬间陷入了死寂。所有人都在等待着述律平的回答,这不仅是对她个人的考验,更是对她所支持的耶律德光皇位合法性的挑战。
述律平没有退缩,她做出了一个震惊世人的决定 —— 自断手腕代殉。她的这一举动,犹如一记重锤,彻底震慑了朝野。人们被她的狠辣和决绝所折服,再也没有人敢公开反对耶律德光的继位。927 年,耶律德光在母亲的铁血扶持下,终于登上了皇位,成为了辽朝的第二位皇帝。
耶律德光虽然成功登基,但他心中的忧虑并未消除。耶律倍虽被迫让贤,但其在东丹国(原渤海国)仍坐拥军政大权,且在契丹贵族和民众中拥有一定的威望,这对耶律德光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成为了他的心腹之患。
为了削弱耶律倍的势力,耶律德光开始了一系列精心策划的行动。930 年,他借 “边境巡视” 之名,派重兵入驻东丹国都城。这些士兵名为巡视,实则是对耶律倍进行严密监视,削弱他的卫队力量。耶律倍的一举一动都在耶律德光的掌控之中,他的自由和权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同年十一月,耶律倍不堪压迫,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 乘船南逃后唐。他的这一选择,既是对耶律德光压迫的无奈反抗,也是为了寻求新的生存空间。耶律倍的出逃,让耶律德光看到了彻底消除隐患的机会。他趁机废除东丹国自治权,将渤海故地纳入中央直辖。从此,东丹国成为了历史,契丹内部的权力二元格局也彻底终结,耶律德光的统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
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耶律德光凭借着母亲的支持和自己的谋略,成功登上皇位并巩固了统治。他的手段虽然残酷,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或许也是为了确保契丹帝国的稳定和发展。而这,也仅仅是他传奇一生的开始,接下来,他将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 —— 南下中原,开启一段更为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耶律德光巩固了契丹内部的统治后,这位野心勃勃的君主把目光投向了南方那片富庶的中原大地。在他看来,中原的繁华与富饶充满了诱惑,而燕云十六州,这个位于中原与北方草原之间的战略要地,成为了他南下中原的关键突破口。
936 年,后唐内部陷入了激烈的权力争斗,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了夺取皇位,不惜向耶律德光抛出了一个极具诱惑的条件 —— 割让燕云十六州,并自称儿皇帝 。对于耶律德光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燕云十六州,这片包括了今天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山西北部的广袤土地,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防线。一旦得到它,契丹铁骑就可以突破长城的束缚,长驱直入中原腹地。
耶律德光没有丝毫犹豫,他亲率 5 万铁骑南下,与石敬瑭的军队会合。在晋阳之战中,耶律德光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巧妙地运用骑兵的机动性,对后唐的 10 万大军发动了迅猛的攻击。后唐军在契丹铁骑的冲击下,瞬间土崩瓦解,这场战役以契丹的大获全胜而告终。耶律德光成功扶立石敬瑭为后晋皇帝,而他也如愿以偿地得到了燕云十六州。
得到燕云十六州后,耶律德光立即对这片土地进行了精心的布局。他将幽州升格为南京(今北京),云州为西京(今大同)。这两座城市,犹如两颗钉子,牢牢地钉在了中原的北方门户上。南京控扼华北平原,西京锁死山西通道,契丹铁骑从这里出发,可在两周内直抵黄河岸边,中原大地从此门户大开,无险可守 。
石敬瑭虽然靠着契丹的支持登上了皇位,但他的后晋政权不过是耶律德光手中的傀儡。石敬瑭在位期间,对耶律德光毕恭毕敬,每年都向契丹进贡大量的财物,以换取契丹的支持。然而,石敬瑭死后,他的侄子石重贵即位,情况发生了变化。石重贵年轻气盛,不甘心继续做契丹的傀儡,他拒绝向耶律德光 “称臣”,这无疑是对耶律德光权威的公然挑战。
耶律德光岂能容忍这样的挑衅?他以 “讨逆” 为名,第三次南征后晋。947 年正月,辽军在耶律德光的率领下,势如破竹,迅速攻破了开封。石重贵被俘,后晋灭亡。耶律德光终于实现了他多年的梦想,他身着汉服,在崇元殿称帝,改国号为 “大辽”,正式宣布自己成为中原的皇帝。
