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红”辉映奋斗之路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9 16:47 2

摘要:四月的潇湘大地,山岭间火红杜鹃迎春怒放。高铁长沙南站西出站口,百米长的“开国元勋及将帅墙”成为往来旅客的注目焦点,百余位湘籍革命先驱的图文事迹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旅客驻足留影。

四月的潇湘大地,山岭间火红杜鹃迎春怒放。高铁长沙南站西出站口,百米长的“开国元勋及将帅墙”成为往来旅客的注目焦点,百余位湘籍革命先驱的图文事迹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旅客驻足留影。

这片孕育了毛泽东、刘少奇等伟人的红色热土,承载着秋收起义、通道转兵等重大革命历史坐标。如今,湖南省军区携手地方政府启动红色资源保护专项行动,通过“历史+革命+现代”三位一体的文化融合,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活力——系列红色教育基地成为热门打卡点,沉浸式教育课堂屡掀学习热潮,红色主题文艺演出场场爆满。这种创新实践既夯实了官兵理想信念根基,更在全社会激扬起爱国崇军的时代强音。

创新文化宣讲形式 声声入耳

“桐梓山上薪火传,革命儿女心相连,红旗招展上井冈,跟着毛委员打江山……”日前,湖南省衡阳警备区组织开展“讲红色故事 唱强军赞歌”红色文化宣讲活动,衡南县桐梓山民兵宣讲分队自编自导的情景剧《薪火》赢得满堂彩。演员们身着表演服饰,用接地气儿的话语、有干劲儿的表述将桐梓山工农游击队转战井冈山的革命历程搬上舞台。

让红色故事“飞”入寻常百姓家。湖南省军区推出“讲红色故事 唱强军赞歌”红色文化宣讲活动,打造群众性红色文化宣讲品牌。自2024年4月14个市州同步启动以来,共进行百余场选拔活动,创作出数十部的红色文化宣讲作品。这些宣讲作品融合了史实精度、艺术温度、科技维度,打破单一的传统教育模式,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受到军地欢迎。

“让‘有意义’的红色故事更‘有意思’,这样的红色文化育人形式更容易被官兵接受。”该省军区领导介绍,近年来,针对传统的红色课堂形式单一、官兵和社会群众兴趣不高的实际,他们采取“文艺+红色”“文化+科技”等形式,发动官兵和民兵积极创作,将红色文化融入舞蹈、音乐、诗歌、戏曲等文艺元素,运用现代的舞台呈现形式,打造出一系列耳目一新的红色宣讲作品。

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全军挂像英模张超生命最后时刻的“抉择”;湖南早期共产党员、“秋瑾式巾帼英雄”柏忍的“忍与不忍”;双枪女杰伍若兰的“宁死不屈”……一台台情景式文艺演出,在声光交织的舞台上构建起跨越时空的英雄对话。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牺牲奉献的故事,让不少现场观众热泪盈眶。许多节目先后被选送到主题教育、新兵欢送会等时机展演。

12支红色民兵宣讲队穿梭于湖南省100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景区、红色场馆。讲解员们以“民兵+宣讲员”双重身份创新演绎红色故事。《“南方抗大”精神永放光芒》《迷彩十八洞》《您还记得吗》等优秀作品每年在三湘大地演出百余场,让红色教育浸润乡土。

科技创新为红色教育注入新活力。在长沙马栏山视频文创园,技术团队使用AI修复技术和黑白图像上色技术让1964年版黑白电影《雷锋》重焕光彩。据了解,《国歌》《毛泽东在1925》等多部红色经典电影的高清修复工作已完成。这些经过精心修复的电影,被送到学校、军营,成为红色育人的新载体。

精心打造教育课堂 久久为功

“两把菜刀闹革命、南昌起义当先锋、长征路上护火种,贺龙元帅用一生诠释对党的忠诚。”

2月28日,在湖南省军区礼堂内,贺龙纪念馆副馆长覃章衡以鲜活的历史细节,为官兵勾勒出开国元帅波澜壮阔的革命人生。这是“潇湘红色文化大讲坛”再度启动的首场专题讲座。

该省军区政治工作局负责人介绍,自2021年启动以来,大讲坛已邀请20余位红色场馆专家,系统梳理湖南革命史中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事迹。通过深挖历史细节、还原生动场景,让红色教育从平面走向立体。

“把红色历史讲透,才能真正理解革命前辈的初心使命,进而引发官兵共情共鸣。”该省军区领导介绍,“潇湘红色文化大讲坛”开讲一年来,先后邀请多名当地红色场馆专家学者,系统梳理湖南革命史中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事迹,通过深挖历史细节、还原生动场景,让红色教育从平面走向立体。

教育创新不止于传统课堂。在雷锋故乡望城区,开放式“雷锋大讲堂”累计举办专题讲座150余场,邀请雷锋战友、道德模范等作为主讲人,使“像雷锋那样当兵”成为当地特色征兵品牌。线下课堂亮点纷呈,线上微课同样精彩。韶山女子民兵宣讲队则依托新媒体平台,推出“五红”系列微课,通过实景拍摄、故事演绎等方式,目前已有多期阅读量超过“10万+”。

“这些红色课堂各有特色,各取所长,让红色历史既能讲得透又能记得住。”省军区领导表示,通过构建“专家讲理论、官兵讲故事、群众讲变化”的教育矩阵,运用线上线下融合传播,让红色历史真正入脑入心。建设红色精品课“资源池”,为部队和地方的常态化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构建多维传播格局 代代相传

街头巷尾的党史军史长廊,“强军号”公交专线穿梭城市主干道,高铁站厅的红色展览吸引旅客驻足……近日走访湖南多地发现,浸润式的红色文化场景正成为三湘大地独特风景线。

湖南省军地联合打造“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将红色文化深度植入城市肌理。2020年建成的怀化鹤城区国防教育中心,通过“国防教育长廊”“百年红色怀化馆”等主题展区,以图文形式生动再现“通道转兵”“湘西剿匪”等历史事件。五一前夕,前来研学的师生在军事体验馆参与真人对抗,在文物展柜前触摸历史温度。该中心已成为怀化市爱国主义教育的“打卡地”、国防教育的“网红地”。每逢节假日和周末,前来参观的人员络绎不绝。

“红色基因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必须发扬光大、代代相传。”湖南省军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省按照“一地一特色”的思路,已组建雷锋民兵分队、张超民兵先锋连等20余支红色民兵分队。去年7月洞庭湖堤防决口险情中,张超民兵先锋连连续奋战数小时,修筑堤坝、封堵管涌、转移群众……在“半条被子”故事发源地汝城沙洲村,民兵服务队帮扶困难学生,帮助村民整治乡村环境,开发红色旅游产业,以实际行动传承“半条被子”的温暖,续写了新时代民兵服务人民的动人篇章。

如今,从长沙橘子洲头到湘西十八洞村,从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到通道转兵纪念馆,星罗棋布的红色地标构筑起传承红色基因的立体网络。(卜韬 李亮亮)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