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风融融,沃野“耕”新。在南京市江宁区广袤的田野上,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浅黄的油菜结满豆荚,随风起伏;麦田里小麦扎根在肥沃的土壤中茁壮成长;育秧大棚内,嫩绿的稻秧整齐排列,孕育着新一轮的希望……
龙虎网讯(记者 沈雅婷 通讯员 张敏 )春风融融,沃野“耕”新。在南京市江宁区广袤的田野上,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浅黄的油菜结满豆荚,随风起伏;麦田里小麦扎根在肥沃的土壤中茁壮成长;育秧大棚内,嫩绿的稻秧整齐排列,孕育着新一轮的希望……
粮稳天下安。近年来,南京市江宁区始终牢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使命担当,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区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决策部署,扛牢耕地与粮食安全责任,千方百计稳粮保供、促产增收、提质增效。
沃土固本 抓好耕地保量提质
一直以来,江宁区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2024年完成40个占补平衡项目、57个临时用地项目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累计调查复垦耕地3549.84亩。推进江宁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过程中,2024年完成548个表层样点采集检测,现已完成外业采样验收、内业测试验收、内业数据验收等工作,为三普成果汇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围绕市级耕地质量提升示范区2000亩、补充耕地培肥示范区1199亩、果菜茶稻有机肥替代示范区1440亩,江宁区通过持续开展增施有机肥、缓释配方肥、秸秆还田等综合措施,改良土壤结构,提升整体地力水平。“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后,根系更壮实,抗病害能力明显增强。”禄口街道宇豪家庭农场主魏文龙表示。
科技赋能 加强科学水肥管理
江宁区以科技赋能为抓手,全面推进科学水肥管理,通过“墒情监测+精准调度+减量增效”组合拳增强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依托1个国家级三区四情监测点和10个省级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站,动态跟踪土壤墒情数据,为全区稻麦适墒播种、因墒追肥、测墒灌溉提供科学依据,发布稻麦两季科学施肥指导意见,推广6个主推肥料配方。规范开展肥料使用全链条管理,完成全区200户农户施肥情况调查,建立施肥台账精准掌握施肥强度。
创新实施化肥减量增效行动,2024年江宁区在淳化、湖熟等街道水稻示范区推广“侧深施肥+缓控释配方肥”技术,并在水稻上同步建设50亩以上营养诊断精准追肥试验区,探索“营养诊断精准追肥”模式,推广精准追肥管理,今年将规模扩大至200亩。谷里街道的2500亩的蔬菜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则是主推“商品有机肥+配方肥”模式,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生态循环 健全“三废”回收体系
春耕备耕时节,也是农膜集中揭旧覆新的关键时期。江宁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按照“市场运作、政府扶持、属地管理、分类处置”的原则,推进肥料、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废旧农膜“三废”回收体系建设,全面开展肥料、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废旧农膜回收处置工作,减轻废弃物等对农田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江宁区在淳化街道滨淮社区建立了标准化回收总站,提供上门回收与集中无害化处置服务。全区按照统一回收主体、统一醒目标识、统一分类归集、统一收购价格、统一无害处理、统一台账管理“六个统一”的标准,整体推进回收处理工作。2024年全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142.5吨、覆盖率100%;废旧地膜回收处置382.55吨,回收率94%;肥料包装废弃物试点回收处置15.684吨。
此外,江宁区积极利用有关项目资金重点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加厚地膜,加大农膜回收利用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模式的示范力度。在谷里现代农业园完成2000亩全生物降解地膜的推广运用,在全区推广加厚膜8000亩,持续开展15个残膜监测点的土壤地膜残留监测和数据分析,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下一步,江宁区将统筹耕地质量项目资源,严格政策规范、守牢补充耕地质量,强化数据应用及整合,强化技术能力建设,扎实开展种植技术科学指导,紧盯源头治理,确保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龙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