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甘肃国道服务区为热水器安装围栏的闹剧,与河南原阳服务区“20项免费服务”的爆火,恰似一面照妖镜,将公共服务领域“管理优先”与“服务至上”两种理念的碰撞暴露无遗。铁皮围栏可以一夜拆除,但某些管理者骨子里的“围栏思维”却难以根除。
甘肃国道服务区为热水器安装围栏的闹剧,与河南原阳服务区“20项免费服务”的爆火,恰似一面照妖镜,将公共服务领域“管理优先”与“服务至上”两种理念的碰撞暴露无遗。铁皮围栏可以一夜拆除,但某些管理者骨子里的“围栏思维”却难以根除。
甘肃服务区的铁栅栏看似在“倡导节水”,实则暴露了管理者对公共服务本质的认知偏差。当热水器上“仅供饮用”的警示语与围栏形成双重防线,折射出的是将服务对象预设为“需要防范的破坏者”的思维定式。这种以管控代替服务的逻辑,在基层治理中并不鲜见:从景区设置栅栏防止游客踩踏草坪,到共享单车“一刀切禁停”治理乱停放,无不体现着管理者将服务异化为对立的矛盾。
反观河南原阳服务区,民营企业用免费理发、温泉洗浴等20项服务构建的“服务生态”,恰恰印证了服务创新的乘法效应。当服务区经营者不再将司乘人员视为管理对象,而是视作需要用心留住的“客人”,服务边界自然从满足基本需求延伸到创造情感价值。这种服务意识的觉醒,本质上是对“流量经济”的深刻理解——优质服务形成的口碑效应,远比围栏上的警示语更具传播力。
两起事件更深层的启示在于:公共服务的质量往往与市场化程度呈正相关。甘肃国道服务区作为国有运营主体,在缺乏竞争压力的情况下,容易陷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管理窠臼;而河南原阳服务区作为民营资本运营的标杆,则需通过持续创新在市场竞争中求生。这种差异暴露出公共服务领域亟待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的迫切性——当服务提供者真正需要为口碑负责时,“围栏思维”自然无处遁形。
拆除热水器围栏易,破除思想围栏难。在“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今天,公共服务领域需要的不是更多铁栅栏,而是打破管理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心理藩篱。唯有将“我能提供什么”的傲慢,转化为“您需要什么”的谦卑,才能真正实现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蜕变。当某天服务区不再因拆除围栏上热搜,而是因创新服务成常态,才是公共服务现代化的真正标志。(作者:田俊鹏 刘孟红 丁点 编辑:侯璟 朱美红 何丹)
来源:陕西都市快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