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四川女孩远嫁朝鲜,20年后她第一次回家,站在家门口却愣住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9 10:53 2

摘要:二十年后她终于回到了熟悉的故土,当她推开那扇门后,却顿时愣在了原地。

林梅站在朝鲜火车站的站台上,陌生的语言环绕着她。

朴成浩走近,伸出僵硬的手:“从今天起,这就是你的家了。”

婆婆冷漠的眼神如刀刃般刺痛她,“太瘦了,干不了多少活。”

林梅听不懂这话,只能挤出微笑。

夜里,她抱紧从四川带来的小包袱,泪水滑落。

二十年后她终于回到了熟悉的故土,当她推开那扇门后,却顿时愣在了原地。

林梅十八岁那年,村里的桃花正开得热闹。

她喜欢在傍晚时分站在小溪边,看水里的倒影。

溪水清澈,映出她那张黑黄的脸,高高的颧骨,细长的眼睛。

她们村的女孩子十五六岁就开始说亲了,林梅已经算大姑娘了。

“闺女,你看看这张照片。”母亲轻声说,把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她。

照片上是个陌生的男人,瘦高身材,直挺的鼻子,严肃的表情。

“朴成浩,朝鲜人,在工厂当技术工人,家境不错。”媒婆王婶在一旁说。

林梅默默看着照片,没有说话。

这是一九九五年,林梅家刚经历了一场大洪水,房子的墙角被冲垮了,田地也被淹了大半。

父亲那段时间愁得头发都白了许多,整日在村里借钱修房子。

母亲的腿也不好,走路一瘸一拐的,干活更是力不从心。

“朴成浩家里生活条件好,他们家说了,结婚后每年都会寄钱回来。”父亲的声音透着疲惫。

林梅看着父亲布满皱纹的脸,心里一阵酸楚。

“我不同意!”哥哥林伟用力拍着桌子,震得碗筷直响。

林伟比林梅大五岁,一直护着这个妹妹。

“妹妹才二十岁,你们就要把她嫁到那么远的地方去!”

“国家都不一样,语言不通,万一受欺负了怎么办?”

母亲低头抹眼泪:“家里实在撑不下去了...”

林梅坐在角落里,看着窗外被洪水冲刷过的土地。

“我去。”她轻声说。

屋子里一下子安静了。

“梅儿,你...”哥哥的声音哽咽了。

“我去。”林梅抬起头,脸上没有表情,“家里需要钱,我去。”

那天晚上,林伟拉着林梅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

星光点点,虫鸣阵阵。

“妹妹,你真的想好了吗?”林伟的眼睛在黑暗中闪着光。

林梅点点头:“哥,我没事的。”

“朝鲜那边,我听说...”

“哥,别说了。”林梅打断他,“我决定了。”

林伟沉默了很久:“答应我,如果过不下去,就回来。”

“我会寄钱回来,帮爸妈修好房子。”林梅没有直接回答。

“家里的事,有我在。”林伟的声音低沉。

“你有出息,以后会赚大钱的。”林梅笑了笑。

“但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你...”

“哥,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林梅坚定地说。

第二天,媒婆王婶带来了朴成浩的家庭情况介绍。

朴家在平壤郊区,有两层小楼,朴成浩在国营工厂工作,父母都是工人。

家里还有个小儿子,在学校读书。

“条件是真不错。”王婶说,“你们家要是不同意,我就给王家二丫头说去了。”

母亲急忙说:“我们同意,我们同意。”

02

一个月后,林梅坐上了去朝鲜的火车。

那天,全村的人都来送她。

母亲哭得说不出话来,只是一遍遍整理她的衣领。

父亲站在一旁,拄着拐杖,脸上的皱纹更深了。

“钱寄回来后,你们先把房子修好。”林梅叮嘱道。

林伟送她到火车站,一路上几乎没说话。

直到火车即将开动,他才抓住林梅的手:“妹妹,记住,家永远在这里。”

林梅点点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她知道,这一走,可能很多年都回不来了。

火车呜咽着驶出站台,林梅的心也随之被撕扯着。

她望着窗外飞逝的风景,不知道前方等待她的将是怎样的命运。

三天后,林梅到达了朝鲜。

朴成浩和他的父母在站台上等她。

林梅第一眼就认出了朴成浩,他比照片上还要高一些,脸色严肃。

“你好。”朴成浩用生硬的中文打招呼。

林梅低着头,用刚学的几句朝鲜语回应:“您好。”

朴成浩的母亲上下打量着林梅,眼神里带着审视。

“太瘦了,看起来干不了多少活。”婆婆用朝鲜语说。

林梅听不懂,只能尴尬地笑笑。

朴成浩的弟弟朴成民却对她友善地笑了笑,用中文说:“欢迎来到我们家。”

