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艺术家许江以油画为媒介,将描绘深秋八都岕银杏树的29幅画作带回其原生环境,构建艺术与自然、时间与空间的多维对话。此次展览旨在打破“画框”的物理边界,让绘画走出博物馆空间,回到视觉感知的起点,沉浸于十里银杏长廊的超时空语境中。在初夏时节一片新绿的银杏树中,透过艺
杏会八都——许江作品展
主办单位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
中共湖州市委宣传部
湖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
中共长兴县委宣传部
长兴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长兴杏福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最葵园艺术中心
协办单位
长兴县美术家协会
支持单位
小浦镇人民政府
总策划
骆献跃
策展人
郭健濂
项目支持
邬大勇
周艳
王超
项目策划
奚伟恕
奚忠恕
胡水樑
项目执行
杨罡
盛元俊
展览时间
2025年4月30日—6月30日
开幕时间
2025年5月1日上午10点
展览地点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小浦镇潘礼南村文化礼堂
艺术家许江以油画为媒介,将描绘深秋八都岕银杏树的29幅画作带回其原生环境,构建艺术与自然、时间与空间的多维对话。此次展览旨在打破“画框”的物理边界,让绘画走出博物馆空间,回到视觉感知的起点,沉浸于十里银杏长廊的超时空语境中。在初夏时节一片新绿的银杏树中,透过艺术家的创作视角,让观众去想象深秋时节金灿灿的银杏树林景观;感受油画笔触下的生命力与八都岕千年银杏文化的深层联结,借助绘画艺术的能量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注入新的活力。
金黄的诗意
——《杏会八都》画展小序
忽闻西塞妙山景,
乍见都岕古杏银。
南北峡岭相伺立,
东西涧流共谐音。
葳蕤树王依天矗,
灿漫老林卷地新。
山痕浓重木色黄,
邀约晚秋金谷行。
——览十里古银杏感怀无尽
2024年10月22日下午
披金镶玉别秋残,
落叶蕴籽屹初塞。
一都开启八都放,
方山迎向岩山堂。
冷雨一夜且凛凛,
秋色十分杏皇皇。
游客纷纷问民宿,
乌梅煮酒双鸡汤。
——初冬又访八都银杏长廊感怀复兴
2024年11月15日中午
如上两诗俱写于长兴八都岕银杏长廊,其间相距二十五天有余,节候已是霜降到小雪的寒衣时期。第一次时,木色未黄。第二次去,银杏在冷雨中已近熟透。诚如苏轼在《后赤壁赋》中所慨言:曾日月之几何,江山不可复识。
第一次到八都,是已近黄昏时分。车子在林荫中不觉地驶入长长峡谷,林树愈加稠密,夕阳却静静地播下密纹。房屋的白墙上映着玫瑰般的暖味,某种家园般的静谧从小涧流水中无声地溢出,令人侧目发问,此地何地。渐渐杏树多了起来,但大路旁的杏叶尚是绿色。村文联的马老师胸有成竹地把我们带入巷陌,在院墙的深处,一片小广场上,一排银杏却已黄透。其中一颗特别硕大,杏叶入红,虽叶藿已无多,却依然有着一种母树的浓郁。马老师说这是此地的银杏母树王者,已有1200年树龄。每年结籽早,周围的杏木尚青,它都已然熟透而早凋了。这几株并排的大树,传递着大自然的繁衍气息,是我这批写生绘画中最早的几张。
天色渐晚,我们转出小林,马老师又指向小溪对过的山坳,告诉说此下南岕再过十几天便会一片金黄。于是我们相约二十天后再来八都岕。夜幕中的岕谷更显郁郁葱葱。
之后的二十天里,一直等着岕里的消息。“岕”,非常形象的字,上有山,下有水,人在山水中央,直若一张画。多数情况下读“界”,但在太湖流域地区,却念“kǎ”。八都岕正是这样一个蜿蜒十里的山谷。数千株的银杏树掇集在岕前岕后,南方的冬寒姗姗来晚,大片的金黄却又缓缓而至。直到11月中下旬,我们才在雨夜中再临八都岕。第二天清早,雨意翩跹,我在雨雾中走了几处杏林。濛濛冷雨中,犹带绿意的杏黄,拉开一张冷艳的柠黄之裳。我们从岕谷深处一路向下,且走且停,银杏灼灼,在清寒的空气中荡漾。
中村的另一株银杏树树后,葳葳蕤蕤,最显金灿灿的皇霸之气。看似灿熳,画起来却有诸般不易。这棵树后,我前前后后画了几张。那黄色不是因透明而显得轻佻,就是因滞笔而显得版重。试了多遍,方知看似纯姿勃然的景色,却是难为图绘。相较之下,边上的寺庙流涧,因浓荫相衬,飞檐相叠,而易于在冷紫之中见出银杏灼灼的风味。“冷雨一夜且凛凛,秋色十分杏皇皇”,在这里,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所见宜于织成一片“杏会”的冷艳。
一路向下,经过银杏公园,来到下南岕。这个水南的小山谷已是灿灿金黄。入得山坳之中,仿佛金装银裹,空气中都流溢着一份银颤颤的神韵。银杏的枝头挑开一种醉人的风致。岕里格外幽深,点亮闪闪银枝。谷地层层叠叠,铺了一地黄花。从谷底回望,正是杏树相屹,形成天然的银杏大道。听马老师讲,此地文革由一位大叔承包,他养了三十只羊和六只牛,所积全用于银杏的肥料,方有今日的丰足。我在这里采撷了最丰沛的银杏风味和生气,画了多张写生。
古人总是吟咏山居的快意,常常在看似平淡的山野风景中,拾得超然脱俗的蕴意。米芾在《秋暑憩多景楼》中写道:山光随眦到,云影度江来。世界渐双足,生涯付一杯。横风多景梦,应似穆王台。目光所及之处,皆是山色风光。我的足跡遍布河山,一生的喜怒哀乐都付与手中这一杯酒啊!横风扑面,景象如梦,这山谷风景就如同穆王之台。千年之前的周穆王,极尽土木之功,造“中天之台”,传有千仞之高。古人在这里感受到了风景的“化人”的力量。米芾又在极度沉静之中,全神贯注于眼前的山川景色,也体现了无拘无束的豪放与洒脱。这样一种“豪放”的自由精神,应时而来,随运相生,正是我们写生意涵的真意所在。这下南岕不大,却放拓着一种豪放之姿,让我处身其中,获得一种庄严雄伟之感。满谷的银杏鼓荡着一种“山林”之气,一方面让我们应时风,去尘俗,另一方面又絪缊而得出世归隐的乡野之妙。我们的写生能走多远呢?我们的受着大自然化育的“山水化”的心灵能存持多么久长呢?在这一张又一张的山野金黄的写生中,有一种笔的风致在把内心中的豪阔形塑出来,并跬成一种长久的满足和快意,这正是这套写生最赋我心得的地方。
