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 1048 年,对于西夏而言,是风云变幻的一年。开国皇帝李元昊,这位曾在西北大地上纵横捭阖,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智慧,建立起西夏王朝,使之与宋、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的一代雄主,却在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中,轰然倒下 。李元昊晚年,性格愈发多疑、残暴,沉
公元 1048 年,对于西夏而言,是风云变幻的一年。开国皇帝李元昊,这位曾在西北大地上纵横捭阖,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智慧,建立起西夏王朝,使之与宋、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的一代雄主,却在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中,轰然倒下 。李元昊晚年,性格愈发多疑、残暴,沉溺于酒色,宫廷内部权力斗争激烈。他强夺太子宁令哥的妻子,还废黜了太子生母野利皇后,这一系列行为,让父子之间的矛盾彻底激化,最终引发了太子的弑父之举。宁令哥在极度愤怒与绝望之下,手持利刃,闯入宫中,李元昊躲避不及,被削去鼻子,因失血过多,于次日含恨离世。
李元昊临终前,遗命堂弟委哥宁令继承皇位,然而,国相没藏讹庞却心怀叵测,他为了将权力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联合朝中大臣,以 “父死子继” 为由,强行将年仅 1 岁的李谅祚推上皇位。李谅祚就这样在襁褓之中,被卷入了权力的漩涡中心,成为了西夏名义上的君主 。但此时的他,不过是一个任人摆布的傀儡,真正的权力,被他的母亲没藏太后与舅舅没藏讹庞紧紧攥在手中。没藏太后与没藏讹庞以李谅祚年幼、无法处理朝政为由,迅速组建起了以他们为核心的统治集团,开始了长达数年的专政统治 。
在没藏太后与没藏讹庞专政期间,西夏不仅内部政治斗争激烈,外部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辽国趁西夏新君年幼、政权不稳之机,果断发兵进犯。辽军如汹涌的潮水般,一路势如破竹,迅速攻破了唐隆镇,还一举俘获了没藏太后。这一事件,无疑给本就动荡不安的西夏政权,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使其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
没藏太后执政时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佛教在西夏的兴盛,修建了著名的承天寺,为西夏的佛教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但她的私生活却极为混乱,丑闻不断。她先后与李守贵、保细吃多已等情夫私通,整日沉溺于享乐之中,将国家大事抛诸脑后。这种荒淫无度的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她作为太后的形象,也让西夏朝廷上下对她议论纷纷,民心渐失。
没藏太后的兄长没藏讹庞,同样是一个野心勃勃、贪恋权力的人。他在没藏太后的支持下,独揽朝纲,成为了西夏实际上的统治者 。没藏讹庞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仅肆意侵吞宋朝屈野河万亩良田,将其据为己有,还公然违反朝廷律法,随意诛杀异己。朝中大臣但凡有敢于反对他的,都被他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一时间,西夏朝廷人人自危,陷入了一片恐怖的氛围之中。
没藏讹庞的专权跋扈,使得西夏内部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朝廷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整个国家陷入了 “财用匮乏,百姓怨声载道” 的艰难境地。而没藏讹庞却对此视而不见,依旧我行我素,继续巩固自己的权力,全然不顾国家和人民的死活。
在这种荒淫与专权的双重绞杀下,西夏的政治生态遭到了严重破坏,国家的发展陷入了停滞,君臣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深,一场更大的政治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
随着李谅祚一天天长大,他渐渐意识到自己虽坐拥皇帝之名,却毫无实际权力 。没藏讹庞的专权跋扈,让他深感不满与压抑,但他深知自己目前的实力还不足以与没藏讹庞抗衡,于是他选择了隐忍,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在没藏讹庞专政的日子里,李谅祚表面上对没藏讹庞言听计从,任由他在朝堂上肆意妄为,实际上,他却在暗中观察着朝局的变化,寻找着没藏讹庞的破绽 。
