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门,该不该向公众开放?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9 11:43 2

摘要:赞同者认为“一个连大门都不能向大众敞开的校园,何谈开放包容?” 高校作为知识的殿堂、文化的高地,本就应该是一个开放共享的空间,敞开大门,让社会大众走进校园,感受学术氛围,共享教育资源,这是高校承担社会责任、发挥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比如清华、北大等知名学府,每年

高校大门该不该向大众敞开,这个曾经不值一提的问题,如今却引发了广泛且激烈的争论。

赞同者认为“一个连大门都不能向大众敞开的校园,何谈开放包容?” 高校作为知识的殿堂、文化的高地,本就应该是一个开放共享的空间,敞开大门,让社会大众走进校园,感受学术氛围,共享教育资源,这是高校承担社会责任、发挥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比如清华、北大等知名学府,每年都会迎来大量游客,人们在漫步校园的过程中,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校园风景,还能被浓厚的学术气息所熏陶,这种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对提升社会整体文化素养有着积极意义。

反对者也有着自己的担忧,他们认为校园大门一旦打开,“苍蝇蚊子一起来,什么人都往学校涌”,会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给安全管理带来巨大隐患,主张让校园保持清静。确实,当大量校外人员涌入校园,可能会在校园内大声喧哗、随意穿梭教学区域,干扰师生正常的教学和科研活动;而且人员复杂也会增加盗窃、诈骗等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给校园安保工作带来沉重压力 。

在这场争论中,理性分析固然重要,不过事实或许更有说服力。回顾 2020 年之前,大多数高校的大门都是敞开的。那时候,校园里虽然人来人往,但秩序井然,并没有出现想象中的混乱不堪,安全事件也并非频繁发生。虽然校门是开放的,但都有合理的管理措施,如设置参观路线、限制参观时间、加强安保巡逻等,既满足了公众的参观需求,又保障了校园的正常运转。所以,一些所谓的担忧,在事实面前,不过是杞人忧天。

如今5 年过去了,我们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安全,高校的自我管理能力也越来越自信。为何在校园开放这件事上,反而变得越来越 “怕事” 呢?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反对开放校园的,主要是学校和学生家长这两类群体。

对于学校而言,校门一关了之,确实省去了很多管理上的麻烦和隐患。2020 年特殊时期,为了防控疫情,高校纷纷关闭校门,实施封闭管理。在尝到这种管理方式带来的 “甜头” 后,部分学校便不想再打开大门。此前,很多学校就有封闭校门的想法,但因担心成为 “第一个吃螃蟹的” 而有所顾虑,而 2020 年的特殊情况,恰好给了他们一个理直气壮封闭校门的理由。毕竟,封闭管理能大大减少管理的工作量和潜在风险,管理者不用再花费大量精力去应对校外人员带来的各种问题。

学生家长赞同封闭校园,也有自己的考量。他们无非是想让孩子有一个更安静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一方面,安静的环境有助于孩子集中精力学习;另一方面,封闭的环境能减少外界干扰,让孩子更安全。从家长的角度来看,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他们都希望孩子能在一个相对单纯、安全的环境中成长,在他们眼中,封闭意味着安全,意味着孩子能静下心来学习。

其实,对于放开大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无需过度担忧。或许在开放初期,会出现游客骤增的情况,但经过一段时间的 “稀释”,人流量就会回归正常。就像一些景区在开放初期会吸引大量游客,但随着热度逐渐消退,游客数量会趋于稳定。而且,既然 5 年前在各方面条件都不如现在的情况下,高校开放校园都没有出现大问题,如今条件更好了,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高校大门的开放与封闭,不应该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题。我们完全可以在开放校园和保障校园秩序、安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如建立预约参观制度、加强校园安保力量、划分开放区域和教学区域等,既能满足公众走进高校、感受文化的需求,又能保障高校正常的教学和科研秩序。

来源:莉姿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