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 Nexus | 为什么你总爱“开小差”?走神才是大脑的超级外挂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9 16:27 2

摘要: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正在专注地工作,但脑子里却突然冒出一堆乱七八糟的想法,比如“晚上吃什么”“那个电影好看吗”“我是不是该买件新衣服”……这些看似毫无意义的“走神”时刻,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你可能会觉得这是大脑在偷懒,但其实,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

本文来源:PsyCulture&Science

编辑:Lisa

审核:mingzlee7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正在专注地工作,但脑子里却突然冒出一堆乱七八糟的想法,比如“晚上吃什么”“那个电影好看吗”“我是不是该买件新衣服”……这些看似毫无意义的“走神”时刻,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你可能会觉得这是大脑在偷懒,但其实,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那些看似无用的“白日梦”不仅能强化记忆,还能帮你暗中规划人生目标(Mildner & Tamir, 2024)。原来,我们每天的“胡思乱想”,都是大脑在偷偷加班。

自发性思维包括走神、白日梦和创造性思维等,占据了我们日常思维的大部分时间。从弗洛伊德时代起,自发思维(spontaneous thought)就被贴上“注意力涣散”的标签。但现实中:普通人每天47%时间在走神(比刷手机时间还长!)爱因斯坦自称相对论诞生于“白日梦”中。

如果走神真是“认知故障”,为什么进化没淘汰它?普林斯顿的研究团队提出两大颠覆性假说:(1)走神是大脑的“碎片整理工具”,因此可能有助于优化记忆(记忆优化说);(2)发呆时大脑在模拟未来行动,因此能帮助我们专注于当前的目标(目标驱动说)。

研究过程

为了验证这些假设Judith Mildner和Diana Tamir采用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分析了大量(3359份)“出声思维”数据。所谓“出声思维”,就是让参与者实时叙述他们的思维过程。这些数据来自不同背景的参与者,涵盖了各种各样的思维内容。

研究人员首先使用一种名为“Whisper”的语音识别工具,将参与者的语音记录转录成6,5421个思维单元。然后,他们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文本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思维单元,并通过聚类算法识别出思维主题的转换。这种技术不仅能够识别出每个思维单元的内容,还能分析出思维在不同主题之间的跳跃模式。比如,当话题从“工作汇报”突变成“暗恋对象”时,AI自动识别为“思维跳槽”。

为了评估自发性思维中的细节丰富程度,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自动化工具,该工具能够识别出每个思维单元中的情景细节比例。他们还创建了一个与新冠疫情相关的词汇表,用来检测思维中与疫情相关的词汇比例,以此来评估思维内容与当前关注点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

首先,走神是“记忆硬盘整理器”,自发性思维确实会优先处理具有丰富情景细节的内容。当一个思维主题的情景细节逐渐减少时,大脑会自动跳转到一个新的主题,而这个新主题往往包含更多的细节(思维跳槽后的第一个念头,细节含量飙升12%)。这种模式表明,自发性思维的动态变化有助于优化记忆存储,支持了“记忆优化假设”。

其次,焦虑是“思维导航仪”。以新冠疫情为例,那些对疫情更担忧的参与者,他们的思维中与疫情相关的词汇比例更高,疫情焦虑者中,81%的思维跳槽由疫情相关念头触发。然而,与预期不同的是,思维主题的转换并不是在与疫情相关的内容减少时发生,而是在相关内容达到峰值时发生。这表明,自发性思维可能通过反复强化当前关注点,帮助我们更好地为未来的目标做准备。

还有,最佳的走神节奏是每个话题持续3分钟,短于1分钟易焦虑,而长于5分钟则会变“脑内单曲循环”。这些结果表明,自发性思维并非毫无目的的“浪费”,而是具有明确的功能:它既有助于优化记忆,又能让我们保持对当前目标的关注。

研究启示

这项研究打破了我们对“走神”的传统认知。我们通常认为走神是一种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但实际上,它可能是大脑在进行一种重要的认知活动。这种活动不仅有助于巩固记忆,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其次,这项研究为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研究人员能够大规模分析自发性思维的动态变化,这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自发性思维在不同情境下的功能,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的创造力、情绪和心理健康。

这项研究对从事创造性工作的科学家提供了极具实践价值的启示,甚至可能颠覆传统的工作方式。以下是具体的关键点(DeepSeek总结):

1. 走神不是敌人,而是创意孵化器

主动安排发呆时间:研究证实,自发思维(如白日梦)能促进记忆重组和概念联结。科学家可刻意设置无干扰时段(如散步、淋浴时),让大脑进入自由探索模式。比如,爱因斯坦在小提琴即兴演奏中产生相对论灵感。

拒绝过度专注陷阱:连续数小时紧盯数据可能适得其反,每小时穿插5分钟无目标思考(如眺望窗外),可提升跨领域联想能力。

2. 焦虑可转化为创造性燃料

利用目标驱动型走神:研究发现,焦虑会促使思维跳向高优先级问题。科学家可:将研究瓶颈转化为明确提问(如“如何解决X材料的稳定性?”)允许自己短暂“游离”,但用关键词记录跳转后的念头(如用语音备忘录快速捕捉灵感)。

警惕“思维鬼打墙”:若反复纠结同一问题(如论文被拒),需强制切换场景(如转而整理数据或绘图),避免陷入无效循环。

3. 优化思维跳槽节奏

3分钟法则:研究显示,每个思维话题持续约3分钟时效率最佳。科学家可:用计时器划分「深度思考」和「发散思考」时段;在讨论会上鼓励跳跃式发言(如“刚才A提到的方法让我联想到B领域的某篇论文…”)。

建立“灵感碰撞日志”:记录不同项目间的意外联想(如生物学家受建筑学启发改进实验装置设计)。

4. 记忆优化的秘密:细节重组

睡前问题播种:睡前简要回顾研究关键细节(如实验异常数据),利用自发思维的夜间记忆重组功能,晨起常会有新视角。非线性笔记法:用白板/思维导图碎片化记录研究要素(如公式+图像+失败案例),促进大脑自发重组信息。

5. 警惕过度控制的创造力杀手

延迟批判:研究中无评判的自发思维更易产生突破性想法。科学家可:在头脑风暴阶段禁用“这不可能”类评价;用疯狂想法清单收集看似荒谬的假设(如“如果重力突然消失…”)。

拥抱可控混乱:适度容忍工作环境的杂乱(如桌面便签堆叠),研究显示物理环境的无序会激发认知灵活性。

总之,这项研究揭示,最高效的科学家不是永远“专注”的人,而是懂得如何“聪明走神”的人。关键在于:

结构化地放任思维游离

将焦虑转化为定向探索

系统化捕捉跳跃性灵感

参考文献

Mildner, J. N., & Tamir, D. I. (2024). Why do we think? The dynamics of spontaneous thought reveal its functions. PNAS Nexus, 3(6), 1-10. https://doi.org/10.1093/pnasnexus/pgae230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