林梅这才稍微放松了一些。

朴家住在平壤郊区的一栋两层小楼里,比林梅家的土坯房要好很多。

屋子里的摆设简单但整洁,墙上挂着领袖的画像。

“这是你的新家。”朴成浩指着二楼的一个小房间说。

房间很小,只能放下一张床和一个衣柜。

“谢谢。”林梅轻声说。

晚饭时,婆婆端上了一桌朝鲜食物。

林梅从未见过这些菜式,小心翼翼地尝了一口泡菜,酸辣的味道刺激得她直流泪。

“不合口味吗?”朴成浩问。

林梅急忙摇头:“很好吃,只是有点辣。”

“你要适应这里的生活。”朴成浩说,“以后这里就是你的家了。”

林梅低下头,不让他们看到自己的眼泪。

第一个月,林梅每天都想家。

她不懂朝鲜语,不习惯这里的饮食,更不适应这里的生活方式。

婆婆对她要求严格,每天早上五点就要起床做家务。

“中国女人都这么懒吗?”婆婆经常这样说。

朴成浩每天早出晚归,很少和林梅交流。

唯一对她友善的是小叔子朴成民,他会教她朝鲜语,告诉她当地的习俗。

“大嫂,别难过,慢慢就会好的。”朴成民总是这样安慰她。

林梅用空闲时间写信给家里,详细描述着这里的生活。

“爸妈,我在这里很好,请不要担心。”

“房子修好了吗?钱够用吗?”

“哥,你的生意做得怎么样了?”

她把思念和泪水都藏在字里行间。

半年后,林梅的朝鲜语有了很大进步。

她学会了做朝鲜菜,学会了按朝鲜的方式整理家务。

婆婆对她的态度也渐渐好转。

“你比我想象的要勤快。”婆婆有一天这样评价她。

朴成浩虽然不善言辞,但会把工资大部分都交给林梅保管。

“每个月寄一些回家吧。”他说。

林梅感激地看着他:“谢谢。”

朴成浩摆摆手:“你是我的妻子,你的家人也是我的家人。”

03

第一年,林梅给家里寄了六次钱。

父母来信说,房子已经修好了,还添置了新家具。

“多亏了你,闺女。”母亲在信中写道。

林梅把信小心翼翼地折好,放在枕头底下。

夜深人静时,她会取出来看一遍又一遍。

第二年,林梅怀孕了。

朴成浩听到这个消息,难得地露出了笑容。

“我要当父亲了。”他在工厂里告诉所有同事。

婆婆也开始对林梅更加关照,不让她干重活。

“孩子是朴家的血脉,要保护好。”婆婆说。

十个月后,林梅生下了一个女孩,取名朴美英。

美英长得像林梅,大眼睛,高鼻梁,但皮肤白皙如朴成浩。

“真漂亮。”朴成浩抱着女儿,眼里满是疼爱。

林梅看着丈夫和女儿,心里有了一丝温暖。

美英三岁时,林梅又生下了儿子朴俊浩。

这次,朴家上下都非常高兴。

“有了儿子,朴家的香火就能传下去了。”公公说。

林梅的生活渐渐步入正轨。

她每天照顾两个孩子,打理家务,偶尔帮朴成浩整理工作服。

有时候,她会教孩子们几句中文,讲一些中国的故事。

“妈妈的家乡有很多好吃的。”林梅对孩子们说。

“比如麻婆豆腐,又麻又辣,吃了嘴巴会发麻。”

美英睁大眼睛:“真的吗?我想吃!”

“以后有机会带你们去妈妈的家乡看看。”林梅摸着女儿的头发说。

每月,林梅都会写信给家里,告诉他们孩子的成长情况。

家里的回信也很规律,母亲会在信中详细描述村里的变化。

“村里通电了,我们家也装了电灯。”

“你哥哥去了成都,说是要做生意。”

林梅把这些消息一一记在心里,在脑海中想象着家乡的变化。

但从2000年开始,信件的往来变得困难了。

政治环境的变化使得两国之间的邮件传递受到了限制。

林梅的信经常石沉大海,家里的回信也越来越少。

“也许是邮递员把信弄丢了。”林梅安慰自己。

她继续写信,即使不知道是否能寄到。

朴成浩看着妻子坚持写信的样子,默默叹了口气。

“别太担心,等形势好转,信件就能通了。”他说。

二零零五年,林梅已经在朝鲜生活了十年。

美英已经上小学,俊浩也到了入园的年龄。

朴成浩在工厂升职了,成为了一名主管。

家里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他们搬进了平壤市内的一套公寓。

“孩子们在这里上学方便。”朴成浩说。

林梅点点头,心里却想着,距离家乡又远了一步。

新家更现代,有电视,有冰箱,还有电话。

但林梅最想要的,是能和家里通一次话的机会。

“妈,中国是什么样的?”美英有一天问道。

林梅怔了怔:“中国很大,妈妈的家乡在西南部的山区。”

“那里有高山,有清澈的小溪,还有漫山遍野的桃花。”

