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31 年,辽圣宗驾崩,年仅 15 岁的耶律宗真匆忙登上皇位,却未料到,一场权力的风暴正悄然袭来。他的生母萧耨斤,这位野心勃勃的女人,趁着儿子年幼,迅速临朝称制,将辽国的军政大权牢牢攥在手中。
1031 年,辽圣宗驾崩,年仅 15 岁的耶律宗真匆忙登上皇位,却未料到,一场权力的风暴正悄然袭来。他的生母萧耨斤,这位野心勃勃的女人,趁着儿子年幼,迅速临朝称制,将辽国的军政大权牢牢攥在手中。
萧耨斤出身卑微,却凭借着狠辣的手段和强烈的权力欲,在宫廷斗争中脱颖而出。她掌权后,第一件事便是大肆清洗异己,将那些曾经反对她的人,或是可能威胁到她地位的人,统统铲除。据《辽史》记载,她 “临朝专政,贼杀不辜”,手段之残忍,令人胆寒。她甚至毒杀了耶律宗真的养母齐天皇后,只为了消除自己掌权路上的最后一个障碍。
在萧耨斤的专政下,耶律宗真沦为了一个傀儡皇帝。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母亲的监视,朝廷大事也由萧耨斤一人独断。母子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变得剑拔弩张。耶律宗真虽贵为天子,却不得不忍受母亲的专横和压制,心中的怨恨与日俱增。
然而,耶律宗真并非甘心就此沉沦。他在暗中积蓄力量,等待着反击的机会。终于,在 1034 年,机会来了。
萧耨斤密谋废黜耶律宗真,改立自己的小儿子耶律重元为帝。她以为自己的计划天衣无缝,却没想到,耶律重元将她的阴谋告诉了耶律宗真。耶律宗真得知后,决定先发制人。
他趁行宫避暑之机,率领 500 亲兵,突袭了萧耨斤的营帐。这场行动犹如闪电般迅速,萧耨斤的亲信们还来不及反应,便被斩杀数十人。萧耨斤也被耶律宗真装入囚车,流放至庆州。
这场政变,仅仅用了短短几天时间,便彻底终结了萧耨斤的四年专政。耶律宗真成功夺回了皇权,开创了 “乾纲独断” 的新时代。他的这一举措,不仅展现了他的果断和勇气,也让人们看到了他对权力的渴望和决心。此后,耶律宗真开始大展宏图,在辽国的历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深刻印记。
在权力的漩涡中站稳脚跟后,耶律宗真将目光投向了辽国之外。彼时,北宋与西夏之间的战火熊熊燃烧,三川口、好水川等大战接连爆发。宋军在战场上的节节败退,让耶律宗真敏锐地嗅到了机会。
据《辽史》记载,1040 - 1042 年间,北宋与西夏的三次大战,宋军损失惨重。耶律宗真深知,这是辽国在外交舞台上大展身手的绝佳时机。他果断采纳了汉臣张俭的建议,一场精心策划的外交攻势就此展开。
辽国一面在幽蓟边境陈兵十万,摆出一副即将南下入侵的架势。一时间,边境上战旗飘扬,马蹄声阵阵,北宋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另一面,耶律宗真派遣萧英、刘六符为使者,前往北宋都城汴京。这两位使者带着辽兴宗的亲笔信,信中对宋朝进行了严厉的指责。他们以 “周世宗夺关南十县”“宋太宗攻燕无礼” 等陈旧的理由,向北宋索要土地,试图以此来迫使北宋屈服。
面对辽国的咄咄逼人,北宋朝廷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们刚刚经历了与西夏的战争,国力损耗巨大,实在无力再与辽国开战;另一方面,若轻易答应辽国的要求,又实在心有不甘。在这种情况下,北宋派出了富弼与辽方进行谈判。
富弼,这位北宋的杰出使者,在谈判桌上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他往返于宋辽之间,与辽方进行了艰苦的交涉。在谈判中,富弼据理力争,试图维护北宋的尊严和利益。然而,辽国的态度强硬,始终不肯让步。
最终,在辽国的强大压力下,北宋不得不做出妥协。双方达成了 “庆历增币” 的协议:北宋每年在原有岁币的基础上,再增加银 20 万两、绢 30 万匹。这一协议的签订,让辽国在不费一兵一卒的情况下,每年多获得了巨额的财富。
不仅如此,辽兴宗还不满足于此。他派耶律仁先和刘六符再次出使宋朝,争得一个 “纳” 字,使得岁币的名目从 “赠” 改为 “纳”。这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别,它坐实了辽朝在宋辽关系中的优势地位,让北宋在外交上陷入了更加被动的局面。
“庆历增币” 堪称外交史上 “兵不血刃” 的典范。耶律宗真凭借着敏锐的战略眼光和果断的决策,成功地利用了北宋与西夏战争的契机,为辽国赢得了巨大的利益。这场外交博弈,不仅展现了耶律宗真的政治智慧,也让辽国在当时的国际舞台上声名大振。
耶律宗真统治时期,看似一片繁荣昌盛,实则内部矛盾重重。辽朝自建国以来,便推行 “因俗而治” 的政策,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间的矛盾,促进了各民族的发展。然而,在耶律宗真时期,这一政策却逐渐走向了反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契丹贵族的贪婪本性逐渐暴露。他们依仗着自己的特权,开始大肆圈占汉地农田。据《辽史》记载,当时 “权贵之家,占据膏腴,流民失业”,河北、山西等地的汉人耕地被大量侵吞。许多汉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生活陷入了困境。他们被迫成为契丹贵族的佃户,承受着沉重的地租和劳役,生活苦不堪言。
这种土地兼并的行为,不仅严重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也加剧了胡汉之间的矛盾。汉人对契丹贵族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社会动荡不安。一些汉人甚至被迫铤而走险,加入了反抗辽朝统治的队伍,使得辽朝的统治根基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在胡汉矛盾日益尖锐的背景下,各地的农民起义如星火燎原般爆发。1044 年,贝州爆发了王则起义。王则本是涿州的农民,因逃荒来到贝州,后应募到宋军中当兵,成为宣毅军的小校。他利用弥勒教的传说,在贝州、冀州、德州、齐州的士兵和农民中传播变革世道的舆论,吸引了众多信徒。庆历七年(1047 年)冬至,王则率领起义士兵打开兵库,夺得武器,打开监狱,释放囚犯,随即逮捕了贝州知州张得一,占领贝州后,建国号安阳,自称东平郡王,以张峦为宰相,卜吉为枢密使 。
