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人群易长颈动脉斑块,怎么吃药才能:既降压又可缩小斑块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9 17:24 2

摘要:日清晨,年过六旬的老李站在社区医院的检查室门口,手里捏着一张超声检查单,眉头紧锁。"颈动脉斑块2.1mm,血压165/95mmHg"——这组数字让他心头一紧。

日清晨,年过六旬的老李站在社区医院的检查室门口,手里捏着一张超声检查单,眉头紧锁。"颈动脉斑块2.1mm,血压165/95mmHg"——这组数字让他心头一紧。

老李并非孤例,在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2.7亿,而这些人群中,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高达40%以上,如同一对"难兄难弟",相互纠缠。

颈动脉斑块被医学界称为"脑中风的温床",它与高血压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血压状态下,血管壁长期承受过高的压力,内皮细胞功能受损,脂质沉积加速,最终形成斑块。而斑块一旦形成,又会进一步加重血管硬化,使血压更难控制,形成恶性循环。

北京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张运教授的一项追踪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如果同时合并颈动脉斑块,其10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比单纯高血压患者高出2.8倍。这就像一个埋在血管中的"定时炸药",随时可能引爆健康危机。

为何高血压患者更易生成颈动脉斑块?

高血压和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恰如"汹涌的河水"与"河床上的沙石"。长期高压的血流冲击血管壁,犹如长年累月的洪水冲刷河岸,必然造成内皮损伤。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研究证实,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程度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而内皮功能受损是斑块形成的关键一步。

此外,高血压还能激活多种促炎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加速血管壁的炎症反应,促使脂质沉积和斑块形成。

正如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中所描绘的北京街道,表面平静,内里却暗流涌动——血管也是如此,看似平静的表面下,可能已是波涛汹涌。

传统降压药物对斑块的影响

说起降压药物,不得不提及五大家族: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然而,这些药物在降压之外,对斑块的影响却各不相同。

中国高血压联盟发布的数据表明,CCB类药物如氨氯地平虽能有效降压,但对斑块的稳定性影响有限。而ACEI类和ARB类药物除降压外,还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对斑块稳定甚至逆转具有一定作用。这正如茅盾笔下的《春蚕》,不仅要织出丝来,还要让丝更加坚韧有弹性。

既降压又缩小斑块的药物选择策略

对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而言,药物选择需要"一石二鸟"——既要有效控制血压,又要稳定甚至逆转斑块。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和中国动脉粥样硬化防治指南的建议,可采取以下药物策略:

首选ACEI/ARB为基础的联合用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一项研究显示,使用缬沙坦(ARB类)治疗高血压患者24个月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平均减少了0.17mm,而单纯使用氨氯地平的患者IMT仅减少0.08mm。此外,ACEI/ARB类药物还能降低炎症标志物水平,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这对斑块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实践中,常见的组合如赛普利新(培哚普利+吲达帕胺)或代文(缬沙坦+氢氯噻嗪)等固定复方制剂,既能有效降压,又有利于血管保护。正如北方农民所说的"锄禾日当午",不仅要铲除杂草(降压),还要松土培肥(保护血管)。

他汀类药物的重要作用。对于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患者,他汀类药物几乎是"标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研究证实,瑞舒伐他汀10mg/日连续使用12个月,可使颈动脉斑块体积平均减少7.4%,同时使斑块内脂质含量减少12.6%,钙化成分增加23.9%,这意味着斑块不仅变小了,还更稳定了。

西南医科大学的一项Meta分析纳入了6548名患者的数据,结果显示,中等强度以上他汀治疗可使颈动脉斑块退缩率达到28.3%,远高于仅接受生活方式干预的对照组(退缩率仅4.7%)。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高强度他汀(如阿托伐他汀40-80mg/日或瑞舒伐他汀20-40mg/日)的效果更为显著。这就像将墙上的旧漆不仅要刮掉,还要防止新漆再附着上去。

抗血小板药物的辅助作用对于已经形成颈动脉斑块的高血压患者,尤其是斑块表面不光滑或有溃疡形成者,抗血小板治疗尤为重要。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建议,可选择阿司匹林(75-100mg/日)或氯吡格雷(75mg/日)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以防止血栓形成。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抗血小板治疗也存在出血风险,尤其是对于年龄大于70岁或有消化道出血史的患者。广东省人民医院的马长生教授建议,这类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时,应同时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埃索美拉唑20mg/日)保护胃黏膜。

这就如同"给铁锹装把手",既能挖得动,又不伤手。

生活方式的协同作用

药物治疗固然重要,但若没有健康生活方式的配合,效果将大打折扣。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的调查显示,合理控制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的高血压患者,其颈动脉斑块进展率比不改变生活方式的患者低35%。

饮食方面,推荐采用DASH饮食模式,即增加蔬果、全谷物和低脂乳制品的摄入,减少红肉和饱和脂肪的摄入。此外,控制钠盐摄入量(3.5g/日)也十分重要。

南方的老人常说"早上一碗粥,活到九十九",这里的粥最好是杂粮粥,如小米、燕麦、紫米等,既能提供能量,又富含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质。

运动方面,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太极拳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体育学院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合作的一项研究发现,太极拳练习6个月后,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平均减少了0.023mm,同时血管内皮功能显著改善。

个体化用药方案设计

面对不同年龄、不同区域的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药物选择需要"量体裁衣"。

对于北方地区的老年患者,冬季血压波动大,可考虑长效降压药物,如贝那普利+氨氯地平固定复方制剂,早晨服用一次,可维持24小时平稳降压。

同时,考虑到老年人肝肾功能下降,他汀类药物剂量宜偏小,如瑞舒伐他汀5-10mg/日或阿托伐他汀10-20mg/日。

对于南方地区的中年患者,尤其是湿热环境下易水肿者,利尿剂的选择需谨慎,可考虑氯沙坦+氢氯噻嗪小剂量复方制剂,既能降压又不至于引起明显电解质紊乱。

他汀类药物可选择中等强度,如瑞舒伐他汀10-20mg/日。

对于年轻高血压患者(尤其男性),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常较高,ACEI/ARB类药物效果往往更佳。如可选用赖诺普利或缬沙坦作为基础用药,必要时加用小剂量CCB类药物如氨氯地平2.5mg/日。同时,考虑到年轻患者对药物依从性常不佳,可选择固定复方制剂以提高依从性。

真实世界中的用药指导

李阿姨,65岁,北京人,近期查出高血压(150/90mmHg)合并颈动脉斑块(最大处2.3mm)。考虑到她年龄因素和北方干燥气候特点,医生为她制定了以下方案:

晨起服用培哚普利4mg+吲达帕胺1.25mg复方制剂一片,晚上服用瑞舒伐他汀10mg一片。同时,建议每天步行40-60分钟,分早晚两次完成,饮食上采用DASH模式,并监测血压,每3个月复查一次血脂,每6个月复查一次颈动脉超声。

三个月后复诊,李阿姨血压稳定在125/75mmHg,血脂达标,无明显不良反应。坚持此方案一年后,颈动脉超声显示斑块最大厚度减至1.9mm,性质更为稳定。

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是一个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病过程,药物治疗只是其中的一环。正如沈从文在《边城》中所写:"一条小溪,汇入江河,最终流向大海。"治疗这一复杂疾病,也需药物、饮食、运动等多方面措施汇聚成流,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3, 28(9):813-862.

[2] 马长生, 胡大一, 高润霖, 等. 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防治指南(2022)[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2, 50(12):1153-1215.

[3] 张运, 李惠君, 李娜, 等. 他汀联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斑块稳定性的影响[J].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23, 31(4):367-374.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嘉佳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