“我想去看看。”美英说。

“妈妈也想带你们去看看。”林梅轻声说。

朴成浩升职后,态度变得更加开明。

他会带林梅和孩子们去公园,去看电影。

有时候,他甚至会帮林梅做家务。

“你是个好妻子。”他有一天突然说。

林梅愣住了,这是朴成浩第一次这样直接地表达情感。

“谢谢你为这个家付出的一切。”朴成浩继续说。

林梅眼眶湿润:“你也是个好丈夫。”

随着孩子们的成长,林梅把更多的中国文化融入了教育中。

她会在美英的课本里夹上中文拼音表,会在俊浩的玩具旁边放上中国结。

“这是中国的绳结艺术,代表着好运和团圆。”林梅告诉孩子们。

美英对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经常缠着林梅讲中国的故事。

“妈妈,再讲一个西游记的故事吧。”

林梅的中文渐渐生疏,但在教孩子们时,她会努力回忆每一个发音。

“你们的外公外婆,还有舅舅,都在中国。”林梅常这样告诉孩子们。

“他们一定很想你们。”

04

2015年,林梅来到朝鲜已经二十年了。

美英考入了平壤最好的大学,俊浩则刚刚参军。

两个孩子都出落得亭亭玉立,英俊挺拔。

林梅的头发已经有了几丝白发,岁月在她脸上留下了痕迹。

这一年,中朝关系有了改善,边境管控也放宽了。

“你想回家看看吗?”朴成浩有一天突然问道。

林梅怔住了,这个梦想埋藏在心底太久,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可以吗?”她小心翼翼地问。

朴成浩点点头:“我已经打听过了,现在可以申请探亲签证。”

“美英上大学了,俊浩也参军了,家里只有我们两个。”他说,“你二十年没回家了,该回去看看了。”

林梅的眼泪夺眶而出:“谢谢你。”

朴成浩帮林梅准备了旅费和礼物。

“给你父母带点朝鲜的特产。”他说,把人参和海鲜干货装进林梅的行李箱。

美英和俊浩得知母亲要回中国,也都很兴奋。

“妈,帮我带些中国的书回来!”美英说。

“妈,我想尝尝你说的麻婆豆腐。”俊浩说。

林梅一一答应,心里满是期待和不安。

二十年了,家乡会变成什么样子?父母还健在吗?哥哥林伟现在在哪里?

出发前一晚,林梅几乎没有合眼。

她从箱底取出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她全家人最后一次合影。

照片上,父亲还是黑瘦黑瘦的样子,母亲的脸上布满皱纹。

哥哥林伟站在一旁,年轻的脸上带着坚毅。

林梅的手指轻轻抚过每一个人的脸。

“我要回家了。”她轻声说。

朴成浩在门口站了一会,没有出声。

林梅抬起头,看到丈夫依在门框上,眼神复杂。

“想家了吧。”朴成浩轻声说。

林梅点点头:“有点害怕。”

“害怕什么?”

“害怕一切都变了。”林梅的声音有些颤抖,“二十年了,会不会没人记得我了?”

朴成浩走过来,坐在她身边:“你父母不会忘记你的。”

林梅把照片放在胸口:“已经十年没收到他们的信了。”

“也许只是信寄不过来。”朴成浩说,“去了就知道了。”

林梅点点头,又摇摇头,一时说不出话来。

夜深了,朴成浩早已睡去。

林梅独自坐在窗前,看着朝鲜寂静的夜空。

明亮的月光洒在她的脸上,照出了眼角的皱纹。

不知不觉,她已经四十岁了。

离开家乡时,她才二十岁,青春年少。

现在的她,能被家人认出来吗?

月光下,林梅取出纸笔,写下了一封信。

“亲爱的爸妈,我要回来了...”

她写着写着,泪水滴在纸上,晕开了墨迹。

信写不下去了,她折好纸,塞进行李里。

也许明天就能当面读给父母听了。

出发那天,朴成浩送林梅到火车站。

“一个月后,我来接你。”他说。

林梅点点头,看着丈夫的眼睛:“谢谢你这些年的照顾。”

朴成浩难得地红了脸:“你好好照顾自己。”

美英和俊浩也来送行。

美英递给林梅一个小盒子:“妈,这是我叠的千纸鹤,送给外公外婆。”

林梅接过盒子,里面是九百九十九只彩色纸鹤。

“我听说一千只纸鹤能实现愿望。”美英说,“这最后一只,等您回来我们一起叠。”

林梅眼眶湿润:“谢谢你,美英。”

俊浩则递给林梅一个手绢包:“这是我的津贴,给外公外婆买补品。”

林梅不忍接下:“你自己留着用吧。”

“军队管吃管住,我不缺这些。”俊浩坚持道。

林梅这才收下,心中感慨孩子们长大了。

火车站广播响起,是时候登车了。

林梅一一拥抱了家人,最后依依不舍地登上了火车。

火车缓缓启动,林梅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着窗外的风景。

站台上,朴成浩和孩子们的身影越来越小。

二十年前,她从这个方向离开,怀着不安和恐惧。

如今,她从这个方向回去,带着期待和忐忑。

火车向着中朝边境驶去,窗外的景色缓缓变化。

林梅从包里取出一本中文词典,翻看起来。

二十年不说中文,她有些生疏了。

05

“阿姨,您是中国人吗?”对面座位上,一个年轻女孩好奇地问道。

林梅抬起头,有些不好意思:“是的,但在朝鲜住了二十年了。”

女孩眼睛亮了起来:“真巧,我也是中国人,在朝鲜读书,现在放假回家。”

林梅看着年轻女孩,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你是哪里人?”林梅问。

“我是黑龙江人。”女孩笑道,“阿姨是?”