然而,耶律德光万万没有想到,他的中原皇帝梦仅仅维持了短短几个月。进入开封后,辽军开始在中原地区大肆劫掠,他们实行 “打草谷” 政策,纵容士兵烧杀抢掠,抢夺百姓的财物和粮食。这种残暴的行为,激起了中原百姓的强烈反抗。一时间,河北、山东等地义军蜂起,他们纷纷拿起武器,与辽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辽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耶律德光的统治摇摇欲坠 。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耶律德光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深知,自己已经失去了中原百姓的支持,如果继续留在中原,必将面临灭顶之灾。无奈之下,947 年四月,耶律德光被迫下令北撤。在北撤的途中,耶律德光回顾自己的中原之行,感慨万千。他意识到自己犯了三个严重的错误:一是搜刮民财,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二是纵兵扰民,失去了民心;三是未用汉臣治汉地,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统治秩序。然而,此时的他已经无力挽回局面。
最终,耶律德光在撤军途中一病不起,不久便病逝于栾城杀胡林。他的尸体被制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 “帝羓”(盐渍木乃伊),被运回北方安葬。耶律德光的南下中原之路,以辉煌的开场开始,却以悲惨的结局告终。他的经历,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段传奇,也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 。
耶律德光在辽朝的历史上,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更是一位极具创新精神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间所推行的一系列制度改革,不仅为辽朝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耶律德光深知,契丹族与汉族在文化、习俗和生产方式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为了有效统治不同民族,他创造性地确立了 “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的二元体制 —— 南北面官制 。
北面官系统,保留了契丹传统的政治制度和管理方式。在这个系统中,北枢密院掌管军政大权,是整个北面官系统的核心机构。它负责管理契丹的军队、军事事务以及与军事相关的政令决策,其长官通常由契丹贵族担任,他们凭借着对契丹军事传统和部落情况的深入了解,确保了契丹军事力量的强大和高效运作。南枢密院则掌民政,负责处理契丹族内部的民政事务,如户籍管理、税收征收、部落事务协调等,同样由契丹贵族掌控,以维护契丹传统社会秩序的稳定 。
值得一提的是,耶律德光还独创了 “斡鲁朵”(宫卫)制度。斡鲁朵,原义为帐幕,是皇帝的宫帐。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的斡鲁朵,并有直属的军队、民户、奴隶和州县,构成独立的经济军事单位。斡鲁朵领有的奴隶和财产,为皇帝个人私有,死后由家族后代所继承 。帝后斡鲁朵有着帐局,以契丹族和奚族奴隶为着帐户,为皇族宫帐服役。斡鲁朵还领有 “瓦里”,奴役契丹奴隶,从事狩猎和手工业生产。一批自西北游牧部落俘降的奴隶也隶属于斡鲁朵宫帐。辽圣宗时,大批解放奴隶成为部民和独立的部族 。这一制度将皇帝的亲卫军与行政机构紧密结合,形成了一个 “移动的中央政府”。无论皇帝走到哪里,斡鲁朵都能确保他的安全,并随时处理政务。这种制度有效地解决了游牧政权在移动过程中的集权难题,使得皇帝能够对全国进行有效的掌控 。
南面官系统,则主要模仿唐朝的官制,用以管理汉地州县。在这个系统中,三省六部等机构一应俱全,负责处理汉族地区的政务、税收、科举等事务。幽州韩氏、刘氏等汉人大族,通过科举等途径进入南枢密院,参与国家的治理。其中,汉臣韩德让的崛起堪称传奇。他凭借着卓越的才能和对辽朝的忠诚,不仅在南枢密院担任要职,后来竟能执掌辽军兵权,成为辽朝历史上权势显赫的人物。他的故事,充分展示了南北面官制下 “胡汉同朝” 的独特景象,也为辽朝的政治多元化和民族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 。
