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者】制茶30多载 他在茶饮江湖里修行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9 17:00 3

摘要:这是王晓峰最挂心的时节。早年他在沿海省份的制衣厂、电子厂务工,进厂就跟领导谈好,每年春天必须请假归家,“念着山头上茶树抽芽了。不制茶,心里就空落落的。”

本文约2800字,阅读约需9分钟

编者按:

折翼天使,人生有别样精彩。

贵州生活着286万残疾人。“羽翼”折断的他们,冲破生理心理双重束缚,拥抱世界,激励更多人向光而行、逐梦未来。

追光的人,终将光芒万丈。多彩贵州网陆续推出贵州残疾人创业或助残故事,讲述他们从“追光者”成长为“发光者”。

又是一年春茶季。

这是王晓峰最挂心的时节。早年他在沿海省份的制衣厂、电子厂务工,进厂就跟领导谈好,每年春天必须请假归家,“念着山头上茶树抽芽了。不制茶,心里就空落落的。”

因患小儿麻痹症,王晓峰右腿比左腿细,过于陡峭的坡地上不去,繁重的体力活干不了。30多年来,制茶是一场考验脑力与手法的修行。

如今他担任贵州省安顺市茶叶开发中心质量部技术总监,监督各家茶企制茶车间里的各个环节,在品质上把关。

王晓峰在安顺市瀑布茶形象店

工作之余,王晓峰喜欢到安顺市西秀区虹山湖公园的“贵州绿茶·瀑布茶馆”坐坐。那是一家茶旅融合体验店,不少市民到公园晨练后,来此聊天、看书或下棋,再点杯绿茶相伴。

茶饮江湖里,王晓峰爱和制茶师们切磋技艺,也乐意与对茶仅有些基础性了解的市民朋友打交道,“茶知识的传播同样至关重要。”

“偷师”江浙老茶工

王晓峰关于制茶的最早记忆,在草长莺飞的春天。

还未至清明,茶树初冒新芽。一批来自江浙的老茶工,背着大铁锅来收茶、制茶,并借住在王家。柴火升起来,很快茶香四溢。

贵州安顺人工种植茶树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初年。朱元璋调北征南,30万大军就地屯田驻扎,随军家眷带来江南的茶籽与种植技术。新中国成立后,贵州安顺的农垦茶场成为国家的重要出口茶基地,承担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出口茶的重要原料生产任务。

王晓峰爷爷是首批参与建设芦坝茶场的工人,王晓峰父母随之成为茶厂职工。上世纪90年代初,市场经济不景气,茶场将茶树划分给职工打理,各家自负盈亏。

安顺当地并没有“名优茶”的概念,王家父母通常清明后才采茶,摘下有六七寸长,炒制后唤做“炒青茶”。而江浙的老茶工们只要一芽一叶,浙江师傅用来做龙井,江苏师傅则做碧螺春。

老茶工们的炒茶技艺,王晓峰看得吃惊,他想拜师学艺。

老茶工看着年仅10余岁的王晓峰,摇摇头:“你小小年纪,怕是吃不来这苦!”王晓峰不放弃,帮着老茶工们劈柴烧火,哪个环节需要足火,何时要降至微火,他开始偷师学艺。

制茶的杀青环节

杀青是茶叶制作的第一道工序,即通过高温使茶叶变软,便于揉捻成形,同时发散青臭味,促进良好香气形成。起初王晓峰手法不熟练,翻炒时手掌常被水蒸气烫起水泡,叶片要么焦糊,要么未炒透。

“我家全靠茶来维系生活开支。”王晓峰一心想要学成这门手艺,做坏了一锅,继续花大半天时间站在老茶工的锅前,一遍遍地观察杀青手法、力度,以及茶青颜色变化,反复思量许久才重新开工。

老茶工们逐渐被这个实诚的少年打动,不时指点一二。练习2年多,王晓峰的技艺被老茶工们接受,参与杀青。

早上去茶园采来嫩芽,摊晾至午后,投至铁锅中翻炒杀青,一直忙到凌晨。照此工作节奏,采茶季他每天能赚到8元左右。熟悉杀青后,他又继续练习揉捻等技艺。

机器制茶更需技术

王晓峰是当地较早接受机器加工的制茶师。

1997年,他在江浙茶厂看到可自动杀青、揉捻、烘干的扁茶机,奈何价格太贵,只好放弃。回到安顺,他勾画滚筒型杀青机图纸,购买相关材料请附近车床加工厂制作。

机器制出的第一锅茶,颜色比手工的翠些,入口层次感稍弱。

见制茶效率大大提升,有人效仿,定制了滚筒型杀青机,使用效果却极差。“机械化运作,更需要制茶师翻看、嗅味,根据茶叶情况调节参数。”王晓峰回忆,机器制茶于2000年左右在安顺普及,他坚持“要‘吃透’所有制茶环节。

