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现在,这个观念正在悄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在确诊癌症之后,不但没有迅速走向生命的终点,反而像慢性病一样,与癌共处了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
过去提到癌症,第一反应总是“绝症”。
诊室门一关,医生手一摊,患者和家属的心就像掉进冰窖。癌症两个字,几乎就等于“判死刑”。
可现在,这个观念正在悄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在确诊癌症之后,不但没有迅速走向生命的终点,反而像慢性病一样,与癌共处了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
谁说得了癌症就一定倒数计时?这个时代,带癌长寿,真的不是奇迹。
有位老爷子,七十多岁被查出肺癌,按理说年纪大、身体基础差,家属都做好了“准备”。可十年过去了,这位老人依旧每天早晨遛弯、喝茶、下象棋,活得比不少没病的人还精神。
他的故事让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癌症这个词。癌症,难道真的可以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控制得好就能长期活着?
医学的进步,是这场“逆袭”的关键。过去我们对癌症的了解非常有限,治疗手段也粗暴——化疗、放疗、手术,像“三板斧”一样一通猛砍,副作用大、效果不稳定。
现在不一样了。靶向治疗、免疫疗法、精准医疗,一个个新名词背后,是科研人员几十年的努力,是成千上万患者的真实受益。
比如肺癌中的EGFR突变型患者,过去生存期不到一年,现在通过靶向药,能控制五年以上,甚至更久。
是科技在进步,观念也在改变。越来越多医生开始强调“个体化治疗”。
同样是肝癌,有的人适合手术切除,有的人适合介入治疗,还有人只需要口服药物长期维持。医生不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像“健康管家”一样,陪着患者走一段很长的路。
这种模式,才是真正让癌症慢病化的基石。
不能忽视一个事实:癌症依旧是严重的疾病,它不是感冒,不是小毛病。
它对身体的破坏力,还是很大的。但我们要区分清楚——“严重”不等于“无解”。
就像糖尿病,也能引发失明、肾衰、心梗,可为什么没人把糖尿病当绝症?因为我们知道它可以控制。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癌症。
控制癌症,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重点。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误以为治疗癌症就是“治好”,否则就是白治。这种二元思维很害人。
在多数情况下,癌症就像个“缠人精”,你不搭理它,它可能疯狂扩散;你盯着它,它可能老老实实不动。很多患者通过规范治疗,把癌细胞“封印”在体内,几年都不再活动。
这个状态,我们称之为“稳定期”,而这正是带癌生存的关键。
一个真实的研究数据显示:美国癌症协会统计,2023年,美国有将近1800万癌症幸存者,他们中很多人已经带癌生存超过十年。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趋势。
中国的情况也在逐渐向这方面靠拢。像乳腺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这类癌症,如果发现得早,规范治疗后五年生存率已经超过90%。
这说明什么?说明癌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的误解。
说到误解,就不得不提“抗癌神药”的骗局。
每年都有无数患者,花光积蓄去买“神药”,结果延误治疗,甚至命都搭进去。真正的抗癌药物,是有临床试验支撑的,是需要国家批准的。
比如PD-1免疫疗法,针对部分肺癌、肝癌、黑色素瘤患者,效果非常显著。可它同样不是万能钥匙。
真正靠谱的方法,是找专业医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治疗方案,而不是盲目相信偏方。
癌症的慢病化,还离不开一个因素:患者自身的参与感。现代医学越来越强调“共治”,医生不是独裁者,而是合作者。
患者要参与决策,要了解病情,要懂得监测指标。比如乳腺癌患者要定期做肿瘤标志物检测、影像检查,了解雌激素受体、HER2表达情况,这些都关系到后续治疗策略。
主动参与治疗过程的患者,生存质量往往更高,这是临床上的共识。
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抗癌”的一部分。
很多人以为治病就是靠药,其实不对。饮食、运动、情绪管理,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病情。
比如临床观察发现,长期坚持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的癌症患者,免疫功能更强,复发率更低。再比如饮食上,控制高脂肪、高糖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和优质蛋白,有助于肠道菌群稳定。
而肠道菌群,恰恰和免疫力息息相关。
心态也是关键。有研究显示,悲观情绪会削弱免疫系统功能,让癌细胞更容易“乘虚而入”。
一些看似“奇迹康复”的案例,背后往往有乐观的态度作支撑。不是说意念能治病,而是积极的生活状态,能让人更愿意配合治疗,更容易从副作用中恢复,更有动力去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这些,都是抗癌旅程中不可忽视的“软实力”。
癌症并不等于死亡,它更像是一项“长期任务”。做得好,就是控制得住;做不好,才会恶化失控。
关键是,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去面对它。不是一味恐惧,也不是盲目乐观,而是理性对待,把它当作人生的一部分去管理。
就像高血压患者每天吃降压药一样,癌症患者也可以每天服用靶向药,定期复查,长期控制。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是癌症筛查。
在临床上,很多癌症如果早发现,治疗就会大不相同。比如结直肠癌,早期通过肠镜发现并切除息肉,就能阻断癌变路径。
又比如宫颈癌,HPV疫苗和筛查的普及,让它的发病率显著下降。预防永远比治疗更有效。
早诊早治,是延长生存期的关键策略。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那是不是所有癌症都能慢病化?当然不是。有些类型的癌症,比如胰腺癌、脑胶质母细胞瘤等,恶性程度极高,目前仍然是医学难题。
但这不代表我们就无能为力。即使不能治愈,也能通过姑息治疗、营养支持、心理干预,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痛苦。
医学的意义,不只是延长生命,更是尊重生命每一刻的尊严。
人类和癌症的斗争,其实是人类和自我身体的对话。癌细胞并非外来敌人,而是身体自身细胞的“叛变”。
理解癌症,就是理解身体如何出错,如何修复,如何自我调节。每一位走过癌症旅程的人,都在参与一次“身体的革命”。
他们的故事,不该是悲剧,而是启示。
癌症慢病化的趋势,正在改变我们对生命的理解。
它告诉我们,即使身处逆境,也可以活得有尊严、有质量、有希望。别轻易放弃,也别轻易妄想。
理智面对,科学应对,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该学会的“生存技能”。
癌症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开始。
参考文献:
1. 《中国肿瘤登记年报2023年》, 国家癌症中心。
2. 《2023年美国癌症统计报告》,美国癌症协会(Cancer Facts & Figures 2023)。
3. 《PD-1/PD-L1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与进展》,中华肿瘤杂志,2022年第44卷第6期。
来源:老李科普Talk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