除了南北面官制,耶律德光还在疆域管理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建立了五京制和四时捺钵制度 。
在得到燕云十六州后,耶律德光将幽州升格为南京(今北京),云州为西京(今大同),加上原有的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京辽阳府、后来设立的中京大定府,形成了 “五京联动” 的疆域支点 。五京各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上京临潢府是辽太祖创业之地,“负山抱海,天险足以自固。地沃宜耕种,水草便畜牧”,是辽内四部族的游牧地,后又迁入了大批汉人和渤海人,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一定发展 。东京用以控制渤海、女真,备御高丽。西京备御西夏和西南各游牧部族。中京、南京经济发展水平略高,多设财赋官,对辽的经济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五京的建立,不仅加强了辽朝对不同地区的控制,也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
而四时捺钵制度,则是耶律德光将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与政治管理巧妙结合的杰作 。所谓 “捺钵”,契丹语意为行帐、营盘,是契丹国君主出行时的行宫,即临时居住处 。辽帝的四时捺钵,按常规,正月上旬,“牙帐” 从冬捺钵营地启行,到达春捺钵地约住 60 日。四月中旬 “春尽”,牙帐再向夏捺钵地转移,在五月下旬或六月上旬到达目的地后,居 50 天,约在七月上旬或中旬,又转向秋捺钵地。当天气转寒时,则转徙到气温较暖的冬捺钵地 “坐冬” 。“每岁四时,周而复始”,巡守于捺钵 。
春季,辽帝会来到长春州附近的鸭子河、混同江、鸭子河泊,凿冰钓鱼、捕鹅,同时接受女真 “千里之内” 诸酋长等的朝贺 。这不仅是契丹人民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内容,也是辽国统治者的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政治手段,通过这种方式,辽帝可以展示自己的权威,加强对周边部落的控制 。夏季,辽帝前往永安山、拽剌山一带避暑,与北、南面大臣议国政,闲暇日则游猎 。在这个过程中,辽帝可以避开炎热的天气,同时与大臣们商讨国家大事,制定政策 。秋季,辽帝来到庆州(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索博力嘎苏木)伏虎林,入山射鹿、虎,进行军事演练,以保持军队的战斗力 。冬季,辽帝驻跸在潢、土二河间的广平淀避寒,与北、南面臣僚议论国事,时出校猎讲武,并接受北宋及诸属国的 “礼贡” 。在这里,辽帝可以处理政务,接待外国使臣,展示辽朝的国威 。
皇帝的行营成为了国家的移动中枢,快马驿站让政令从草原迅速传至中原,确保了国家的高效运转 。这种 “流动治国” 的模式,不仅适应了契丹族游牧的生活方式,也使得辽帝能够深入了解各地的情况,及时处理各种事务 。它被后世清朝的木兰秋狝继承,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朵奇葩 。
耶律德光的这些制度创新,充分展示了他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卓识。南北面官制和五京制、四时捺钵制度的实施,不仅有效地解决了辽朝统治过程中面临的民族、地域等问题,还为辽朝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
耶律德光的一生,是草原野性与中原文明的激烈碰撞。他用铁血手段巩固权力,以战略眼光拿下燕云十六州,更以制度创新破解了多民族帝国的治理难题。尽管南下中原功败垂成,但其创立的南北面官制、四时捺钵等制度,为辽朝 200 年基业奠定了基石,更成为后世元清等王朝 “因俗而治” 的范本。这位兼具征服者的霸气与改革者的智慧的皇帝,终究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他是草原的雄主,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设计者。
来源:胖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