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职场惯性:有些退休的老同志,总把 “我当年” 挂在嘴边,对晚辈指指点点,却忘了饭桌上大家都是平等的。面子心魔:觉得自己年长或资历深,就得被众星捧月,殊不知现在年轻人最烦这一套。关系误判:以为别人请客是 “求着自己”,却忘了能坐在一起吃饭,靠的是情分不是地位。
小区里的王局长退休后,每次参加老同事聚餐都准时到场,还主动帮着摆碗筷、倒茶水。
可反观另一位退休的李科长,每次来都要等人三请四催,进门就往主位一坐,不是嫌菜咸就是嫌酒次。
有次老张半开玩笑说:“老李啊,现在不是上班呢,别端着了。”
李科长脸一沉:“我这几十年规矩能说改就改?” 从那以后,聚餐名单里渐渐没了他的名字。
记得小时候跟爷爷去串门,他总说 “到人家地盘,别挑三拣四”。
现在想想,真是至理名言。别人请客,吃的是情分不是排场,你放低姿态,别人才觉得你 “接地气”“没架子”,下次还乐意叫你。
前阵子参加表哥的乔迁宴,表嫂的舅舅喝了两杯酒,突然指着表哥的书架说:“摆这么多书装文化人?我看你当年数学才考 30 分。”
表哥脸一下子红了,整个饭局冷了半截。饭桌上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说好了暖人心,说砸了伤感情。
我爸有个朋友老陈,每次吃饭都少说多听,别人聊得热闹时,他就在旁边笑着点头。
散场后总有人说:“跟老陈吃饭舒服,不抢话、不抬杠。”
其实不是他没话说,而是他知道,饭桌上不缺说话的人,缺的是会听、懂分寸的人。
楼下的吴姐人热心,经常喊邻居来家里吃饭。
有次她蒸了包子请对门王婶尝,王婶咬了一口说:“皮太厚了,我家都是薄皮大馅。”
后来吴姐再也没叫过她。别人请客,是情分不是义务,不懂感恩的人,早晚会把人缘吃没了。
见过最不懂事的是我表姐的儿子小伟,去女朋友家吃饭,吃完一抹嘴就打游戏,女方父母脸色都变了。
表姐骂他:“人家养这么大姑娘,凭啥伺候你?” 其实不管关系多好,别人请客都是 “额外付出”,懂得感恩才能长久。
小时候去亲戚家吃饭,奶奶总交代:“不许挑三拣四,吃完跟人家说‘够了,别添了’。”
现在想想,这不是客套,是教养。
别人请你吃饭,图的是你吃得开心、聊得痛快,你懂得感恩,别人才觉得 “请得值”“没白交”。
现在很多年轻人说 “吃饭随意点,别搞那些虚的”,
但对咱们大龄人来说,饭桌上的讲究不是 “封建迷信”,而是人情往来的润滑剂。
摆架子、乱说话、不懂感恩,看似是小事,实则伤的是人心、坏的是人缘。
下次有人请吃饭,记得:早到几分钟,多夸几句好,饭后说谢谢。
这些细节做好了,别人跟你吃饭才觉得 “得劲”“舒服”,下次还愿意叫你。
毕竟,这人啊,都是 “吃一回想二回”,你让别人舒服了,别人才愿意跟你处一辈子。
来源:陈星体育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