为了掌握更多的情报,李谅祚巧妙地利用没藏讹庞的儿媳梁氏,与她建立了特殊的关系,通过她来传递情报 。梁氏身为汉人,在党项族主导的西夏朝廷中,本就地位微妙,她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与李谅祚一拍即合 。两人常常暗中私会,互通消息,李谅祚从梁氏那里得知了许多没藏讹庞的秘密,为他日后的行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
除了梁氏,李谅祚还积极与大将漫咩结成同盟 。漫咩是一位忠诚且有实力的将领,他对没藏讹庞的专权也心怀不满 。李谅祚看中了漫咩的忠诚与能力,经常与他秘密商议,制定对抗没藏讹庞的计划 。在与漫咩的交往中,李谅祚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成熟与智慧,他深知,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在这场权力的斗争中取得胜利 。
在后宫之中,李谅祚也在悄然布局 。他利用自己皇帝的身份,巧妙地拉拢一些宫女和太监,让他们为自己收集情报 。这些人在后宫中地位卑微,但却能接触到许多重要的信息 。李谅祚通过他们,了解到了没藏讹庞在后宫中的眼线分布,以及没藏太后和没藏讹庞之间的一些矛盾,为他的下一步行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
公元 1061 年,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对决悄然拉开帷幕 。没藏讹庞父子察觉到李谅祚对他们的不满日益加深,担心他会对自己不利,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密谋弑君自立 。他们计划在梁氏的寝室中设下伏兵,引诱李谅祚前来,然后将他一举击杀 。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他们的计划被梁氏意外得知 。梁氏深知,一旦没藏讹庞父子的阴谋得逞,自己和李谅祚都将性命不保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梁氏毅然决定背叛没藏家族,向李谅祚通风报信 。
李谅祚得知这一消息后,深知自己已经没有退路,必须果断出手 。他当机立断,与漫咩等人商议后,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计划 。李谅祚先是派太监召没藏讹庞入宫议事,声称有重要的国事要与他商讨 。没藏讹庞以为李谅祚还被蒙在鼓里,欣然前往 。当没藏讹庞进入皇宫后,李谅祚故意拖延时间,与他周旋,等待漫咩率领的伏兵就位 。
待一切准备就绪,李谅祚突然翻脸,揭露了没藏讹庞的阴谋 。没藏讹庞见事情败露,企图反抗,但此时的他已经陷入了李谅祚的重重包围之中 。漫咩率领着士兵迅速冲了出来,将没藏讹庞团团围住 。没藏讹庞虽然奋力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被当场逮捕 。李谅祚随后以 “谋反罪” 为由,下令诛灭没藏讹庞全族,彻底铲除了没藏家族的势力 。
在这场权力的较量中,李谅祚展现出了惊人的胆识与决断力 。他仅用了短短数日的时间,就成功地发动了政变,推翻了没藏讹庞的专政,夺回了属于自己的权力 。这场政变,堪称西夏版的 “康熙除鳌拜”,李谅祚也因此成为了西夏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
政变成功后,李谅祚并没有忘记梁氏的功劳 。他废掉了没藏讹庞的女儿、自己的表妹没藏皇后,将梁氏立为皇后 。梁氏也因此从一个国相的儿媳,一跃成为了西夏的皇后,开始在西夏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
李谅祚亲政后,深刻认识到汉文化的先进性与影响力,毅然决定在西夏掀起一场全面的汉化改革 。他的这一举措,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西夏国内引发了轩然大波 。
李谅祚率先恢复了唐朝赐予党项贵族的 “李” 姓,这一举动,不仅是对家族历史的追溯与传承,更是向外界表明了他对汉文化的认同与尊重 。在他看来,恢复李姓,意味着西夏与中原王朝悠久的历史渊源得以延续,能够为西夏的发展赢得更多的文化支持与认同 。
紧接着,李谅祚颁布了一系列诏令,废除了李元昊时期大力推行的蕃礼,全面改用汉礼 。他要求国人停止使用蕃礼,改穿汉族服装,用中原王朝的汉文化礼仪来迎接宋朝使臣 。这一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西夏的礼仪制度,使西夏在文化层面与中原王朝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为了进一步学习汉仪,李谅祚还特意向宋朝乞要工匠、伶人,希望借助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让西夏人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文化礼仪 。