王晓峰逐渐小有名气。2016年开始,他在首届“安顺瀑布毛峰杯”手工制茶技能大赛崭露头角,夺得冠军。随后,他代表安顺参加全国比赛,一举斩获2016年全国手工制茶大赛特等奖。

王晓峰(左四)指导茶企生产加工

随着安顺市茶园面积的不断扩大,小型茶企与农村合作社如雨后春笋,但茶叶区域公共品牌“瀑布毛峰”当时只有几家企业获批使用。采茶季,大多数茶企都从遵义湄潭等地高薪请来制茶师傅短期入驻。然而制茶师傅只负责加工,并不传授技艺,技术人才紧缺。

经人才引进,王晓峰入职安顺市茶叶开发中心担任技术总监,成立“王晓峰制茶大师工作室”,通过“传帮带”的形式,培训制茶能手。

如今,安顺市使用“瀑布毛峰”公共品牌的茶企已增长了10倍。新申请的茶企,王晓峰与其团队要检查是否符合准入标准;而对于已用公共品牌的茶企,他们会不定期抽检,守好质量安全水平。“若不能保证品质,将会透支品牌。”

2021年,贵州省立法明确茶树种植基地禁止使用剧毒、高毒及其他禁用的农药,禁止使用化学除草剂。

5年内树龄的幼龄茶,除草频率更高。若雨水旺盛,每年需人工除草5至6次。“贵州冲泡,无需进行洗茶步骤,只因干净!”王晓峰不厌其烦地叮嘱每家茶企,人工成本再高,也不可逾越生态红线。

和香气成分打交道

王晓峰已然成为当年严苛的“老茶工”。

想跟他学习制茶技艺的年轻人,首先得热爱茶,然后要能吃苦,缺一不可。

制茶并非固定的公式化流程。今天天气晴朗,明天下点微雨,茶青不同,火候应有所区别。王晓峰带着学徒逐一品鉴:“这锅杀青没杀透,喝着有股青草味;这批揉捻过度,冲泡后出现断裂和破碎,口感更苦涩。”

同30年前那位少年那般,新一代制茶师熬过无数夜,炒茶的双手起了老茧,再深入各个企业车间当技术员。

有位学徒在关岭某家茶企工作,忽然来电求助,他无论怎样细心,炒出的茶颜色都不均匀。王晓峰通过微信视频全程观看制作过程,所有环节都没问题,铸形后出锅茶色仍不对,有些是翠绿色,有些则为黑青。到厂里查看后,王晓峰发现茶青品种有异,追溯至茶园才得知,原来是两个品种的茶树因为挨得太近,采茶工将两种嫩芽混合采摘了。

王晓峰跟徒弟们强调,优秀的制茶师,不仅技艺要精,种植管护与冲泡品鉴更要涉猎。譬如在茶园里,一种名叫“小绿叶蝉”的虫子会吸食嫩芽汁水,让嫩芽变得干瘪;茶园周边植物的香味,或许也能通过种种复杂的因素,弥漫到桌上那盏茶汤之中。

位于安顺市西秀区的“贵州绿茶·瀑布茶馆”

制茶,其实是和不同香气成分打交道。

2022年夏季开始,“贵州绿茶·瀑布茶馆”体验店迎合年轻人习惯,以上好的瀑布毛峰为基底,加花、加奶、加冰,做成茶冻、奶茶、果茶、花茶、冷泡茶等,“要让茶滋味在,又要变成孩童都能接受的饮品。”

每出新品,王晓峰都要品尝并提建议:“不能过于甜,糖水没那么健康。”“玫瑰或桂花味不能太重,否则掩盖茶的清香。”

王晓峰还建议在体验店周围种植几亩茶树。到春季,他们开展少儿茶艺会,通过采摘、炒茶等体验式的茶文化研学活动,让孩子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一片叶子,如何成为一杯茶,如何变成清爽可口的茶饮,“将饮健康茶的理念深植青少年群体。”

作者:多彩贵州网 李思瑾

编辑:邹佩荣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