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式救援,拼的不是速度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9 15:51 3

摘要:在全球媒体忙于聚焦战争、选举、气候灾难和AI革命的2025年春天,一个滑稽又荒诞的故事正持续在日本直播发酵。田中一郎,一个74岁的普通老人,自1月28日起“困在”埼玉县八潮市的下水道中,至今超过三个月,日本政府还在“紧张”救援,电视台还在“全程”直播,全民还在

文︱陆弃

在全球媒体忙于聚焦战争、选举、气候灾难和AI革命的2025年春天,一个滑稽又荒诞的故事正持续在日本直播发酵。田中一郎,一个74岁的普通老人,自1月28日起“困在”埼玉县八潮市的下水道中,至今超过三个月,日本政府还在“紧张”救援,电视台还在“全程”直播,全民还在“期待”奇迹,仿佛这不是一场灾难,而是一档季播真人秀节目。

田中一郎的故事原本应该是一起突发事故,道路塌陷、车辆坠入、人员受困。然而,在日本这套看似井井有条、实则病入膏肓的官僚系统下,它迅速演变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演出”。事故发生当天,田中连人带卡车跌入一个10米宽、5米深的大坑,最初的消防救援尝试失败,车门卡住、人未能救出,泥土松动造成二次塌陷,险些连消防员都搭进去。此后的一连串“操作”可谓灾难中的闹剧典范:吊车绳索断裂、车身吊出驾驶室不见、驾驶室被水流冲走,整套流程充满了“精致而无用的努力”。

真正魔幻的是,哪怕事故发展到此,日本官方始终未宣布田中死亡,仿佛只要未盖棺定论,就可以持续“开展救援”,维持舆论关注与行政正义的假象。媒体不断渲染“生命迹象”“奇迹存活”“即将展开营救”,而政府则以“旁路管道建设”“结构加固”“污水导流”为由拖延到5月,仿佛他们不是在营救一个活人,而是在搭建下水道博览馆。市政效率低下被“技术难度”包装,决策荒谬被“工程理性”掩盖,而这正是日本现代体制的现象。

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国家在努力救人,而是一场机制性僵化的国家级“演出”,在拖延、漂白、推诿之间集体构建“看上去很努力”的治理幻觉。田中不是日本制度下的“受害者”,他是日本这个国家治理困境的“活标本”,不,准确说,是“被直播的幽灵”。

看看日本政府的应对节奏你就明白了什么叫“体制病”:88天过去,救援仍未开始,坑洞从10米扩大到40米,自来水停供、居民疏散,甚至还牵扯出燃气管道风险、地下交通崩溃。为了营救一个人,搞到全城皆兵,全民停摆。可是,“人”呢?被冲走的田中究竟还在不在?没人敢问,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会让整套官僚神话瞬间破产。

而日本媒体的角色,也从“监督者”堕落成了“包装师”。24小时直播的不是灾难真相,而是集体自我催眠的幻象:采访知事、搬出“感人故事”、聚焦“首相关心”,连交通部拨款都能当成英雄事迹播放。没人问:为何下水道年年涨价,事故却层出不穷?没人管:是否一开始的工程设计和维护存在系统性腐败和失责?媒体与政客联手,把一场本应引发社会震动的治理失败,生生包装成了一次“国民团结秀”。

然而,这种方式是日本灾难治理的“常态”。福岛地震十年,4万人仍住临时住房;能登地震,自卫队三天后才开始行动,灾民至今无家可归;灾后安置区要求灾民自证“无辐射”才给救助,媒体却忙着拍摄政客“优雅跪姿”。这就是被吹捧为“高素质公民+责任政府+自由媒体”的日本治理奇迹?现实只剩下“冷漠体制+作秀官员+鸵鸟媒体”。

田中事件之所以广受关注,不是因为他是特别的人,而是因为他以一种最荒诞的方式,把日本社会深层的虚伪、僵化和冷酷撕得血淋淋。一个活人,在被冲走三个月后,仍被当作“政治筹码”拖着不结案;一个坑,能把全国资源吸进去却始终填不平;一场事故,能从灾难升级为灾难性的笑话,还能拿来当政绩宣传,这不是失败,这是制度性病态。

而这种病态,不止是日本的事。在当下全球面对极端气候、城市老化、技术滥用的背景下,“灾难治理”将成为各国政治体制与社会韧性的终极考验。日本用田中这出闹剧证明了什么?不是他们不想救人,是他们只会救“形象”;不是他们没能力处理危机,是他们太习惯把危机变成自我演出。他们失去的,不只是田中一郎,更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丝诚意。

或许,田中一郎早已沉入黑暗深处,无声无息。但他的名字将像一道讽刺的符号,镌刻在这个失速社会的天坑边缘。当人们再谈“日本速度”时,不妨先低头看看脚下的下水道,它正缓慢而坚决地吞噬着国家的脸面与信任,而那些以为自己还站在地面上的人,也许早已掉进了制度的黑洞中。只是,他们还没察觉。

来源:陆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