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7日,“家风铸魂 爱国传心”——《钱均夫传》新书发布座谈会在杭州市上城区小营街道红巷大礼堂举行。《钱均夫传》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副馆长吕成冬撰写,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钱学森的第一位老师:钱均夫
4月27日,“家风铸魂 爱国传心”——《钱均夫传》新书发布座谈会在杭州市上城区小营街道红巷大礼堂举行。《钱均夫传》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副馆长吕成冬撰写,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钱均夫之孙、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钱学森生前秘书、原中央军委科技委综合局大校顾吉环,浙江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胡慧雷,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杭州市上城区小营街道党工委书记余照萍,杭州钱镠研究会顾问钱刚,杭州市钱学森学校校长唐彩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副馆长、本书作者吕成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冯愈等众多教育界、历史界、钱学森研究领域专家以及文化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回溯钱均夫这位教育家的不凡人生,深入探讨其家庭教育理念与家风传承的深远意义。
新书揭幕(从左至右:吕成冬,李芳,钱永刚,胡慧雷,冯愈,余照萍)
钱均夫(1882-1969),吴越国王钱镠第三十二世孙,民国教育家,钱学森之父,践行“教育救国”的杰出代表,融通中国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早年留学日本,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师范教育,与鲁迅、许寿裳等文化名人相识相交,深受先进教育理念的熏陶。回国后,钱均夫先后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浙江省立第一中学等校任教任职,还在北洋政府教育部、浙江省教育厅等部门工作,将教育救国的理想付诸实践,为提升中小学师资力量、扩大职业教育范围、开展识字运动等方面做出诸多努力。
《钱均夫传》运用文献、档案以及图像等史料,按时间顺序叙述了钱均夫从出生、多地求学、为官成事,到培养儿子钱学森、北上安享晚年的一生,再现了其生平事迹、教育事功与教育思想,展现出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实践教育救国理念的人物形象。作者经过多年研究写成本书,通过研究人物的小史来反映大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思想演进过程这一大史,史料扎实,图片丰富,考据讲究,内含不少珍贵的文献资料,也有作者通过整理统计资料所得的清晰图表,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严谨且生动的人物信息,丰富了该时期历史人物研究的史料依据。
发布会上,各位专家围绕以《钱均夫传》为蓝本,对钱氏家族的家风传承、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钱学森研究等开展交流座谈。
冯愈提到,良好的家风是维系社会秩序和国家凝聚力的精神力量。《钱均夫传》的出版经过精心打磨,正是一部深入挖掘钱氏家风内涵、展现钱氏家族精神的佳作,希望其传播能激励更多人重视家风建设,传承家国精神。
吕成冬分享了该书的创作过程和体会:钱均夫知行合一,尽力践行教育救国,是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优良家风的典范和榜样。
吕成冬
顾吉环认为:钱均夫最大的功绩是培养了钱学森。钱学森能在美国强大的压力下不被打倒,源于他性格的坚毅。我们今天研究钱均夫也是对他影响钱学森的研究,也是钱氏家风的研究。
顾吉环
钱文忠教授表示:中华民族危亡时刻,一批精英探寻救国之路,钱玄同、钱穆等人物已经得到充分的研究,钱均夫还有待于更多的研究,《钱均夫传》的出版填补史学界的空白。
钱文忠
钱永刚教授在总结讲话中深情回顾了父亲钱学森谈及祖父钱均夫的情景。钱学森常说:“父亲是我的第一位老师。”“我父亲钱均夫很懂得现代教育,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学音乐、绘画这些艺术课。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有兴趣,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同时,他特别强调:“吕成冬一点一点把钱均夫的生平业绩搜集起来,最终写成《钱均夫传》,这本书看起来并不厚,但是他的工作拓宽了史学研究的广度。在他以前,没有人对钱均夫的生平业绩系统地做过阐述,他做了一件填补空白的有意义的事情。”
钱永刚
会上,6组家风传承优秀家庭代表和8位热爱科学的红巷少年代表接受赠书。
赠书仪式
《钱均夫传》的出版,为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钱学森、研究钱氏家风提供了珍贵资料,也为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益借鉴。相信随着这本书的传播,钱氏家风和钱均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将影响更多的人,助力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来源:书香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