“四川。”

“哇,那可远了。”女孩惊叹道,“阿姨二十年没回家了吗?”

林梅点点头,眼神有些遥远。

“中国变化很大的。”女孩说,“我每年回去都感觉不一样了。”

林梅好奇地问:“什么变化?”

女孩兴奋地说:“现在到处都是高楼大厦,马路宽敞得很。”

“手机普及了,微信支付宝,出门都不用带钱包了。”

“高铁四通八达,以前坐十几个小时的路程,现在几个小时就到了。”

林梅听得目瞪口呆:“真的变了这么多?”

“当然啦。”女孩骄傲地说,“我们中国现在可厉害了。”

林梅想象着这样一个全新的中国,心中既期待又有些不安。

她还能融入那样的环境吗?

在中朝边境,林梅办理了出境手续。

和她一样过境的人不少,有的是中国媳妇,有的是朝鲜女婿,还有一些是商人。

大家互相帮助,指引路线,分享返乡的期待。

“我十五年没回家了,听说现在村里都通网了。”一位中年妇女说。

“我妈上次来信说,她用上了智能手机,还会发微信呢。”另一位年轻女孩笑道。

林梅安静地听着,想象着家乡的变化。

“你是哪里人?”一位大姐问林梅。

“四川。”林梅答道。

“那可远啊。”大姐感叹道,“我听说四川这些年发展得很快。”

林梅点点头,心中有些紧张。

“别担心。”大姐似乎看出了她的忐忑,“回家就好了,家乡永远是家乡。”

林梅感激地笑了笑,却不知道该说什么。

过了边境,林梅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仅仅是呼吸着中国的空气,她就觉得鼻子发酸。

路边的行人说着流利的中文,商店里飘出熟悉的食物香味。

林梅心中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她在边境小镇买了一张去成都的火车票。

火车站比她记忆中大了许多,宽敞明亮,人来人往。

候车时,林梅看着周围的人们,都穿着时髦的衣服,拿着智能手机。

她低头看看自己朴素的打扮,有些不自在。

“请各位旅客注意,开往成都方向的G8652次高铁即将进站...”

广播里的声音让林梅一阵恍惚。

高铁?那是什么?

很快,她就看到一列流线型的白色列车缓缓驶入站台。

“这就是高铁啊。”林梅小声惊叹。

登上高铁,林梅被宽敞舒适的座位和干净整洁的环境吸引了。

列车启动时,几乎感觉不到震动,一眨眼就达到了惊人的速度。

窗外的风景飞速后退,林梅看得目不转睛。

“阿姨,您是第一次坐高铁吧。”邻座的小伙子笑着问。

林梅不好意思地点点头:“在国外待了二十年,一切都变了。”

小伙子热情地介绍起来:“中国现在高铁网络可发达了。”

“从北京到广州,以前要坐一天一夜,现在八小时就到了。”

林梅惊讶地张大嘴:“这么快?”

“那当然,我们中国的高铁是世界第一呢。”小伙子骄傲地说。

林梅听着他的介绍,心中涌起一股自豪感。

这是她的祖国,虽然她离开了二十年,但血脉中流淌的依然是中国的血液。

06

高铁很快就到了成都。

从车窗望出去,林梅几乎认不出这座城市了。

高耸的摩天大楼,宽阔的马路,川流不息的汽车和行人。

成都东站大得惊人,比她记忆中的整个县城都要大。

林梅拖着行李,有些迷茫地站在站台上。

“您去哪里?需要帮忙吗?”一位工作人员友善地问道。

林梅感激地点点头:“我想去汽车站,坐车回老家。”

工作人员指引她乘坐地铁前往汽车站。

林梅第一次乘坐地铁,每一步都小心翼翼。

买票、检票、乘坐扶梯、找到正确的站台...

这些在朝鲜从未有过的体验,让她既新奇又紧张。

地铁飞速穿行在地下,几站路就到了汽车站。

汽车站依然熙熙攘攘,但设施比林梅记忆中先进了许多。

电子显示屏上显示着各种班次信息,自助售票机排列在大厅一侧。

林梅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新设备,只好排队在人工窗口买票。

“回老家?”售票员问道。

林梅点点头,报了自己家乡的名字。

售票员敲打键盘,打印出一张车票:“三号站台,半小时后发车。”

林梅谢过,拿着票去候车。

汽车和她记忆中也不一样了,宽敞舒适,带空调和电视。

车上的乘客都拿着手机,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看视频。

林梅坐在窗边,看着成都的街景渐渐消失,车子驶入高速公路。

公路两旁的景色飞速后退,偶尔能看到农田和村庄。

“家乡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林梅心想。

汽车很快到达了县城。

林梅下车后,站在县城的街头,一时有些恍惚。

这还是她记忆中的那个县城吗?