除了礼仪和姓氏的改变,李谅祚对汉文化的追求还体现在对经、史书籍的渴望上 。夏奲都六年(1062 年),他上表宋朝,希望宋朝能赐予西夏《九经》《唐史》《册府元龟》等典籍 。这些书籍,蕴含着丰富的中原文化精髓,是李谅祚推动西夏汉化的重要工具 。如此大规模地从中原王朝求得儒家经典,在西夏历史上是第一次,足以表明李谅祚对汉文化的崇尚与向往 。他深知,只有通过学习这些经典,才能让西夏人真正领略到汉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提升整个国家的文化素养 。
在重用汉族官吏方面,李谅祚也展现出了非凡的魄力 。他深知汉族士人在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因此对有才华的汉人委以重任 。汉人景询、苏立,原本都是宋朝的儒士,李谅祚看中了他们的才华,毫不犹豫地授予他们高官 。据《西夏书事》记载:“谅祚每得汉人归附,辄共起居…… 掠秦凤时,俘汉人苏立,授以官,颇用事。询,延安人,小有才,得罪应死,亡命西奔。立荐之,谅祚爱其才,授学士。” 学士一职,通常由皇帝所亲信的有文才之人担任,李谅祚让汉人景询担任此职,足见他对汉族人才的重视程度 。在李谅祚的大力扶持下,汉族士人在西夏朝堂上逐渐崭露头角,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思想观念和治理经验,为西夏的政治改革和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李谅祚的这些汉化举措,在西夏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一些保守的党项贵族对这些改革措施表示不满,他们认为李谅祚的做法是对党项族传统文化的背叛,会削弱党项族的民族特性 。然而,李谅祚并没有被这些反对声音所动摇,他坚信汉化是西夏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他的坚持下,汉化改革得以顺利推行,西夏社会逐渐呈现出一片新的景象 。
在军事方面,李谅祚深知地方军权过大对国家稳定的威胁 。因此,他对西夏原有的监军司进行了全面调整 。他将西寿监军司改为保泰军,韦州监军司改为静塞军,石州监军司改为祥祐军,左厢监军司改为神勇军,还在西平府设立了翔庆军司 。通过更换军名、改变驻军地点和增设新军等措施,李谅祚成功地消除了过去各监军司军政合一、权力太大的弊端 。这些改革,使得地方文武官员各有职权范围,相互之间可以相互牵制,从而大大加强了西夏的军事力量,进一步巩固了西夏政权 。
在政治上,李谅祚同样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在李元昊所设官制的基础上,仿照宋朝官制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他增设了各部尚书、侍郎、南北宣徽使、中书学士等官职,在蕃职中增加了 “昂聂”“昂星”“谟固”“阿泥” 等称号 。这一时期,西夏的官制比李元昊时更加完备,形成了蕃汉分治又相互制衡的行政体系 。这种行政体系,既照顾到了党项族的传统利益,又充分吸收了汉族的政治制度优势,使得西夏的政治运行更加高效、稳定 。
对外关系上,李谅祚采取了 “联辽睦宋” 的策略 。他深知,西夏作为一个地处西北的政权,周围强敌环伺,只有与辽、宋保持良好的关系,才能为国家的发展赢得稳定的外部环境 。在处理与宋朝的关系时,李谅祚积极解决屈野河地界争端,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妥善处理了两国之间的领土纠纷 。他还努力恢复榷场贸易,使西夏与宋朝之间的经济交流得以恢复和加强 。通过榷场,西夏从宋朝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文化和物资,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在与辽国的交往中,李谅祚同样表现出了足够的诚意和智慧 。他向辽进贡回鹘僧、金佛和《梵觉经》等珍贵物品,以表达对辽国的尊重和友好 。在辽夏关系出现波动时,他总能以灵活的外交手段加以化解,维持了两国之间的和平与稳定 。