王则起义的消息传到开封,宋仁宗大惊失色,急忙派遣麦允言、王凯等人率兵攻打贝州,但均未成功。随后,又命明镐为河北提粮安抚使,统一指挥各支官军攻城,依然未能攻克。关键时刻,参知政事文彦博主动请战,宋仁宗立即派遣他为河北宣抚使,率兵前去攻打贝州。文彦博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一方面派兵猛攻城北,另一方面派人在城南城墙下快速挖掘地道,最终派壮士二百人从地道中攻入城中,攻破贝州城。王则等人被俘送至开封处死,起义失败 。
1047 年,河北又爆发了王伦叛乱。王伦本是京东路沂州的士兵,他率领数十人起义,一路攻城略地,迅速发展壮大。他们 “转斗千余里,如履无人之境”,所到之处,杀死贪官污吏,打开仓库,救济百姓,得到了许多人的响应和支持。然而,由于力量悬殊,王伦的叛乱最终还是被北宋朝廷镇压了下去 。
这些起义虽然最终都被镇压了下去,但却给辽朝的统治敲响了警钟。它们暴露了辽朝底层民众对现状的极度不满,也揭示了辽朝统治的脆弱性。面对这些起义,耶律宗真一面派兵镇压,试图用武力来平息民愤;一面下诏 “劝农桑、薄赋敛”,试图通过减轻百姓的负担来缓和社会矛盾。然而,由于契丹贵族的抵制,这些政策大多流于形式,收效甚微。辽朝的统治,已经开始摇摇欲坠,为日后的由盛转衰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耶律宗真,这位在政治舞台上翻云覆雨的帝王,同时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他虽 “好儒术,通音律”,却对佛教情有独钟,在位期间,他大力推崇佛教,使得佛教在辽国境内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据史料记载,耶律宗真曾大修佛寺,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他的这一举措,不仅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使得佛教在辽国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他的影响下,辽国的佛教寺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为了表达对佛教的尊崇,耶律宗真对高僧郎思孝极为敬重,尊其为 “司空大师”。郎思孝学识渊博,精通佛法,他的讲经说法深受人们的喜爱。耶律宗真经常邀请郎思孝出入宫廷,为他和皇室成员讲经说法。在宫廷中,郎思孝与耶律宗真探讨佛法,交流心得,他们的对话充满了智慧和哲理。这种交流不仅加深了耶律宗真对佛教的理解,也使得佛教的思想更加深入地渗透到了辽国的宫廷文化中。
1056 年,在耶律宗真的支持下,第二任皇后萧挞里倡议修建佛宫寺释迦塔,即今天的应县木塔。这座木塔的修建,是辽国佛教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是一座佛教建筑的杰作,更是耶律宗真崇佛的象征。木塔的修建,凝聚了无数工匠的心血和智慧,也展示了辽国当时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水平。
应县木塔,这座屹立在山西应县的木构建筑,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千年的光芒。它高 67.31 米,相当于现代 20 余层住宅的高度,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大、最复杂的可登临的木构楼阁式建筑。它与意大利比萨斜塔、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 “世界三大奇塔”,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工艺,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应县木塔采用内外八角套筒式结构,这种结构设计精妙绝伦,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全塔无一根铁钉,却靠 60 余种斗拱榫卯咬合,将各个构件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这些斗拱宛如一朵朵盛开的莲花,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承受巨大的压力,使得木塔在历经无数风雨、地震和战火后,依然屹立不倒。据史书记载,在木塔建成 200 多年之时,当地曾发生过一次 6.5 级大地震,余震持续了 7 天,木塔附近的房屋全部倒塌,只有木塔岿然不动。上世纪初军阀混战时,塔身曾被 200 多发炮弹击中,除打断了 2 根柱子外,主体结构未伤分毫,至今仍可见塔身弹痕 。
木塔内藏辽代佛经 160 件、佛牙舍利两枚,这些珍贵的文物,见证了木塔的历史,也反映了辽国当时佛教的兴盛。塔内的壁画《炽盛光佛图》等,更是堪称佛教艺术的瑰宝。壁画中的佛像栩栩如生,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展现了辽代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这些壁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辽代社会、文化和宗教的重要资料。
在民间,关于应县木塔的传说也层出不穷。有人说木塔是鲁班所造,鲁班运用他的神奇技艺,创造了这座不朽的建筑;也有人说木塔下有避火珠护佑,使得木塔能够免受火灾的侵袭。这些传说,为应县木塔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也表达了人们对这座木塔的敬畏和喜爱之情。
耶律宗真的统治,是辽朝鼎盛与隐忧的交织。他用铁腕巩固皇权,以智谋勒索北宋,却放任内部矛盾激化;他沉迷佛教艺术,缔造木塔传奇,却难掩帝国江河日下。这位充满矛盾的帝王,终究在 1055 年病逝,留下一座巍巍木塔,见证着他波澜壮阔又毁誉参半的一生。
来源:胖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