街道宽阔整洁,商店琳琅满目,到处都是现代化的建筑。

她记忆中的老街道,低矮的平房,简陋的市场,都不见了。

林梅漫步在街头,看着陌生又熟悉的景象,心情复杂。

她找到了去村里的班车站,发现现在每天有定时班车往返。

“以前可没这么方便。”林梅想起了当年回家,要么走很远的山路,要么搭别人的拖拉机。

上了班车,林梅跟司机聊起了家乡的变化。

“老师傅,我们村现在变化大吗?”她问。

司机是个健谈的中年人:“哪个村?”

林梅说出了村名。

“哦,那个村啊。”司机笑道,“那可是咱们县的示范村,变化大了去了。”

“现在通了水泥路,家家都盖了新房子,还通了宽带网络呢。”

林梅惊讶地问:“那以前的老房子呢?”

“大多都拆了吧,政府有补贴,很多人都盖了新房。”司机说。

林梅心中一紧:“那...那些人还在村里住吗?”

“有的在,有的搬到县城或者大城市去了。”司机说,“年轻人大多都出去了,村里主要是老人和小孩。”

林梅陷入沉思,心中涌起一丝不安。

班车沿着山路前行,路比林梅记忆中宽敞平坦多了。

沿途的风景依然秀美,青山绿水,桃林梨园。

这些倒是没怎么变,让林梅心中稍稍安定。

班车爬上一个山坡,远远地,林梅看到了村庄的轮廓。

她的心跳加速,手心渗出汗水。

二十年了,她终于要回家了。

07

“到了,就是这站。”司机喊道。

林梅感激地道谢,拎着行李下了车。

站在村口,林梅深吸一口气,闻到了熟悉的泥土和青草的气息。

她顺着记忆中的路走去,但很多路都变了,她几乎认不出来了。

土路变成了水泥路,茅草屋变成了砖瓦房,甚至还有一些小别墅。

“这是我们村吗?”林梅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路过的一位老人看她站在那里发呆,停下脚步:“姑娘,找谁家啊?”

林梅一怔,这声“姑娘”让她有些恍惚。

二十年过去,她已不再是当年的姑娘了。

“老人家,我找林大刚家。”林梅轻声说。

老人皱眉思索:“林大刚?这名字有点耳熟...”

“他有个儿子叫林伟,女儿叫林梅。”林梅补充道,声音有些颤抖。

老人恍然大悟:“哦,老林家啊。那房子在村东头...”

老人欲言又止,看了林梅一眼:“你是?”

“我是林梅。”林梅说,“二十年前嫁到了国外。”

老人瞪大眼睛:“林梅?真的是你啊?当年那个嫁到朝鲜的姑娘?”

林梅点点头,心中一暖,还有人记得她。

“你可回来了。”老人感叹道,神色却有些复杂,“你家那房子...”

“怎么了?”林梅紧张地问。

“你还是自己去看看吧。”老人指了指方向,“就在那边,新盖的两层小楼。”

林梅谢过老人,快步向村东走去。

路过的村民有的好奇地看着她,有的似乎认出了她,露出惊讶的表情。

但林梅顾不上打招呼,她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家人。

终于,她找到了自家的位置。

原来的土坯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两层小楼,和周围的房子差不多。

门口种着几棵花草,墙上挂着红灯笼。

林梅站在门口,心砰砰直跳。

爸妈还好吗?哥哥在家吗?他们变了多少?

她深吸一口气,抬手敲门。

敲了三下,没人应答。

也许他们在地里干活?或者上街去了?

林梅又敲了三下,这次听到了脚步声。

“谁啊?”一个陌生的女声问道。

林梅咽了咽口水:“我...我是林梅。”

门缓缓打开,当看到门内的人后,林梅顿时愣住了。

门后站着一个中年妇女,约莫四十多岁,陌生的面孔。

这不是她的母亲,不是她的任何亲人。

她的家人去了哪里?这栋房子里为什么住着陌生人?

二十年的思念,在这一刻变成了深深的恐惧和失落。林梅的手颤抖着,嘴唇干涩,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你是...?”妇女疑惑地看着林梅。

林梅的声音颤抖:“这里是林家吗?林大刚的家?”

妇女摇摇头:“不是,我们姓王,五年前搬来的。”

林梅的心沉了下去:“那林家人呢?”

“哦,老林家啊。”妇女恍然大悟,“他们家早搬走了,好多年了。”

林梅紧张地问:“那他们去哪了?”