现在,这些画在它们的原乡展出,在它们的真实的景域中与真山真树同此相照。但此时杏树却方葱绿,那金黄只在画中,只在秋熟的想往之中。我把这些绘画献给这片山乡,展出在这片美丽的谷岕。那大自然与我们的心灵一年一熟的金黄的期许,最是写生绘画的真正的诗意。
(文/许江,2025年4月16日,来源:国美学术通讯)
部分展览作品
十里银杏之一
许江
纸面油画
73cm×50cm
2024
十里银杏之四
许江
纸面油画
73cm×50cm
2024
十里银杏之六
许江
纸面油画
73cm×50cm
2024
十里银杏之十
许江
纸面油画
73cm×50cm
2024
十里银杏之十四
许江
纸面油画
73cm×50cm
2024
十里银杏之十六
许江
纸面油画
73cm×50cm
2024
十里银杏之十七
许江
纸面油画
73cm×50cm
2024
十里银杏之十九
许江
纸面油画
73cm×50cm
2024
十里银杏之二十六
许江
纸面油画
73cm×50cm
2024
十里银杏之二十九
许江
纸面油画
73cm×50cm
2024
艺术家简介
许江,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会长,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第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20世纪80年代初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20世纪80年代末赴德国汉堡美术学院研修。从2001年至2020年,担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二十年。
曾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首届教书育人楷模、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荣誉;并获“鲁迅艺术奖”、“第二届北京双年展”佳作奖、“国家教学成果奖”等奖项。
作为中国表现性绘画的领军人物,许江的作品应邀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圣保罗国际艺术双年展、上海双年展等国际大展。新世纪以来,创作“葵园”系列,在国内外多家美术馆先后举办大型个展,包括“远望”(2006年,中国美术馆)、“被拯救的葵园”(2009年,上海美术馆)、“致葵园”(2010年,浙江美术馆)、“最葵园”(2011年,苏州博物馆)、“重新生长”(2012年,德国德累斯顿国家博物馆)、“精神绽放”(2013年,德国科布伦茨路德维希博物馆)、“东方葵”(2014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东方葵II——来自葵园大地的报告”(2015年,上海中华艺术宫)、“葵颂”(2018年,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东方葵”(2019年,圣彼得堡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葵颂”(2019年,山东美术馆)、“花的山河——最葵园艺术中心首展”(2020年,杭州最葵园艺术中心)、“远望者——许江作品展”(2023年,上海久事国际艺术中心)等,其作品被多家国际美术馆收藏。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推动者,许江倡导创办了“上海双年展”“广州三年展”“杭州·中国画双年展”“中国油画双年展”等一系列中国最重要的国际学术平台。他一直担任上海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主任,并策划了“影像生存——2004上海双年展”、“生活在此时——二十九位中国当代艺术家”(柏林,2001年)、“地之缘——当代艺术的迁徙与亚洲地缘政治”(杭州,2003年)、“书非书——杭州国际现代书法艺术展”(I-IV,2005—2019年)和“杭州·中国画双年展”(I-VI,2010—2023年)等展览。
先后出版个人画册《棋·纸·艺》(1995年)、《眺望城市》(2001年)、《上海蜃景》(2001年)、《当代艺术与本土文化》(2002年)、《大地上》(2002年)、《远望——许江的绘画》(2006年)、《被拯救的葵园——许江新作》(2009年)、《致葵园》(2010年)、《重新生长》(2012年)、《精神绽放》(2013年)、《东方葵》(2014年)、《东方葵II——来自葵园大地的报告》(2015年)、《葵颂——许江作品集》(2018年)、《葵颂六章——许江作品集》(2019年)、《远望者——许江作品》(2023年)。出版学术文集《一米的守望》(2005年)、《视觉那城》(2005年)、《南山肖像》(2008年)、《本土的拆解与重构》(2010年)、《大学的望境》(2010年)、《远望者日记》(2010年)、《文与画》(2011年)、《葵园辞典》(2012年)、《葵园手札》(2014年)、《葵园评说》(2015年)《许江艺术文集》(2018年)、《南山肖像II》(2018年)等。主编学术书籍150余种。
来源:文化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