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 年,嫦娥六号成功从月球背面取回月壤,这一壮举标志着中国航天探索的重大突破,为月球研究提供了全新样本 。当首批研究成果以英文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时,一场关于学术语言选择的讨论在学术界和公众中悄然兴起。这不仅是对一篇论文语言形式的探讨,更是对中国科研成果传
嫦娥六号月壤研究:语言之问引热议
原始尺寸更换图片
2024 年,嫦娥六号成功从月球背面取回月壤,这一壮举标志着中国航天探索的重大突破,为月球研究提供了全新样本 。当首批研究成果以英文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时,一场关于学术语言选择的讨论在学术界和公众中悄然兴起。这不仅是对一篇论文语言形式的探讨,更是对中国科研成果传播、学术话语权以及中文在国际科研舞台角色的深度思考。
科研论文为何偏爱英文发表
在国际科研舞台上,英语占据着主导地位,全球约 98% 的科学研究以英文发表 。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文化与现实因素。
从历史发展来看,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方,工业革命后的欧美国家在科技领域长期领先,英语作为这些国家的主要语言,自然而然地成为科学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国际学术交流日益频繁,英语因其广泛的使用范围和庞大的使用者群体,逐渐成为科学界通用语言,为科研人员提供了跨越国界的交流工具,促进了全球科研合作与知识共享 。例如,许多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如美国的《科学》(SCIence)、英国的《自然》(Nature),都以英文为主要发表语言,其严格的审稿标准和广泛的影响力吸引了全球科研人员投稿,进一步巩固了英语在科研论文发表中的地位。
国内科研环境中的一些现实问题,也使得科研人员更倾向于选择英文发表论文。过去,国内学术评价机制存在 “SCI 崇拜” 现象,将发表 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英文期刊论文作为衡量科研人员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价值的重要甚至是唯一标准。这导致科研人员为了获得晋升机会、学术荣誉、科研经费支持等,不得不努力在英文期刊上发表论文 。例如,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职称评定、人才选拔中,对 SCI 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因子有明确要求,使得科研人员将大量精力投入到英文论文撰写和投稿中,而忽视了中文论文的发表。
中国虽拥有数量众多的科技期刊,但整体质量和影响力与国际顶尖期刊存在差距,难以吸引高水平科研成果发表。在期刊的国际化程度、审稿流程的科学性和效率、编辑团队的专业素养和国际化视野等方面,国内期刊都有待提升。例如,一些国内期刊的审稿周期过长,影响了科研成果的时效性;部分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有限,导致科研人员担心在国内期刊发表的论文难以获得国际同行的关注和认可,进而选择在国际英文期刊上发表。
汉语在科技领域的独特优势
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且富有生命力的语言之一,在科技领域有着不可忽视的独特优势 。
从表意特性来看,汉语是表意文字,每个汉字都蕴含独立意义与形象表现,汉字组合能衍生新意义和概念,即 “由字生意”。以化学元素周期表为例,金属元素大多带有 “钅” 字旁,看到 “铁”“铜”“铝” 等字,即便不了解其具体化学性质,也能直观判断它们属于金属类别。再如,汉语里 “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八边形”,用常见数字与 “边”“形” 组合,简单直观,任何人都能理解。而英语中 “pentagon”“hexagon”“heptagon”“octagon” 来自拉丁文,与日常用语脱节,理解难度较大 。
在信息传递效率方面,汉语信息密度高,每个汉字承载大量信息,字形还能负载独立于语音的额外信息,这使得汉语能用更少时间和空间表达更多内容。例如,“氧化还原反应” 用四个汉字精准概括复杂化学现象,英语 “oxidation - reduction reaction” 则需三个单词,还带有连字符,汉语表达明显更为简洁高效 。
汉语在适应科技发展能力上也表现出色。科技不断发展,新事物、新理论层出不穷,汉语凭借简单且有规律的词汇构造方式,能迅速适应这一变化。像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 等新兴科技词汇,都是用常见汉字组合而成,清晰明了地表达出相关领域和技术的核心特征 。
中文发表科研成果的可行性与挑战
先以中文发表科研成果,再翻译为英文,具有诸多积极意义。从文化传承与民族意识角度来看,这是对中文地位的有力捍卫,彰显民族文化自信,让中文在国际科研舞台绽放光彩,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 。在促进中文国际化方面,科研成果以中文首发,能吸引全球科研人员关注中文,提升中文在科研领域的影响力,推动中文成为国际科研交流重要语言,为中文在国际上的传播与发展开辟新路径。
然而,实现这一目标面临重重挑战 。国内期刊影响力不足是一大难题,尽管中国科技期刊数量众多,但在国际上影响力和认可度高的较少,国际知名度、影响因子和被引用频次等关键指标与国际顶尖期刊存在差距。例如,在自然科学领域,《自然》《科学》等国际期刊凭借悠久历史、严格审稿和广泛国际编委团队,吸引全球顶尖科研成果,而国内同类中文期刊在吸引优质稿源和国际关注方面相对乏力,使得科研人员担心在中文期刊发表成果难以获得国际同行认可,影响科研成果传播与个人学术发展 。
科研人员长期受国际学术环境影响,形成了先英文发表的语言习惯 。许多科研人员从学生时代起就接受大量英文文献阅读和英文论文写作训练,更习惯用英文表达科研成果,且英文写作和发表流程相对熟悉,担心用中文写作和投稿会增加时间和精力成本,影响科研成果发表效率 。
针对这些挑战,可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在提升国内期刊影响力方面,加大对中文科技期刊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优化期刊的学术定位和学科布局,吸引更多优秀科研人员参与期刊建设,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国际化水平 。同时,完善期刊的审稿流程和评价机制,提高审稿效率和公正性,增强期刊的公信力和吸引力 。对于科研人员语言习惯问题,加强中文在科研领域的应用培训,开设相关课程和讲座,鼓励科研人员用中文撰写论文,并提供专业的语言润色和翻译服务,降低科研人员用中文发表论文的难度 。
让汉语在科技舞台大放异彩
嫦娥六号月壤研究成果发表引发的语言讨论,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中文在国际科研领域的现状与挑战 。虽然英语在国际科研交流中占据主导,但汉语凭借自身独特优势,在科技领域拥有巨大潜力 。尽管目前以中文发表科研成果面临国内期刊影响力不足和科研人员语言习惯等问题,但通过提升期刊质量、加强中文应用培训等措施,这些问题有望逐步解决 。
在全球化科研合作日益紧密的今天,我们既要积极参与国际科研交流,利用英语等国际通用语言传播科研成果,也要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动中文在科研领域的应用 。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科研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提升中国科研的国际话语权,让汉语在科技舞台上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
构建双轨制发表机制势在必行。建议实施"24小时首发制":重大科研成果先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中文期刊首发,经专业翻译后投向国际期刊。日本JST机构建立的J-STAGE平台,通过即时双语发布使日语论文国际可见度提升40%,这种模式值得借鉴。
来源:一粒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