“这个我不太清楚,你可以去问问村长,他知道。”

林梅谢过妇女,急匆匆地向村长家走去。

村长家在村子中心,一栋漂亮的小别墅。

林梅敲门时,一位老人开了门。

“您是李村长吗?”林梅试探着问。

老人笑了:“我是,你是...等等,你是不是林大刚家的闺女?”

林梅点点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是我,我是林梅。”

“哎呀,真是你啊!”李村长惊喜地说,“进来坐,进来坐。”

林梅跟着李村长进了屋,屋内宽敞明亮,摆设考究。

“你这一去就是二十年啊,大家都以为你不会回来了。”李村长感叹道。

“我爸妈呢?我哥哥呢?”林梅迫不及待地问。

李村长的表情突然凝重起来:“林梅啊,有些事情,你要有心理准备。”

林梅的心一沉:“出什么事了?”

“你爸妈...已经不在了。”李村长轻声说。

林梅感到一阵晕眩,扶住了椅子才没摔倒。

“什么时候的事?”她声音嘶哑地问。

“你爸是十年前,得了肺病。你妈是两年后,思念成疾。”

林梅的泪水夺眶而出:“我竟然连最后一面都没见到。”

“当时我们也联系不上你啊。”李村长叹气道,“信寄不过去,电话打不通。”

林梅痛苦地捂住脸:“那我哥呢?”

李村长的表情缓和了一些:“你哥倒是有出息了,在成都做生意,现在是大老板了。”

“他来看过爸妈吗?”林梅问。

“当然了,每个月都来。你爸妈的坟也是他修的,在村后山上,很气派。”

林梅擦了擦眼泪:“我能去看看他们吗?”

“当然可以,我让小李开车送你去。”

林梅婉拒了:“不用了,我想自己走去。”

08

李村长指点了路线,林梅道谢后离开。

村后的山上,新修了一条盘山路,两旁种满了松柏。

林梅顺着路走上去,看到半山腰有一片新坟。

最显眼的是两座并排的墓,墓碑上刻着父母的名字。

墓前摆着鲜花和水果,看得出经常有人打理。

林梅跪在墓前,泪水止不住地流下。

“爸,妈,女儿回来了。”她哽咽着说。

“对不起,这些年我没能尽孝,没能照顾你们。”

“朝鲜那边生活还行,我嫁的人对我不错,还生了两个孩子。”

“女儿美英今年考上了大学,儿子俊浩参了军,他们都很优秀。”

“我好想你们啊,如果早知道联系不上了,我绝不会去那么远的地方。”

林梅在父母墓前待了整整一天,从日出到日落。

她把这二十年的经历,一点一滴地讲给父母听。

包括朴家如何对她,孩子们如何成长,她如何思念家乡。

夕阳西下,林梅擦干眼泪,向父母告别。

“爸妈,我去找哥哥了,等我回来再来看你们。”

第二天,林梅坐上了去成都的汽车。

李村长给了她林伟的地址和电话。

“你哥现在在成都做建材生意,家大业大的。”

林梅坐在车上,看着窗外飞驰的风景,心情复杂。

二十年了,哥哥变成了什么样子?他还会认出她吗?

成都比她想象的还要繁华。

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林梅按照地址找到了一栋豪华的写字楼。

“请问林伟在吗?”她在前台紧张地询问。

“您是?”前台礼貌地问。

“我是他妹妹。”林梅说。

前台明显吃了一惊:“林总从来没说过有妹妹。您稍等,我帮您通报。”

几分钟后,电梯门打开,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快步走出。

林梅差点认不出来,这个成功人士就是她当年那个朴实的哥哥。

“哥!”林梅叫道。

林伟停下脚步,不可置信地看着林梅。

“梅儿?真的是你?”他的声音颤抖着。

林梅点点头,泪水夺眶而出。

林伟三步并作两步冲过来,紧紧抱住了妹妹。

“你终于回来了,终于回来了。”他哽咽着说。

兄妹俩在写字楼大厅抱头痛哭,引来了不少人的侧目。

林伟带林梅回到了他在成都的家。

那是一套位于高档小区的大户型公寓,装修豪华。

“嫂子呢?”林梅问。

“在家等着呢,她听说你要来,高兴得不得了。”林伟笑道。

林梅这才知道,哥哥已经结婚多年,有一双儿女,大的十八岁,小的十五岁。

“你怎么不早点告诉我?”林梅有些埋怨。

林伟苦笑:“我怎么联系你啊?信寄不过去,电话打不通。”

“这些年我找了好多关系,想把你接回来,但都没成功。”

林梅鼻子一酸:“爸妈...”

