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粤剧》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9 10:28 3

摘要:粤剧,又称广府戏、广东大戏,流行于珠江三角洲等广府民系聚居地,是广东及广西粤方言区最大的剧种。发源于佛山,以粤方言演唱,汉族传统戏曲之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粤剧形成于广东,后传入广西、香港、澳门、台湾,在东南亚和美洲各国有华侨居住的地方均有粤剧演出。随

【2024年3月拍摄于粤剧艺术博物馆】

《粤剧》

南国红豆广府戏,唱腔多样武打强。

剧目繁多服饰丽,传播全球绽芳香。

《粤剧》(通韵)

南国红豆广东戏,表演卓绝武打强。

剧目繁多服饰丽,传播世界绽芳香。

【解析】

这首诗是2024年9月28日晚上戌时在广州写的。

不论优劣,写出来就可以。

为什么写这首诗?

因为我想着写写非遗方面的诗词。

“南国红豆广府戏,唱腔多样武打强。剧目繁多服饰丽,传播全球绽芳香。”

粤剧,又称广府戏、广东大戏,流行于珠江三角洲等广府民系聚居地,是广东及广西粤方言区最大的剧种。发源于佛山,以粤方言演唱,汉族传统戏曲之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粤剧形成于广东,后传入广西、香港、澳门、台湾,在东南亚和美洲各国有华侨居住的地方均有粤剧演出。随着粤语华人的移民及其对粤剧的喜爱和传唱,被传播到美国、加拿大、英国、东南亚等广府华侨聚集地。1956年,周恩来给予粤剧“南国红豆”的称号。

粤剧的特点有唱腔多样、武打很强、剧目繁多、服饰华丽等等。

粤剧的唱腔是其核心魅力之一,包括‌梆子、‌二黄等多种声腔,每种声腔都有其独特的音乐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粤剧的唱腔很多,粤剧的唱腔有着极为丰富的表现能力。粤剧有专戏专腔。比如:传统戏《三娘教子》中王春娥的专腔,凄怨伤感、真切动人,这个唱腔叫教子腔。

粤剧的武打强。早期粤剧的表演特色是把实用性和技击性都十分强的少林武功,搬用到粤剧舞台上表演。以实用性武技入戏,这在其它地方剧种中较为少见。相对于以京剧为代表的,突出表演性和以身段美感为主的北派武打技巧,传统粤剧武戏技能则被称为南派武技。武打是粤剧表演艺术的重要特征,其内容包括“打真军”“六点半棍”“打五件”等武技,和“呕真血”“玩肚”“耍牙”等特技表演,以及跟斗、把子等武功技巧。

粤剧非常全面,粤剧的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包罗万象,粤剧有1万多个剧目。

粤剧的服饰华丽精致。粤剧戏服鲜明的特色在于其“广绣”工艺。它构图饱满、花纹繁褥、图案生动,装饰性强,色彩浓艳,色块对比强烈,与粤剧舞台所洋溢的热烈明快的岭南地域文化特色相互协调。

粤剧的传播范围很广,几乎遍布全球各地。

尤其是在东南亚、美洲等地有华侨居住的地方,粤剧的演出尤为盛行。粤剧得到了全球华人的认可和喜爱,成为了中国最先走向世界的剧种之一。

“剧目繁多服饰丽”这一句,最开始写的是包罗万象剧目多、剧目繁多服饰美、剧目繁多服装丽等等。

粤剧的介绍。

粤剧源自南戏,是以明清时期流入广东的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梆子腔等诸腔为基础,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清代咸丰、道光年间,广东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间杂以粤方言,逐渐形成粤剧。1912年前后,粤剧演出基本上已改用广州方言,表演体系日趋完善,开始在梆簧中穿插民歌小调,并改假声演唱为“平喉”演唱。

2003年开始,粤港澳三地政府将每年11月最后的一个星期日定为粤剧日,藉以扩阔观众层面,达到推广及保存粤剧的目的。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36。2009年10月2日,由广东、香港和澳门联合申报,粤剧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粤剧演员的表演工艺分为四大基本类别:唱、做、念、打。粤剧原有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等十大行当,后精简为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六大类。

早期粤剧戏班演员妆身相对较为简单,只用乌烟按自己眉眼勾画,双颊涂红粉,小武演员要表演火爆武戏场面时,则采用“不贴色”,运用气功,使脸面瞬间变红、变白、变青,以此表现人物情绪。20世纪20年代,粤剧学习京剧的化妆方法。后来,因各地方剧种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交流,现时化妆的总体样式已趋于大致相同。

粤剧的传统剧目早期主要有《一捧雪》《二度梅》《三官堂》《四进士》《五登科》等所谓“江湖十八本”,后又出现《黄花山》《西河会》《双结缘》《雪重冤》等“新江湖十八本”和《苏武牧羊》《黛玉葬花》等“大排场十八本”。其他代表性剧目还有《白金龙》《火烧阿房宫》《平贵别窑》《宝莲灯》《罗成写书》《凤仪亭》等等。

粤剧广泛吸收广东音乐、广绣、牙雕、陶瓷、灰塑等地方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广府民系群落的地域文化传统,辐射范围遍及全球各地,在世界华人中具有文化凝聚力。

来源:小标君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