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工人单独制针,一天最多做20根;但如果把流程拆解成18道工序(抽铁丝、拉直、切割、打磨……),10个工人配合,一天能生产48000根——效率提升240倍!
前几天有个读者私信我:“我每天加班到凌晨,工资却跑不赢房租和物价,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这让我想起后台常见的问题:“为什么行业越来越卷?”“为什么风口总被少数人抓住?”“为什么有人躺平也能赚钱?”
其实这些困惑,早在1776年就被一个叫亚当·斯密的苏格兰人写透了——答案就在《国富论》里。
这不是一本“过时”的经济学教材,而是一本现代人破解财富密码的生存指南。它讲透了三个核心问题:
1. 财富从哪来?(不是靠996,而是靠“分工协作”)
2. 钱为什么总流进少数人口袋?(“看不见的手”在操纵市场)
3. 普通人如何逆袭?(选对赛道比努力更重要)
《国富论》开篇就讲了个制针厂的故事:
一个工人单独制针,一天最多做20根;但如果把流程拆解成18道工序(抽铁丝、拉直、切割、打磨……),10个工人配合,一天能生产48000根——效率提升240倍!
这不就是今天的互联网大厂吗?程序员写代码、产品经理画原型、运营搞增长……专业化分工让效率爆炸。
但问题也来了:过度细分让人变成螺丝钉。
斯密早就警告:“分工可能让工人变得愚蠢”,但现代人更惨,35岁被优化时才发现自己只会拧螺丝。解决办法呢?要么成为细分领域顶尖专家,要么跨界整合资源,似乎没有别的出路。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看不见的手。外卖平台抽成20%、直播间9块9包邮、拼多多砍一刀……这些现象背后全是同一套逻辑:人性驱动的市场规律。
斯密说:“面包师凌晨四点起床,不是出于仁慈,而是为了利润。”
这解释了为什么互联网巨头疯狂补贴用户,因为流量即财富,而普通人想分一杯羹,必须看懂平台的“游戏规则”。比如某团外卖70%市场份额的护城河,本质是规模效应摊薄成本,这和300年前商人们“互通有无”的底层逻辑一模一样。
书中还有一句金句:“财富是一种有用的秩序”。
马赛族人用牛的数量衡量财富,现代人用数据流量估值; 18世纪商队靠地理信息赚差价,今天博主靠认知差卖课。
你会发现掌握稀缺秩序的人永远吃肉,这也是为什么我说“读透《国富论》,相当于拿到商业世界的导航地图”。
读懂这本书你会知道经济的增长模式是什么,如何在现实社会中找到价值增长点。非常适合职场人、创业者、投资人以及还在读书的学生建立经济学思维的框架。这本书的价值超乎你的想象。
最后说一句扎心的话:当年没读过《国富论》的人,错过了工业革命暴富潮; 今天不读的人,可能会错过智能时代的财富重组。
来源:达客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