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派出三队年轻人赴北上深,他们发回来了首批消息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9 10:26 1

摘要:在波澜壮阔的新时代浪潮中,赣鄱儿女始终以敢为人先的胆识勇立潮头——扎根桑梓者深耕不辍,远拓四方者步履铿锵,共同在时代画卷上镌刻下奋斗的注脚。今日,本报推出特别策划,聚焦几个在商海浪潮中破浪前行、于异乡热土上筑梦扎根的赣人赣企代表。他们的故事里,既有创业维艰的勇

在波澜壮阔的新时代浪潮中,赣鄱儿女始终以敢为人先的胆识勇立潮头——扎根桑梓者深耕不辍,远拓四方者步履铿锵,共同在时代画卷上镌刻下奋斗的注脚。今日,本报推出特别策划,聚焦几个在商海浪潮中破浪前行、于异乡热土上筑梦扎根的赣人赣企代表。他们的故事里,既有创业维艰的勇毅担当,亦有守望初心的赤子情怀;既是个体逐梦的生动写照,更是新时代赣商精神的具象诠释。

从赣江到黄浦江

江西生态鱼的“沪上之旅”

李维圣汉信息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武健 文/图

有机鳙鱼捕捞现场。

4月24日下午,各省市区、中央部委驻上海单位信息协会的2025年二季度理事长会议暨信息分享会议在上海阳光滨江中心举行。江西农发集团优质生态农产品“西海博鱼”牌有机鳙鱼出现在会议现场,吸引了众多与会者的关注。

这些生态农产品经历从赣江到黄浦江的“旅程”,是近年来江西农发集团推动“赣鱼入沪”战略的一个缩影。江西农发集团作为省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如何突破地域限制,将“江西好水养好鱼”的品牌打入上海市场?

从江西到上海——

24小时内的“活鱼直达”

武宁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庐山西海(即柘林湖)水域面积达45万亩,水质常年保持国家Ⅰ类标准,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我们的鱼是在‘水中森林’里长大的。”江西农发集团旗下的江西山水武宁渔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宁渔业)负责人黄剑介绍,庐山西海不仅水质纯净,而且水下森林茂密,浮游生物丰富,为鳙鱼、鳜鱼、鲈鱼、银鱼等特色水产品提供了绝佳的生长环境。

近年来,武宁渔业引入物联网技术,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实时调控水质和溶氧量,确保鱼群健康生长。同时,公司建立了全程可追溯体系,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鱼的生长环境、捕捞日期等信息。“上海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要求极高,我们必须用科技保障品质,让端上餐桌的都是‘放心鱼’。”黄剑说。

活鱼运输是水产品进入外地市场的最大难题。武宁渔业与顺丰冷链、京东物流合作,采用“活鱼运输车+充氧包装”技术,确保鱼在运输途中存活率达98%以上。“从武宁到上海,24小时内直达,鱼到市场还是活蹦乱跳的。”黄剑介绍。

据了解,武宁渔业线下通过与上海江杨水产市场、光明渔业、东方渔谷等达成合作,建设“大水面生态养殖+城市中心仓暂养+一级批发市场流通”的“江西精品花鲢”经销体系。同时,坚持线上销售并举,正在与叮咚买菜、盒马鲜生等多个平台对接合作。“我们联合上海合作方还尝试了社区团购模式,直接对接上海的高端小区,反响很好。”黄剑说。

上海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有机生态”打响江西鱼品牌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水产品消费市场之一,年消费量超100万吨,但竞争也异常激烈。“上海人吃鱼讲究‘鲜、活、嫩’,还讲究品牌。”黄剑坦言,“刚开始推广时,很多消费者根本没听说过‘庐山西海有机鳙鱼’。”

为了提升品牌认知度,武宁渔业在上海水产协会、上海江西商会水产分会的支持下,制订了一系列措施:参加上海国际渔业博览会,举办“江西生态鱼品鉴会”;与米其林星级餐厅合作,推出“庐山西海生态鳙鱼宴”;邀请美食博主探店,在社交媒体传播“江西鱼”的鲜美。“我们不只是卖鱼,更是推广江西的生态文化。”黄剑说。

政府助力,赣商入沪的“东风”——

省驻沪办的“桥梁作用”

江西省驻沪办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赣品入沪”,为江西农特产品走进上海搭建平台。“我们帮助对接上海的农贸市场、商超、行业协会、餐饮企业,还组织江西企业参加上海的展销会。”江西省驻沪办信息处负责人介绍。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将武宁渔业列入“生态鄱阳湖”品牌建设重点企业,并提供冷链物流补贴、市场推广资金等支持。“没有政府的助力,我们很难这么快打开上海市场。”黄剑感慨道。

江西农发集团计划在未来三年内高标准整合70万亩优质水面资源,力争拓展及运营100万亩,并建设现代化加工厂,开发鱼丸、鱼脯等深加工产品,以适应上海市场的多元化需求。