“我知道。”林伟拍拍她的肩膀,“不怪你,当时条件太差了。”

到了林伟家,林梅见到了嫂子张莉和侄子侄女。

张莉是个温柔贤惠的女人,对林梅非常热情。

“我听伟哥说了你的事,真是不容易。”张莉握着林梅的手说。

侄子林强和侄女林小雨也很亲切,叫着“姑姑”,帮林梅拿行李。

“姑姑,你在朝鲜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林小雨好奇地问。

林梅笑了笑:“和这里很不一样,但也有美好的地方。”

09

晚上,林伟安排了一桌丰盛的晚餐,全是四川菜。

林梅尝了一口麻婆豆腐,辣得眼泪都出来了。

“还是家乡的味道好啊。”她感叹道。

饭后,林伟带林梅到阳台坐下,看着成都的夜景。

“这些年,你过得好吗?”林伟问。

林梅点点头:“还行,朴成浩对我不错,孩子们也很懂事。”

“但日子过得苦吧?”林伟皱眉。

林梅笑了笑:“哪有不苦的日子,你不也是从苦日子过来的吗?”

林伟沉默了一会:“我这些年一直在找你。”

“每次听说中朝有交流机会,我就去打听,但都没有你的消息。”

“爸妈走得时候,最放不下的就是你。”

林梅低下头,泪水又涌了出来。

“对不起,哥。”她轻声说。

林伟摇摇头:“不怪你,当时我们家那个条件,确实是你出去了,家里才有了转机。”

“你寄回来的第一笔钱,我用它做了第一笔生意。”

“后来生意越做越大,我就把爸妈接到成都住了。”

“他们在城里住了好几年,过得还算舒心。”

林梅擦了擦眼泪:“那就好,那就好。”

林伟突然握住妹妹的手:“梅儿,不用回去了,就留在中国吧。”

林梅愣住了:“啊?”

“我已经在中国站稳脚跟了,可以照顾你。”林伟认真地说。

“你在那边肯定过得不容易,语言不通,文化不同,何必再受那份罪。”

“我给你在成都买套房子,帮你安排工作,或者你就在家享清福也行。”

林梅没有立即回答,她看着远处的灯火。

朴成浩的脸浮现在脑海中,还有美英和俊浩的笑容。

“哥,我...”

“你不用急着答应我。”林伟说,“你在这住一段时间,好好考虑考虑。”

接下来的日子,林伟带林梅游览了成都的各个景点。

宽窄巷子,锦里,武侯祠,青城山,都江堰。

林梅惊叹于中国的发展变化,也为家乡的美丽自豪。

她和嫂子张莉成了好朋友,经常一起逛街,做饭,聊天。

侄子侄女也非常喜欢这个从“神秘国度”回来的姑姑。

“姑姑,你能教我朝鲜语吗?”林小雨缠着林梅。

“姑姑,朝鲜的学校是什么样的?”林强好奇地问。

林梅耐心地回答着他们的问题,心里既温暖又矛盾。

一个月的时间转眼就过去了。

林梅该做决定了。

她站在林伟家的阳台上,看着星空,想着朝鲜的家人。

朴成浩已经打电话来过几次,问她什么时候回去。

“孩子们都很想你。”他在电话里说。

林梅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两个画面。

一边是繁华的成都,豪华的住宅,亲切的哥嫂,可爱的侄子侄女。

一边是朴成浩的家,简朴但温馨,还有期待她回去的丈夫和孩子们。

林伟敲门进来:“梅儿,考虑得怎么样了?”

林梅转过身,看着哥哥:“哥,我要回去。”

林伟的表情凝固了:“为什么?在这不好吗?”

“不是不好。”林梅摇摇头,“这里很好,太好了。”

“但朝鲜那边,也有我的家人。”

“朴成浩对我不薄,这些年一直照顾我。”

“孩子们还小,需要我。”

林伟沉默了很久:“你真的决定了?”

林梅点点头,眼中含泪:“哥,不管身在何处,我永远是你的妹妹。”

“以后我会常回来看你们的。”

林伟长叹一口气,拍了拍妹妹的肩膀:“你长大了,有自己的主意了。”

“我尊重你的决定。”

10

临行前,林伟给林梅准备了丰厚的礼物。

中国特产,电子产品,还有一大笔钱。

“这些年你受苦了,拿着这些补贴家用吧。”林伟说。

林梅推辞不过,只好收下。

“哥,我会经常给你写信,有机会就打电话。”她保证道。

“我也会尽可能多回来看你们的。”

林伟点点头:“有困难就告诉我,别像以前那样硬撑。”

林梅抱了抱哥哥:“谢谢你,哥。”

告别的场面很感人,嫂子张莉哭得不能自已,侄子侄女也依依不舍。

“姑姑,你一定要回来看我们!”林小雨抱着林梅说。

“一定,一定。”林梅亲了亲侄女的额头。

林伟亲自送林梅到火车站。

临别前,兄妹俩久久相拥。

“照顾好自己。”林伟叮嘱道。

林梅点点头:“你们也是。”

火车缓缓启动,林梅透过车窗,看着站台上哥哥的身影越来越小。

她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但心中却有了一种平静。

二十年前,她远嫁朝鲜时,是为了家人。

二十年后,她再次回到朝鲜,也是为了家人。

人生的道路总是曲折的,但她已经学会了在不同的环境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

回到朝鲜后,林梅把中国的礼物分给了朴成浩和孩子们。

看着他们惊喜的表情,林梅感到一种充实和满足。

“中国变化很大。”她告诉朴成浩,“到处都是高楼大厦,街道上车水马龙。”

