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风四月,气象万千。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发表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是自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以来,关于文化建设最为集中、最为概括的理论表述,也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加快文化建设步伐的总动员。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篇重要文章,是在2023年文化传承发展座
春风四月,气象万千。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发表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是自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以来,关于文化建设最为集中、最为概括的理论表述,也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加快文化建设步伐的总动员。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篇重要文章,是在2023年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基础上新的发展、新的里程碑。这篇文章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又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是关于文化建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文献。
加快建设文化强国,并非仅是文化界、理论界的事情,而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中指出:“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文化强国建设作出部署,去年我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也就此提出了一些新要求。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我们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这段论述给我们的启示是:建设文化强国,不是“软”任务,而是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硬”任务!党中央提出了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是我们必须通过知行合一的奋斗,才能真正完成和实现的伟大目标!这更是值得我们全身心投入拼搏的伟大事业!
文章从五个方面对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作出部署:第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第二,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第三,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第四,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第五,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五个方面是环环相扣的整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五座基石。这五个方面,每个方面都和我们的文艺工作、文艺事业密切相关,需要我们融会贯通,全面理解,切实践行。
第一方面,文章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发展,其属性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其本质特征,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能否过互联网这关,是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互联网的关键。第二方面,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就是要提高文化原创能力,孕育催生属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经典作品,构筑中华文化的新高峰。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中华文化的需要。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肩负起这个历史性的使命。第三方面,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出发点。首先,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其次,文化强国之“强”,还要体现在高水平的文化人才队伍上。第四方面,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这是文化强国的内核和活力所在,也是我们的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对这方面,后面略为展开谈谈笔者的理解。第五方面,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从“强国”的意义上看,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对于综合国力来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主动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是国家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主要因素。
如何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对我们这些文艺工作者(包括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来说是值得深思、必须探寻和努力践行的一个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中这样论述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基因和密码。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对于文学艺术的研究与创作来说,其指导意义是至关重要的。赓续中华文脉对于建设文化强国来说,并非是抽象的、口号式的,而应该是具体落实到研究与创作过程中并产生出实在的成果、作品。
中华文脉是什么?似乎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但它既来自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又活跃在当下的文学艺术场域中。既称“文脉”,必为久远;却非“化石”,跃然跳动。中华文脉,依笔者理解,既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又有可见的审美意识;既有经验与学理相融的理论遗产,又有呈现于人们眼前的文学艺术经典。儒家、道家、佛家、玄学、理学、心学的哲学典籍,本身就是文脉的重要内容,《礼记·乐记》《文心雕龙》《说文解字》《文选》《历代名画记》《宣和画谱》《永乐大典》《船山遗书》《闲情偶寄》《原诗》《人间词话》……都是文脉的“谱系”。《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清明上河图》《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天工开物》《园冶》,是文脉的链条。《狂人日记》《子夜》《茶馆》等,又何尝不是文脉的元素?这里当然无法一一列举,但中华文脉来自历史,灿烂无比,跃然当下!
中华文脉需要我们呵护,需要我们弘扬,需要我们发展。既是文脉,传至于我们,就要传承,就要创造。我们的文脉足够辉煌,中西文明交相辉映,我们有理由具有强大的文化自信!而对中华文脉的传承与弘扬,仅始于个案把握还远远不够。站在中华文化的立场上,探寻历史的脉搏,认识中华文艺的走向,植根于历史的厚重,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文艺形象,方为赓续中华文脉的正途!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倡导的“中华美学精神”,正可以使我们进一步理解“中华文脉”的精神气质,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三个“讲求”提出的美学命题,恰恰是对中华美学的高度概括,也正是对文学艺术的审美原则所提出来的要求。在笔者看来,“托物言志,寓理于情”,是文艺创作发生及运思的独特方式;“言简意赅,凝练节制”,是文艺创作进行表现的独特方式;“形神兼备,意境深远”,是文学艺术作品审美存在的独特方式。所谓“独特”,也即属于中华民族的,是有别于西方的。“知、情、意、行相统一”,不仅是概括了文艺创作的基本元素,而且强调了这种中华美学精神是活在当下、势在践行的。
中华美学精神的提出与倡导,使我们更深层次地感受到中华文脉的民族特征,为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供了美学角度的指导。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涵表述,处处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特征,同时,又强化了其时代性。中华美学精神具有明显的活性,我们在理论研究和文艺创作时都应有着自觉的遵循意识。这种美学精神不仅是形而上的思辨产物,而且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航标!
中华美学精神也是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因子的命题,与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与文艺观有着内在契合度。马克思以艺术把握世界的方式从根本上阐发了艺术作为人类思维方式重要的一种,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的思想方法开创了科学的艺术生产理论。马克思指出:“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想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我们理解,马克思所提出的“艺术精神掌握世界的方式”,不仅是认识论的,也是实践论的。创造性的活动就在这种掌握之中。
与此同时,马克思又提出了艺术生产理论,艺术生产恰恰是艺术掌握世界方式的实践环节。艺术生产理论与艺术掌握世界方式是一个密切关联的整体。在艺术创作中,落实于“生产”,创造于“生产”,是我们考虑问题的归宿。仅仅靠奇思妙想,还无法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品来。中华美学精神,可以认为是中华民族艺术生产的基本美学原则。一方面要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一方面要力求创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要在理论研究上体现,更要在艺术创意上体现。三个“讲求”,就是从艺术发生、审美运思,到艺术表现,再到作品的存在与消费,这样一个属于中华民族的艺术生产法则。当今的媒介有了划时代的、革命性的变革,为艺术创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空前的创造性机遇。人工智能不仅给我们以压力,同时也给我们的艺术思维和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造性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不应停留在字面上,而应该落实在艺术生产的全过程。
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我们应该走在前列,这是我们的专业和职责所在。催生时代经典,构筑中华文化的新高峰,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是我们的任务,更是我们的光荣使命!作为文艺工作者,耕耘创造,充分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把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作为我们工作的坐标,拿出我们的作品和成果。
写天地之辉光,固衔华而佩实!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来源:中国美术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