武宁渔业正与上海旅行社合作,推出“武宁生态渔旅路线”,让上海游客亲身感受“捕鱼、吃鱼、赏鱼”的乐趣,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卖鱼,还要让全国消费者记住‘江西好水出好鱼’。”黄剑信心满满。

从遂川到深圳

坚定“技术立企”的行业领军人

曾子怡 徐文

图为刘昊在其公司内与员工分享个人经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从300元闯深圳到100亿元产值布局全球……自遂川县农村走出来的刘昊,写就的不仅是他的创业史,更是一个江西人“走出大山、反哺桑梓”的时代注脚。

南下追梦初露锋芒

“很久没有这么深刻地回忆来深圳的理由了。”早春时节,东莞初见刘昊,这位站在科技园的落地窗前的创业者,谈及二十八年前孤身闯深圳的往事,眼神骤然明亮起来:“见到她的第一面,爱情的种子就在我心中萌芽了,我暗下决心:要追求她!”

1997年,从校园毕业的刘昊被分配至江西吉安啤酒厂,他的爱情也在这里悄然而至。在当年国企改制的浪潮中,刘昊所在的啤酒厂与全国许多地方一样,面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深刻挑战,而他也迎来了人生中一个重大的转折:“你等我,我一定会给你幸福的。”在枫叶正红的时节,21岁的刘昊向女孩许下诺言后,便背起行囊南下深圳,他要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初到深圳的刘昊,曾在一次次面试中碰壁。“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前,我花了2块钱在报刊亭买了一本《广东话速成手册》。”面试不断受挫让刘昊发现,只有能熟练使用粤语的人才能面试成功。凭借着语言天赋,刘昊找到了他在深圳的第一份工作:固定电话推销员。与公司内其他推销员的“扫楼”推销方式不同,“我都是夜里去推销,白天去蹲点打探客户需求。”刘昊的“踩点”推销让其经商天赋初露头角。很快,1997年末,在深圳地王大厦,刘昊成交了第一单,提成有近2000元。

1999年5月,刘昊用尽所有积蓄,在深圳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开启了他的创业之路。2000年,刘昊与他心爱的姑娘开始了他们共闯、共创的黄金时代。

选准赛道屡创佳绩

2000年后,深圳手机普及速度领先全国。公开数据显示:2003年,深圳固定电话用户数达峰值后逐年下降。“当时的我始终认为,移动通信会取代固定通信,未来手机的市场一定很广阔,但很可惜,我当时拿不出那么多钱来投入。”刘昊坦言,迈入新世纪他非常想从固定电话转型做移动手机,无奈当时囊中羞涩。

2004年,他转换思路,目光锁定在移动电话配套产品,并在深圳宝安建立起了国内第一家正规的、全内资的充电器制造厂,奥海科技由此诞生。

“当时的行业市场格局两极分化,一极是由海外投资主导的大型企业,另一极就是家庭作坊式加工厂。”对于办厂的定位,刘昊始终坚定是要做一家中国的充电器专业工厂。“我们就是想做自主研发的产品,并且我们也确实做出来了。”创业之初,奥海科技便开始研发产品,他们连续三个月蹲点深圳最大电子交易市场华强北,购买不同品牌充电器拆解,建立故障模式数据库,发现80%爆炸事故源于热失控。

于是,刘昊带领员工将飞船散热片拓扑结构微缩化,开发仿生翅片散热系统,使充电器体积缩小40%。当年,首款由奥海科技自主研发充电器ZT668腾空出世,总销量达3亿只。

反哺桑梓不忘来路

2020年,奥海科技成功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正式挂牌上市,成为充储电行业领军人。如今,在刘昊的带领下,奥海科技坚定“技术立企”,拥有超900人的研发团队,近700项专利技术,已通过全球93个国家和地区的认证,超2500份认证证书,产品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奥海科技在研发上的投入为3.08亿元,比上年增长26.17%。

面对一路走来的艰辛和成果,刘昊说:“爷爷教会我最朴素的道理:成功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应当时刻铭记反哺社会的责任与使命。”2014年,刘昊和妻子刘蕾返乡创立江西奥海。“一人富不算富,乡亲共富才是真出路”,江西奥海不仅在遂川托起上万个就业岗位,让昔日外出打工的乡亲们能在家门口端起“技术饭碗”,更以龙头之势带动20余家千万元产值以上的配套企业转移至遂川及周边地区,激活整条电子信息产业链。目前,江西奥海带动当地3500人就业,增加当地税收1亿元左右,联动供应链上下游十余家企业,产值约5亿元。

当车间机器轰鸣与村民笑脸相映成画,这片红色热土正演绎着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

从安福到北京

以匠心雕琢时光的“追梦人”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史港泽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卢勇文/图