朴成浩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

“你爸妈还好吗?”他问。

林梅摇摇头,眼中含泪:“他们已经不在了。”

朴成浩沉默了一会,然后抱住了她:“对不起,我应该早点让你回去的。”

林梅靠在丈夫肩上,轻声说:“不怪你,是我们那时候的条件不允许。”

美英和俊浩听说外公外婆去世了,也很难过。

“妈妈,我们以后会好好孝顺您的。”美英说。

林梅摸着女儿的头发:“你们已经是最好的孩子了。”

晚上,林梅取出哥哥给的照片,给朴成浩和孩子们看。

“这是你们舅舅,舅妈,还有表哥表妹。”

朴成浩看着照片,若有所思:“你哥哥生活得很好啊。”

林梅点点头:“他做生意很成功。”

“他让你留在那边?”朴成浩突然问。

林梅愣了一下,然后点点头:“他是这么说的。”

朴成浩沉默了一会:“你为什么不留下?”

林梅抬头看着丈夫的眼睛:“因为我的家在这里,和你们在一起。”

朴成浩的眼中闪过一丝感动,他拍了拍林梅的手:“我会尽力让你过得更好的。”

林梅笑了:“我已经很满足了。”

第二天,林梅带回的中国特产成了邻居们羡慕的对象。

她把一些小礼物分给了关系好的邻居和朋友。

“中国现在发展得很快,到处都是新建筑。”她骄傲地告诉大家。

生活渐渐回到了正轨。

林梅继续照顾家庭,朴成浩继续工作,孩子们继续学习和服役。

但有些东西已经悄然改变。

朴成浩对林梅更加关心了,经常帮她分担家务。

“你辛苦了这么多年,该休息一下了。”他说。

美英对中国的兴趣更浓了,缠着林梅教她更多的中文。

“妈妈,我想去中国留学,可以吗?”她问。

林梅惊讶地看着女儿:“你真的想去?”

美英点点头:“舅舅不是说会资助我吗?”

林梅陷入了沉思:“我需要和你爸爸商量一下。”

朴成浩听到这个请求时,沉默了很久。

“你真的想去?”他问女儿。

美英坚定地点头:“我想了解妈妈的故乡,了解中国的文化。”

朴成浩看了看林梅:“如果你真的想去,我不反对。”

林梅惊讶地看着丈夫:“真的?”

朴成浩点点头:“孩子们应该有选择的权利。”

林梅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她写信告诉哥哥这个消息,很快收到了回信。

“当然可以!我已经帮美英联系好了学校,随时可以来。”

11

第二年,美英真的去了中国,在成都大学学习中文和商业管理。

林伟一家把她当亲生女儿一样照顾,经常带她游玩,让她感受中国文化。

每次通电话,美英都兴奋地向林梅描述中国的新鲜事物。

“妈妈,这里真的很棒!人们很友善,食物很美味,城市很现代。”

林梅听着女儿的分享,心中既骄傲又感慨。

她的决定是对的,在两个国家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俊浩退役后,也表示想去中国看看。

“妹妹在那边玩得那么开心,我也想去看看舅舅一家。”他说。

朴成浩和林梅同意了,林伟也非常高兴,准备帮俊浩申请商务签证。

冬天的一个晚上,朴成浩和林梅坐在客厅里,看着孩子们寄回来的照片。

“我们的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生活了。”朴成浩感叹道。

林梅靠在丈夫肩上:“是啊,时间过得真快。”

“你后悔吗?”朴成浩突然问。

“后悔什么?”林梅不解地看着他。

“后悔嫁到朝鲜来。”朴成浩低声说。

林梅想了想,摇摇头:“不后悔。”

“如果我没有嫁到这里,就不会有美英和俊浩。”

“也不会遇见你这样的好丈夫。”

朴成浩的眼睛湿润了:“谢谢你这些年的付出。”

林梅笑了笑:“这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一起努力过来的。”

窗外,雪花纷飞,屋内,温暖如春。

林梅看着窗外的雪景,想起了遥远的四川老家和成都的繁华。

她的人生跨越了两个国度,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和欢乐。

但无论身在何处,家人的爱始终是她最大的支持和慰藉。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林梅拉上了窗帘,靠近了炉火。

朴成浩递给她一杯热茶:“明年春天,我们一起去中国看看吧。”

林梅惊讶地看着丈夫:“你说真的?”

朴成浩点点头:“是时候去看看你的家乡了。”

林梅的眼睛亮了起来,她紧紧握住丈夫的手:“谢谢你。”

朴成浩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这些年,辛苦你了。”

林梅摇摇头,幸福地笑了:“不辛苦,因为我有爱我的家人。”

窗外的雪依然纷飞,但林梅的心已经飞向了春天。

来源:狗子游戏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