李谅祚的这些军政改革和外交策略,为西夏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成效 。在他的统治下,西夏国内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力量不断增强 。西夏在与辽、宋的三国关系中,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赢得了相对和平的发展环境 。李谅祚的改革,不仅为西夏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067 年,正是李谅祚的改革事业如日中天之时,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这一年,李谅祚亲征吐蕃青唐城 。青唐城,位于今青海省西宁市,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吐蕃在河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李谅祚深知,若能夺取青唐城,不仅可以扩大西夏的领土,还能进一步巩固西夏在西北地区的地位 。
在这场战役中,李谅祚身先士卒,亲自率领西夏军队冲锋陷阵 。然而,战争的形势瞬息万变,吐蕃军队顽强抵抗,给西夏军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李谅祚在激战中不幸身负重伤,被士兵们紧急护送回兴庆府 。回到兴庆府后,李谅祚的伤势迅速恶化,尽管太医们竭尽全力进行救治,但最终还是无力回天 。不久之后,李谅祚便驾崩于兴庆府,年仅 21 岁 。
李谅祚的突然离世,犹如一颗巨星的陨落,让整个西夏陷入了悲痛之中 。他的汉化改革事业,也随着他的离世而戛然而止 。尽管他在位仅 19 年,实际亲政 6 年,但他所推行的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却为西夏注入了中原文明的基因,对西夏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废除蕃礼、推行汉制的举措,直接影响了后世惠宗、崇宗的治国方向 。在他的影响下,西夏后世的君主们继续推行汉化政策,使得汉文化在西夏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
李谅祚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所作所为,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引发了后人的诸多争议 。史书对他的评价,可谓是毁誉参半 。
一方面,许多人对他的雄才大略给予了高度肯定 。李谅祚在年幼时便登上皇位,却长期处于傀儡的地位,被没藏太后和没藏讹庞掌控 。然而,他并没有就此沉沦,而是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最终,他成功发动政变,铲除了没藏讹庞的势力,夺回了属于自己的权力 。亲政后,他又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使西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他遵从中原礼仪,废除蕃礼,学习汉文化,重用汉族官吏,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西夏与中原地区的交流与融合,也为西夏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如《辽史》所记载:“虽西北士马雄劲,元昊、谅祚智勇过人,能使党项、阻卜掣肘大国 。”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对他提出了批评和质疑 。有人认为他凶狠残忍,在铲除没藏讹庞势力时,手段过于强硬,诛杀了许多无辜之人,导致朝廷上下人心惶惶 。他晚年好战,频繁发动对外战争,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使得西夏国内民不聊生 。清朝史学家吴广成在《西夏书事》中评价他:“谅祚凶狠残忍,因此大臣都对其颇有怨恨,而自己也身体羸弱而病死 。”
然而,无论后人如何评价,李谅祚在西夏历史上的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他在西夏从游牧政权向封建王朝转型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他灭没藏、行汉化的举措,不仅重塑了西夏的政治格局,也为汉羌文化的融合埋下了历史伏笔 。在他的统治下,西夏逐渐走向了繁荣和发展,成为了西北地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他的故事,也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供后人不断地研究和探讨 。
李谅祚的一生,是一场从傀儡到独裁者的逆袭,更是一次党项政权向中原文明的主动靠拢。他用 14 岁的铁血手段终结了后党乱政,以汉化改革打破了李元昊时期的蕃汉对立,虽因早逝未能完成全盘革新,却为西夏在宋辽夹缝中找到了一条生存发展之路。这位被历史低估的少年天子,用短暂而绚烂的执政生涯证明:在权力的漩涡中,唯有打破陈规者,才能书写属于自己的时代传奇。
来源:胖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