4月25日,在北京市房山区刘鹏技能大师工作室,刘鹏(左二)正在教授徒弟汉白玉雕刻技艺。

1997年,33岁的安福人刘鹏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赴北京求学,自此与石结缘,学雕刻技艺。这一去,不仅开启了他与汉白玉20余载的对话,更镌刻下一位匠人“以石为纸、以刀为笔”的传奇人生。

卖房逐梦:困顿中开出艺术之花

刘鹏的求学之路,是一部充满坎坷与奋斗的励志篇章。刘鹏的父亲曾是一所小学的校长,家里虽不算富裕,但也衣食无忧。然而,刘鹏出生不久,母亲便罹患癌症。为了给母亲治病,父亲辞去工作,全心照顾母亲,家中积蓄如流水般耗尽,不得不四处借钱。

中学时期,为凑齐学费,刘鹏经常跑到附近圩镇上,凭借绘画技艺,为商店画广告牌、给餐馆画迎客松、给录像厅画海报,半工半读度过了那段求学时光。

“当我拿到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心中非常惊喜,多年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刘鹏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眼角不禁泛起泪光。1997年,凭借不懈努力,他又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的研究生。然而,上万元的学杂费,再次成为横亘在他面前的一座大山。这一次,刘鹏得到了妻子支持,卖掉了家里的房子,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从江西奔赴北京求学深造。

石生三境:汉白玉是“朋友”“恋人”“良师”

与汉白玉结缘,实属机缘巧合。在校学习雕刻期间,刘鹏偶然得知,汉白玉最优质的产区就在北京,房山大石窝汉白玉被命名为国标M1101“中国一号”。他当即搭上大巴车,一路摇摇晃晃地来到房山。彼时,他怎么也想不到,这次出行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

在房山,他见到了繁多精美的汉白玉雕刻品。它们陈列在大街小巷,工匠们手持工具,打磨手中作品,那专注的神情和精湛的技艺,让刘鹏欣喜若狂。他认定,这便是他心目中完美的雕刻材料。很快,他便全身心投入汉白玉雕刻艺术的探索中。

汉白玉是“朋友”。“最初的10年,和汉白玉打交道的感觉,就像与一位挚友相处。在雕刻过程中,总是会遇见内部有杂质、缝隙的情况,有时雕着雕着,雕像的手突然掉落,就像是朋友发脾气一样。”刘鹏脸上挂着笑容,“我会反思是不是技艺不够精湛,然后不断调整、改进,好似给朋友认错一样。渐渐地,我们相处越来越融洽,雕刻愈发得心应手。”

汉白玉是“恋人”。刘鹏感慨道,从事汉白玉雕刻十多年后,与汉白玉之间仿佛产生了某种难以言喻的情感牵挂。相处起来像恋人一般,一天不雕刻,就会感到失落。

汉白玉更是“良师”。“做汉白玉雕刻20多年后,我从汉白玉中悟出了许多生存的智慧和处世的方略,它就像一名值得我敬佩的老师。”刘鹏对记者说。

在刘鹏技能大师工作室里,刘鹏告诉记者,一件精美的汉白玉雕刻艺术品,需历经选料、开荒、粗打、细作、调整、打磨等诸多步骤,整个过程有时需要耗费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故宫云龙纹望柱头复制品”就是这样打磨出来的。云龙纹刻印其上,可谓栩栩如生。作为北京市级非遗汉白玉雕代表性传承人,刘鹏不仅为故宫文物修复传授古法全过程雕刻技艺,还担纲圆明园海晏堂的复原工作,为国家文物修复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以石育人:让匠心在故乡生根

来到房山区大石窝镇后,刘鹏心中萌生了三个设想,也成了他20年间最重要的三个愿景:

一是建设汉白玉文化艺术宫,用于展示当地特色汉白玉雕刻文化。

二是创办北京石窝雕塑艺术学校,将汉白玉雕技艺传承发扬。

三是将汉白玉雕与江西的陶瓷烧制技艺相结合。

20余载风雨兼程,刘鹏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逐一实现了这些愿景。如今,他担任北京石窝雕塑艺术学校校长,身兼中国石雕艺术大师、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等多重荣誉身份,多年来始终心系家乡发展,将培育家乡人才视为己任。北京石窝雕塑艺术学校成功创办后,他便回到老家安福县,帮助那些寒门学子,带他们到艺术学校学习雕刻技艺,不仅学费全免,还包吃住。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其中多名学生已成长为优秀技能人才。

2024年6月,北京石窝雕塑艺术学校与安福县教育体育局签署“校地合作”协议。借此东风,刘鹏正紧锣密鼓地筹备在安福县开班办学事宜,并计划设立刘鹏大师工作室。他期望通过这一平台,为家乡培育更多技艺精湛的工匠人才,助力家乡经济发展。

本文来自【江西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